《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6期
(总第133期)目录、摘要
刊物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原为季刊,自2024年起改为双月刊)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学界纪事等。其中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论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
刊号:CN11-2992/G2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ccc@pku.edu.cn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6期(总第133期)
刊物目录


文章摘要
文史新探
《春秋纬》涉经义非尽用《公羊》说考辩
作者:阙 海
摘要:《春秋纬》历来被认为是《公羊》家学说与术数结合的产物,但仔细研究其佚文会发现,《春秋纬》中包含的学说相当复杂。《春秋纬》关于“获麟”的佚文中,就包含了《公羊》和《左氏》两家的学说;而《春秋纬》中其他涉经义的佚文还与《穀梁》《左氏》关系密切;甚至其中一些内容还参合旧说而成新说。考察这些内容,对汉代《春秋》学史和谶纬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春秋纬 公羊学 获麟 经义
《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考释——兼论“玄解”之下神思运行的基本模式
作者:段亚广
摘要:对“玄解之宰”一词的不同看法,反映了诸家对刘勰文学思想来源的不同认知。考察“玄解”一词内涵,有庄子的“解悬”、玄学家的思维认知以及佛家的玄理悟解等三种不同解说。考察“宰”字内涵,其源出《庄子》“真宰”,本义指人的内在心灵。刘勰将《庄子》哲学、魏晋玄学以及佛学思想兼容并包,共同融入了“玄解之宰”的语义建构。“玄解”之下的神思运行以心物关系为基础,以虚静内心为手段,经过“心与物感、心与物解、心与物游、心与物冥”的四个阶段,使人的主观思维实现自如的逍遥之游。这种运行模式下的虚静内心并非无为,而是有为,其目的在于文学构思创作,彰显了刘勰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虚静观。
关键词:文心雕龙 神思 玄解之宰 虚静
《洛阳伽蓝记》“卷怀积载”中的典中典
作者:李会玲
摘要:《洛阳伽蓝记》中的“卷怀积载”一语是典中有典,可是在多本注释书中却未得到正确的解释。“卷怀”用了《论语》中孔子论蘧伯玉“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典,而孔子则反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典。用“卷怀积载”四字来概括元恭八年杜口不言的经历,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史实,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判断。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 卷怀积载 论语 《诗经》典故
政治关系与政治轨迹:宋仁宗时期请留中央官员研究
作者:寇 欢
摘要:官员请求皇帝将因故调动的中央官员留任或留京,此举称为“请留”。宋仁宗时期请留现象频发。请留作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弥补正式制度中的决策失误。官员亦会在请留事件中形成政治关系网络,但也可能因此被划入某个政治派别,为他官所攻击。针对请留之举,仁宗有不同回应,有时也会因官员的阻挠而作出妥协,改变其决定。君臣围绕请留事件所勾勒的政治轨迹虽有交叉、偏离等不规则路径,但皆围绕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展开。
关键词:宋仁宗时期 请留 政治轨迹 政治关系
“小元祐”:南宋人对理想政治形态的理解与实践
作者:陈蓁蓁
摘要:南宋时期,“小元祐”成了当时人对于理想政治形态的代称。“小元祐”的涵义在南宋前后期有所变化,由指朝中元祐系官僚势力增加,逐渐演变为指道学文官聚立于朝。晚宋时期,受到道学对于元祐历史解释的影响,“小元祐”趋向于极端化,并对现实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小元祐 朱熹 宋理宗 道学
文献天地
《春秋经传集解》敦煌写卷“羽016”考论
作者:陈 树
摘要: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写卷“羽016”为《春秋经传集解(昭公五年至七年)》残本,大约是中晚唐时代手书,但是文卷也存留有唐前本的部分特征。此本可以校订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修正清儒对杜注“公王”的误解。该敦煌写卷中的俗字有助于考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发生的讹变,为准确校读《左传》“士匄相士鞅”文句提供线索。
关键词:《春秋经传集解》 敦煌写卷 校勘
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考论
作者:徐 昕
摘要:宋刻池州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此前一直被认为只存七卷于世。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原存三十九卷实为宋绍定二年(1229)张洽池州刻本,所缺的第十八卷与国家图书馆藏宋乾道刻本《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中所配补池州本残卷同版,故宋刻池州本正集四十卷完帙尚存。南图本原存卷与山西省祁县图书馆藏《昌黎先生集考异》为同一部书的前后组成部分。南图本所配补之一卷,亦为现存宋代韩集十三种之外的另一宋刻本。为韩集传世宋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昌黎先生集》 宋刻池州本 原存卷 配补卷
