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三十辑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编
ISBN:978-7-301-35935-8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目录
经学文献与经学史
嘉祐石经不甚关乎正定经书文本说——以《周易》校勘为中心(顾永新)
卢文弨《尚书注疏》校勘方法及其特点(赵成杰)
曹元弼《尚书》学渊源考论(李科)
《宋书·礼志》文本构成与渊源解析(范云飞)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成书、流传及其版本系统 (马德鑫)
安大简《仲尼曰》中的颜子道统——以朱子学与阳明学论颜子道统为比较视域(魏子钦 郭振香)
《尔雅》“騋牝骊牡”新证(瞿林江)
诸子文本与校释
《庄子·盗跖》“冯气”解——兼释“侅溺于冯气”与“满若堵耳”(吕淑娴)
《庄子·人间世》“是以人恶有其美也”章校释(张子帆)
俞樾《庄子平议》考辨三十二则(李志明)
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伪书考——以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与《淮南子》重见文献为中心(李建华)
清代墨学复兴中的桐城派声音 ——吴汝纶点勘《墨子》成就述略(胡健)
集部文献与文学史
《方壶存稿》版本考——兼论其与休宁西门汪氏族谱编修的关系(任子珂)
《邗上题襟集》系列唱和集新考(尚鹏)
东亚汉籍与文化
日韩所藏《直注道德经》略述(刘昊)
明代朝鲜半岛所贡火者、处女与婢从考——兼论朝鲜籍太监出使对母国的侵扰与危害(漆永祥)
文史新探
于省吾旧藏甲骨拓本四种的整理与研究(马尚)
羑里考原(周博)
宋本《玉篇》引《诗》考论(黄冬萍)
徐广《史记音义》所见《史记》异文新证举例(华营)
《河南程氏粹言》考辨(祁博贤)
《金瓶梅词话》版本新探(杨琳)
刘荣嗣理治泇河及相关文献记载考辨(李南南)
再议《郭氏传家易说》提要卷数差异(黄汉)
四卷本《爱日精庐藏书志》的文献学价值(赵嘉 梁健康)
内容提要
嘉祐石经不甚关乎正定经书文本说
——以《周易》校勘为中心
顾永新
内容摘要:历代石经的雕镌多以正定经书文本为旨归。嘉祐石经为篆、楷二体,通过对《周易》篆书和楷书的校勘,可知首倡者宋祁所提出的“检正(经)伪(史)驳”和“正群经之文”的初衷并未实现,或者说,并没有作为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重心,实际上是以篆书为主,以楷书为辅,楷书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篆书的释文,这可以确切地说明嘉祐石经的雕镌不甚关乎以楷书正定经书文本,并非措意于以标准化的文本通行天下,核心旨趣在于订正、推广篆书。
关键词:嘉祐石经 《周易》 篆楷二体 正定经书文本
卢文弨《尚书注疏》校勘方法及其特点
赵成杰
内容提要:卢文弨作为清中叶著名的校勘学家,在经书校勘方面,具有丰富的校勘经验。卢氏熟练运用各种校勘方法,展现出精辟的校勘思想与理念。本文有鉴于目前学界对卢氏经书校勘研究之不足,以《群书拾补》中《尚书注疏校正》为例,对卢文弨校勘《尚书注疏》的方法和特点予以梳理和总结,并对比清人阮元及今人《尚书注疏汇校》等著作,反观卢氏校勘《尚书》局限与不足,藉此客观评价卢氏校勘《尚书》之得失。
关键词:卢文弨 《尚书注疏》 校勘学
曹元弼《尚书》学渊源考论
李科