论朱公迁《诗传疏义》之文献特征与价值
作者:付 佳
摘要:元代学者朱公迁所著《诗传疏义》是一部朱子学体系中的《诗经》学著作。由于与明人王逢、何英之书合刻,前人关于此书的成书、体例和价值的论述存在疏误。此书的功用、刊行和流传,反映了元明经学文献通俗化的特征。此书虽为辅翼之作,但在对辅广《诗童子问》的扬弃、对“兴”的发明以及对《诗集传》的校勘上都具有价值,代表了元代学者为《诗经》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诗传疏义 文献特征 学术史 校勘
《新编古今事类全书》编刻考略
作者:张鹤天
摘要:《新编古今事类全书》删节改编自祝穆编、富大用、祝渊续编的《新编古今事文类聚》,该书曾有明刻,现仅存和刻本,其书籍内容及编刻源流长期以来学界几无所知。本文通过对现存藏本和中外书目的查考,发现该书在自身三十卷中,还保留了《事文类聚》二百三十六卷的卷次,同时存有两套不同的分卷编次体系,由此导致后世目录著录混乱。该书前六集底本为《事文类聚》安正堂本,安正堂本是将《事文类聚》邹可张本的版片略加修补刷出的重印本,两本是同版关系;第七集底本为《事文类聚》唐富春本;第八集《杂集》新增,应成书于明末清初之际,独立性较强,本与《事文类聚》并无关联,或许是被“强行”采摭纳入本书,而冠以“杂集”之名。
关键词:新编古今事类全书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类书 改编
章藻功《思绮堂文集》考论
作者:周昕晖
摘要:章藻功是清初著名骈文家,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但因牵涉查嗣庭案而死于狱中,故《四库全书总目》虽多次提及章藻功,但不收录其文集。章藻功自撰自注《思绮堂文集》,其初刻初印本今藏天一阁博物院,此集刻本至少经过两次重要的修改,分别以《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聚锦堂本”和《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为代表。《思绮堂文集》的注释体例借鉴了清初骈文笺注诸作而有所改进,也为其后笺注骈文者所仿效。
关键词:骈文 清初 文集 章藻功
绵绛书屋校刻朱印本《寿松堂进呈书目》考述
作者:杨胜祥
摘要:孙氏寿松堂以献书四库馆享誉学界,绵绛书屋校刻朱印本《寿松堂进呈书目》因存世稀少而鲜被关注。该书目是寿松堂开呈浙江遗书局的献书书目,著录图书244种,与《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各省进呈书目》所载“孙仰曾家呈送书目”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借助此书目,可补充浙江遗书局办理进呈书籍的历史细节,即去除“习见”之书的标准并不统一,藏书家开呈献书书目后或再有小规模补充献书。也可借以考察出寿松堂进呈书籍的完整数量至少有248种。此发现为研究藏书家进呈书籍提供新材料与新思路。
关键词:绵绛书屋 寿松堂 进呈书 浙江遗书局
文化广角
《左传》“大库之庭”与文献所见的门廷制度
作者:陈翀实
摘要:《左传》昭公五年所记“大库之庭”,自杜预开始,注家多牵涉昭公十八年“大庭氏之库”以解之。事实上,两者有别,考虑到“司宫”与“国人”的记载,“大库之庭”并不存在传写之讹误。系联礼书所载的宫室门廷制度,可以推知,鲁宫三门、三朝、三廷彼此相应,共同构成宫室建筑之整体。由此,“大库之庭”或表示某门之庭,应当理解为库门内大庭,也即外朝之廷。
关键词:大库之庭 库门 外朝 大廷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君子远庖厨”的“君子”及其他
作者:邬可晶
摘要:从与《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一段同源的文本和“君子”一词词义的历史演变来看,“君子之于禽兽也”“君子远庖厨”的“君子”指“有德的有位者”,这段话当属“言公”性质的“成语”,所言者为“成礼”。本文并对海昏侯墓所出竹简《论语·知道》和马王堆帛书《五行》“说”文中的相关文句与《孟子·梁惠王上》这段话的关系作了讨论。
关键词:君子 孟子 海昏简《论语·知道》 马王堆帛书《五行》“说”
梁祝故事的文献梳理及传播问题研究
作者:焦 杰
摘要:《金楼子》《十道四蕃志》《宣志室》并未载有梁祝故事,宋明清人所见或增衍所致,或民间坊刻。《义忠王庙记》乃明人假托李茂诚撰。两宋之际,梁祝故事主要流传在江南吴地,发展轨迹依次是同冢、共读和化蝶,并在宋元以后形成宁波和宜兴两个传播体系。民间戏曲是梁祝故事的主要传播途径,《义忠王庙记》《宁波县志》内容来源于此。明代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将两个体系的梁祝故事整合到一起。
关键词:梁祝故事 早期文献 传播问题
诗赋外交:晚清“龙喜社”与朝鲜使臣交往考论
作者:李 波
摘要:“龙喜社”光绪十三年(1887)成立于京师善化会馆,社员初以湖南人为主,后亦有外省籍和满族文人参与其中。“龙喜社”成立伊始即与朝鲜使臣诗歌酬唱,此后双方往来不绝,并一直持续至甲午年间。“龙喜社”不但继承了中朝文人宴游唱和、绘图题诗及赠书馈物等固有交往方式,还折射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双方文人以民间交往密切官方联络,以图维系中朝宗藩关系的渴望。
关键词:龙喜社 赋诗言志 宗藩关系 文人交流
学制、记忆与年代——清华国学院与“东大色彩”学生在校学术履
作者:王建军
摘要:清华国学院的学术“神话”,本由师生共同创造,既有研究却仅侧重导师一面。透过相关档案史料,可以发现清华国学院诸生的生平事迹错讹不少:或不明民国高校学制,清华国学院兼具“东大色彩”的诸生,学术履历大都失实;或径信传主本人回忆,以致误载传主就读清华国学院时间。此种情况下,有关清华国学院的部分论述,时序错乱,同学变为师弟,学长降为同学,学生误作教师;未到校之师却已在校教学,甚至出现逝者教导生者问学的奇景。而在此论述上建立的清华国学院“神话”,可能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关键词:清华国学院 东南大学 学制 记忆 年代