内容提要:曹元弼乃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经学家,其晚年经学研究的重心在《尚书》,并以传统经疏形式撰有《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尚书今古文注疏校补》二书。要对其《尚书》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予以恰当的学术史定位,有必要将之置于清代以来《尚书》学史的发展脉络,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和视角,考察其学术渊源。通过分别考察清初胡渭、阎若璩《尚书》学的影响,乾嘉吴派与皖派《尚书》学的影响,孙星衍《尚书》学的影响,清代《尚书》今文学的影响,以及陈澧《尚书》学的潜在影响,可以发现曹元弼《尚书》学研究是在整个清代《尚书》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集成性、总结性的工作。
关键词:曹元弼 《尚书》 《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 学术渊源
《宋书·礼志》文本构成与渊源解析
范云飞
内容提要:沈约《宋书·礼志》在何承天、徐爰旧志的基础上编成。根据沈约“史臣案”之例,可离析何、徐旧志;对比《宋书》之《礼志》与《五行志》,亦可离析何承天旧志。《礼志》包括仪注、礼议、沿革、礼论四种类型的文本,其中大明末年以后的材料为沈约在何、徐旧志基础上增补。沈约或按照旧志原有条例,将新增内容置于相应位置,或不顾原有经脉,集中堆放,导致其《礼志》多有重复、失序,呈现驳杂、朴茂的文本风貌。《礼志》与何承天《礼论》在收录材料之时段、内容等方面相同,两者在相当程度上共享史源。何承天旧志与其《礼论》渊源颇深,这也导致《礼志》大量收录魏晋以来之礼议,呈现强烈的知识性、论辩性、学术性。
关键词:《宋书·礼志》 何承天 徐爰 沈约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成书、流传及其版本系统
马德鑫
内容提要: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初稿写就于道光元年左右,以稿本、抄本的形式流传于吴皖地区,且经多次修改,故时人所见内容有不同。浙大藏抄本与丁晏、陈立所引据稿本时间较早,次为刘文淇所引据稿本,末为国图藏稿本。潘锡爵抄本、刘履芬抄本、王颂蔚抄本、三种刻本皆属于国图藏稿本系统。王颂蔚抄本首册抄自潘锡爵抄本,后两册则抄自刘履芬抄本。《功顺堂丛书》本底本不明,但必为潘锡爵传抄本。《清经解续编》本刊刻参考了《功顺堂丛书》本。《心矩斋丛书》本刊刻以顾缉庭抄本为底本。经多次翻抄刊刻,潘锡爵抄本、刘履芬抄本、王颂蔚抄本及三种刻本与原稿差别尤多,若校点整理则需忠实于稿本。此外潘锡爵抄本、刘履芬抄本、王颂蔚抄本相比国图藏稿本出现的阙文与增删,或是因为存世有另一稿本,此稿本时间晚于国图藏稿本,是三种抄本的直接来源。《功顺堂丛书》本与《心矩斋丛书》本所用底本不同,但对标题的补充、删改均一致,或与刻本整理者叶昌炽有关。我们充分利用了他书引文对稿本的修订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这种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性。同时也对沈钦韩学术观点的形成以及在吴皖地区的传播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沈钦韩 《春秋左氏传补注》 稿抄本 刊刻
安大简《仲尼曰》中的颜子道统
——以朱子学与阳明学论颜子道统为比较视域
魏子钦 郭振香
内容提要:安大简《仲尼曰》中的颜子文献,未见于或有别于传世文献《论语》,在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视域下,这涉及孔子之后孔门弟子的道统身份继承问题。从对颜子的评价看,安大简指出“回幸也”,认为颜子因其能“自改”故无“骄吝”。从孔颜之乐看,安大简指出颜子“不胜其乐”,认为颜子之乐并无“私意”之弊。从孔颜并举看,安大简指出“吾(孔子)不如回也”,认为颜子已达圣人地位。尽管朱熹以颜子“蚤亡”推崇曾子道统,但在二重证据法下,基于阳明学“屡空”“乐是心之本体”“颜子没而圣学绝”的颜子道统,分析安大简《仲尼曰》中的颜子,既能判定儒家道统倾向于颜子继承,也能启发儒家道统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安大简 道统 朱子学 阳明学