读书丛札
校勘学释例
版本异同,校改何从
作者:王瑞来
不嗣 不台 不怡 不怿——读俞樾《群经平议·尚书·舜典》札记一则
作者:杜泽逊
补白
《左传》《晏子春秋》“家事治言于晋国”释
作者:李 聪
汉代的“三老官属”
作者:陆德富
《孔子生年月日考异》作者考
作者:董喜宁
《中国典籍与文化》征稿启事
一、《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以弘扬中华学术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以文献学为背景的传统人文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本刊分设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
二、本刊原为季刊,自2024年起改为双月刊,每年二、四、六、八、十、十二月各一期,凤凰出版社出版。
三、来稿篇幅以中文一万五千字内为宜,较长的论文与珍稀文献发布,可改投本刊主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发表稿件和翻译稿件。
四、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将及时通知作者。如四个月后仍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因编辑部人员有限,恕不退稿。请在来稿中另页注明作者姓名、学历、职称、服务或学习单位,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五、来稿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多发。来稿如涉及著作权、出版权方面事宜,请事先征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相关责任。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加工,如不愿删改,请事先声明。
六、来稿刊出之后,即寄赠稿酬、样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财产权和数据加工、电子发行、网络传播权,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在来稿中特别注明。
七、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请另纸注明姓名、工作单位和学历职称,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八、本刊目前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唯一投稿邮箱是:ccc@pku.edu.cn。若电子投稿确有困难,请将纸质稿件邮寄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
北京大学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
《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稿技术规范
一、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XXX; ②XXX; 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 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 著作类:著作者《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作者《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 [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 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 杂志类: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 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 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4. 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文章名加引号。日文、韩文参考中文样式。
例:① 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5. 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论文名和页码即可,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上同”简略。
六、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如见图X,见表X。
七、数字用法: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如18世纪50年代。
2. 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中文数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丰十年(1860),日本庆应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内容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6期
校对:蔡千千
审核:李成晴、杜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