《尔雅》“騋牝骊牡”新证
瞿林江
内容摘要:《尔雅·释畜》“騋牝骊牡”的句读,东汉以来主要有郑玄、孙炎、郭璞三种,清乾嘉以来学者多从郑玄连下“玄”字断为“騋:牡骊,牝玄”,而弃用郭璞的“騋牝,骊牡”断句。然“骊”仅从毛色上判断,至于是否高七尺以上,是牝,还是牡,并不是关键因素。“玄”要么释为“小”义,要么为马一岁“
”之假借字,而魏晋以前,“玄驹”二字连用也非常普遍。郑玄借用《尔雅》“骊”“玄”二字之引申义,只在颜色上着眼,从而脱离了《尔雅》“骊”“玄”二字之本义,故以段玉裁、臧庸为代表的乾嘉诸人的判断并不可信,仍当以郭璞“騋牝,骊牡,玄驹,褭骖”文字和句读为准,其意当为宋人罗愿《尔雅翼》所云“以騋为牝,以骊为牡,而生玄驹,则谓之褭骖也”。
关键词:尔雅 郭璞 郑玄 臧琳
《庄子·盗跖》“冯气”解
——兼释“侅溺于冯气”与“满若堵耳”
吕淑娴
内容提要:《盗跖》篇“平为福”一章中,“侅溺于冯气”“满若堵耳”等句之训解历来众说纷纭。“冯”字在此章中三见,是解读此章的关键。陆德明、成玄英曾训“冯”为“愤懑”,但宋以后学者多不取此说。今结合《楚辞》王逸注及相关文献,可知“冯”应训为“愤懑”,系先秦两汉楚地方言常见用法。“冯”既训“懑”,则“侅溺于冯气”“体泽则冯”“冯而不舍”“满若堵耳”诸句亦可迎刃而解。
关键词:庄子 盗跖 冯气 成玄英 训诂学
《庄子·人间世》“是以人恶有其美也”章校释
张子帆
內容提要: 《庄子·人间世》:“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術”讹,当作“衒”。“有”讹,当作“育”。“是以人恶有其美也”中“有(育)其”有误倒,当作“是以人恶其育美也”。
关键词: 《庄子》 校勘 “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俞樾《庄子平议》考辨三十二则
李志明
内容提要: 《庄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文艺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向来以晦涩著称,自魏晋以来,为之作注者不下百家。清代朴学大盛,在校勘、训释方面推动了庄子学的研究,其中俞樾的《庄子平议》贡献犹大。然笔者结合古代经史文献对《庄子平议》中的196条校释条目逐一考辨,发现其中有32条在训释方面似有不周之处,现列举如下。
关键词: 俞樾 《庄子平议》 庄子 道家 朴学
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伪书考
——以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与《淮南子》重见文献为中心
李建华
内容提要:今本《列子·黄帝》直接引用《老子》“刚柔强弱之论”与传世及出土文献次序相异,而与《淮南子》的间接引用内容相同;《淮南子》“白公胜倒杖策”章节史源为《韩非子》,而《淮南子》《列子·说符》所载该故事为复制关系,此可谓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袭用《淮南子》之内证。《淮南子》袭用《韩非子》“象楮”说而非今本《列子·说符》“玉楮”说亦提供了今本《列子》晚出的凭证。《列子》之说落选《淮南子·道应训》道家经典范畴与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故事六次复制式重见的矛盾,今本《列子》二篇与先秦西汉典籍重见故事三十三则且大多为雷同关系,二者均提供了今本《列子》晚出的外围证据。上述证据表明,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几乎全部抄诸先秦西汉典籍而成,故对二篇与今本《列子》其余六篇的真伪需区别看待。
关键词:今本《列子》之《黄帝》《说符》二篇 《淮南子》 袭用旧籍 伪书
清代墨学复兴中的桐城派声音
——吴汝纶点勘《墨子》成就述略
胡健
内容提要:吴汝纶是桐城古文大家,对《墨子》等先秦诸子亦颇有研究。他对《墨子》的态度由早期怀疑发展到晚年肯定,甚至颇嗜《墨》学。其转变关键在于和王树枏讨论《墨子》。吴汝纶点勘《墨子》主要成就在考据学,其特点是校勘不轻易改动原文、训释注意上古用语习惯。《桐城吴先生点勘墨子读本》作为一种以评点见长的别具特色的全校本,不仅在毕沅、王念孙、俞樾、王树枏研究基础上推进一步,而且一定程度上能与孙诒让名著《墨子间诂》相媲美,在清代墨学研究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吴汝纶 《墨子》 校勘 训释 评点
《方壶存稿》版本考
——兼论其与休宁西门汪氏族谱编修的关系
任子珂
内容提要:《方壶存稿》是南宋理学家汪莘的文集,明清时由休宁西门汪氏后人多次刊刻、重修,主要分为九卷本和四卷本两种形态。九卷本首刊于明嘉靖初年,经万历、康熙间两次补校重刊,于雍正年间重编为四卷。《方壶存稿》为西门汪氏家刻,其历次刊印又与西门汪氏族谱编修呈相关性,二者的编刻史共同反映出西门汪氏明清间由聚至散的过程。
关键词:《方壶存稿》 汪莘 版本考 休宁西门汪氏 家刻
《邗上题襟集》系列唱和集新考
尚鹏
内容提要:乾隆五十八年到嘉庆六年间曾燠陆续刊刻《邗上题襟集》系列唱和集。新发现的《邗上题襟集》初刻本、续刻本以及《后续集》,有效地解答了《邗上题襟集》系列唱和集的版本问题。“陆续付雕”的刊刻方式,使《邗上题襟集》系列唱和集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版本关系。从乾隆五十年刊刻《邗上题襟集》的“择尤”到嘉庆六年刊刻《邗上题襟集选》的“择雅”,曾燠的编选标准作出了鲜明的调整,试图回归官方的主流话语,重塑题襟馆文人的“雅训”的创作风貌。《邗上题襟集》《续集》《后续集》即时性的刊刻,它保存唱和诗作的原貌,与流传的文人别集相对照,具有辑佚、校勘的重要价值。特别是自编别集的文人,通过对文本在细微层面的改变呈现出本人的诗学路径。
关键词:《邗上题襟集》 唱和 曾燠 选诗
日韩所藏《直注道德经》略述
刘昊
内容提要:日本早稻田大学和韩国东国大学分别藏有《直注道德经》一书,该书为我国宋末元初著名禅僧蒙山德异所著,是现存少见的完本元代老学著作,但在国内已经失传。本文首先以佛教资料为主,结合方志以及韩国发现的新材料,详考德异生平与著作;其次分析比较日韩藏本版本特征,得知二本的相同部分为同一套板所刻;最后探寻德异的注经动机与特点。动机有二:一是普及世人对《道德经》的认识,二是提高世人对三教一体观念的认同。与之相适配的注经特点则是直截易懂和以儒释解老。
关键词:《直注道德经》 蒙山德异 域外汉籍 老子
明代朝鲜半岛所贡火者、处女与婢从考
——兼论朝鲜籍太监出使对母国的侵扰与危害
漆永祥
内容提要:明朝向朝鲜半岛征索了大量的火者,以及处女与婢从等。这些被物化了的“贡品”,在进入明宫后,绝大多数既无姓名存世,亦不能魂归故土,皆化为异域之鬼。而部分在明廷得宠的嫔妃与太监,又假借帝威,作威作福,藐视朝鲜,欺压百姓,贪残母国,贪索无已,不仅没有在两国之间架起沟通友好的桥梁,反而既败坏了明朝在属国的形象,又给母国带来了极大的骚扰与沉重的负担。
关键词:火者(太监) 处女 婢从 使臣 贪腐
于省吾旧藏甲骨拓本四种探研
马尚
内容提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于省吾旧藏甲骨拓本,既有于氏自藏甲骨的拓本,也有别家藏品的拓本,其中不乏精拓和未刊的甲骨拓片,具有较高的文献学、甲骨学价值。本文是对四种于氏旧藏甲骨拓本的研究,既探究了拓本的来源、甲骨实物的流转、甲骨的真伪等问题,又从甲骨学角度揭示了这批资料的价值,指出了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拓本整理方面的贡献。《思泊藏契》一书是于氏自编、自用的甲骨拓本集,该书的编次、批注,骨、拓的源流,对于省吾学术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于省吾 甲骨拓本 容庚 北平
羑里考原
周 博
内容提要:羑里本系地名,具体应为里名。根据早期文献知,文王是被囚禁于羑里之库,“库”才是囚禁之所。由于大多数文献的省略,加之文王形象的影响,羑里的词义可能发生演变,遂有了监狱之义。关于羑里的得名之由,有可能因羑水而得名,不过从出土文献来看,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羑里本或作“条里”“柚里”,殆因种植(或盛产)柚子抑或山楸而得名,与先秦时期的林狐里、桃林之塞、枸里、槐里等地名相仿。
关键词:商代 羑里 库 条里
宋本《玉篇》引《诗》考论
黄冬萍
内容提要:宋本《玉篇》由梁顾野王编、唐孙强增字减注、宋陈彭年刊定,文本层次复杂。该书引《诗》共267条,与今本《毛诗》文本有异,涉及诗派复杂。宋本《玉篇》删改了原本《玉篇》引《诗》经注标识,致使引文无法辨识《毛诗》《韩诗》,引文前后训释的性质不易辨别,影响后人利用宋本《玉篇》辑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宋本《玉篇》引《诗》条目中“今作某”等内容或为原本《玉篇》本有,或编者所加,或有删改不当之处,与今本《毛诗》用字有同有异,揭示了引文与今本《毛诗》的差异。对比敦煌写卷、《经典释文》等所载异文,可知宋本《玉篇》引《诗》与今本《毛诗》不一致者或为《毛诗》异文,或暗引《韩诗》,或承《说文》引《诗》用字。宋本《玉篇》引《诗》体例的改变削弱了其为《诗经》提供早期文本的价值,辑佚和校勘时当尽量避免利用宋本《玉篇》引文。
关键词:宋本《玉篇》 《毛诗》 引文 派别
徐广《史记音义》所见《史记》异文新证举例
华营
内容提要:徐广《史记音义》提供了丰富的《史记》异文,这些异文来源复杂,有些可以追溯到汉代。本文主要利用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对这些异文进行新的考证,辨析了“齮”与“齕”、“郦”与“鄜”、“九”与“鬼”、“监”与“盐”、“续”与“赎”、“禹”与“龋”、“更”与“受”、“楚”与“走”等八组异文的关系,涉及字形讹变轨迹、通假用字习惯、文字古今分化等情况。以此为例,探讨了《史记》异文产生的原因、时代,以及《史记》文本在传抄中的演变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土文献在古籍异文研究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徐广《音义》 《史记》异文 出土文献 新证举例
粹言不粹:《二程粹言》编纂考
祁博贤
内容提要:《二程粹言》之编者相传为杨时,但杨时生前并未完成对二程语录的删削改写工作。另有众多学者认为《粹言》出自胡寅,但胡寅编纂的二程语录与《粹言》有明显不同,《粹言》前序亦非张栻所作。《粹言》书中所载条目并非皆出自二程,有一部分来自张载及二程弟子,可见其编选取材之混乱。《粹言》中有数则文本可见于吕祖谦语录,《粹言》前序中提到的底本可能是吕祖谦曾经提及的高闶本二程语录,《粹言》编者可能是与吕祖谦有关的学者。《粹言》对所载二程材料多有改写,其中有一些偏离了文本的原意,但反映了《粹言》编者的思想倾向。通行的二卷本《粹言》文字错讹颇多,应依据现存唯一的另一系统版本即朝鲜刻本《二程先生传道粹言》予以校订。《粹言》不应被视为研究二程思想的一手材料,但为分析二程思想在南宋的接受情况提供了独特的参照。
关键词:《二程粹言》 程颐 杨时 张栻 吕祖谦 李退溪
《金瓶梅词话》版本新探
杨琳
内容提要: 1933年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的介休本《金瓶梅词话》,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存在字形模糊、笔画缺失的情况,还存在描改印版文字、删削书上批校等问题。此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等地都曾多次翻印或盗印古佚本,而不少翻印本又做过自以为是的修改。所以,古佚本系列的影印本在可靠性上不如大安本。最近有三种据介休本胶卷拍摄印制的《词话》本出版。2020年1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介休本彩图PDF发布于其网站。2021年,台北里仁书局将介休本用红黄蓝黑四色彩印出版,这是目前最接近介休本原貌的影印本,有此印本,其他介休本系统的影印本其现实应用价值就不大了。彩图版的公开及彩印本的发行使我们容易发现古佚本系列存在的失真问题,从而相关的学术误判得以纠正。
目前看到的介休本,其序跋顺序是:《欣欣子序》《廿公跋》《东吴弄珠客序》,然而有证据表明介休本本来的顺序是《欣欣子序》《东吴弄珠客序》《廿公跋》,现存本在历史上修整重装时发生了错置。不少人认为毛利本中《廿公跋》置于《四贪词》之后,本文辨明毛利本与介休本的序跋顺序并无差异。一些学者认为日光本没有《廿公跋》,本文指出日光本也有《廿公跋》,但位置在《四贪词》之后,与介休本和毛利本不同。
关于3部《词话》的印刷先后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其印制先后次序是:介休本——日光本——毛利本。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序跋顺序 印刷先后 版本
刘荣嗣理治泇河及相关文献记载考辨
李南南
内容提要:明崇祯时期刘荣嗣以工部尚书总理河道,现存史料对其理泇之记载疏漏、相抵牾处颇多,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骆马湖淤阻,刘荣嗣开河时间或记为崇祯七年或为八年;其二,刘荣嗣开河引黄地段或记为宿迁至徐州、或至德州、或至邳州;其三,刘荣嗣开河预估费用与实际费用记载含混不清;其四,刘荣嗣总理河道时所任官职或记为工部尚书或为侍郎。笔者通过今存康熙年间所刻刘荣嗣《简斋先生文选》及其他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刘荣嗣“挽黄治泇”起因、规划、实施过程、所需费用及其总理河道时所任官职做出详细考辨,并对文献记载致误之因进行考析,以期可以厘清刘荣嗣“挽黄治泇”的整个过程,纠正历史文献中的不当记载。
关键词:刘荣嗣 理泇河 考辨
再议《郭氏传家易说》提要卷数差异
黄汉
内容提要:四库诸提要所载《郭氏传家易说》卷数有“十一卷”“十一卷《总论》一卷”“十二卷”之别,然据《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所记四库底本澹生堂钞本面貌,并结合对《大易粹言》卷次变化的分析,知是书应为十一卷,书首并无《总论》。《总论》原分见各卷之首,因四库底本经后人钞补,四库馆臣又加雠校,致全书体例发生变乱,亦使卢文弨产生误解。《郭氏传家易说》提要卷数差异,提醒今人:书籍卷数差异并非是卷数多寡之简单变化,更与其体例编纂、内容增减、流传亡佚、校雠著录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四库提要 《郭氏传家易说》 卷数 翁方纲 《大易粹言》
四卷本《爱日精庐藏书志》的文献学价值
赵嘉 梁健康
内容提要:《爱日精庐藏书志》是清代藏书家张金吾所编的一部藏书目,该书的最早版本为张金吾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排印的《爱日精庐藏书志》四卷本(以下称“四卷本”);常见版本为道光七年(1827)行世的《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本(因《续志》与四卷本在著录内容上无重合,故以下称“三十六卷本”)。四卷本较之三十六卷本在收书数量、体例形制上属于早期形态,但后者同时也删去了前者所保留的信息,改变了目录在体例上的特征。对四卷本所保留的信息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张金吾的藏书来源及其编写《爱日精庐藏书志》的最初设想有所了解。
关键词:《爱日精庐藏书志》 藏书来源 目录体制 张金吾 私家藏书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审核:杜以恒
校对:蔡千千
编辑:孙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