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下午四点,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学者沙龙第四期“全球古典学视域下的文学与艺术”在中文系156室举行,会议由中文系教授叶晔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主讲,中文系共11位青年教师参与。

叶晔主持
会议伊始,叶晔介绍了两位主讲人的学术背景。刘晨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研究兴趣还包括佛教艺术史、日本古代的绘卷和浮世绘等。贾妍的研究方向则为古代近东艺术与建筑史、古代埃及艺术史。

刘晨主讲
刘晨演讲的主题是“图与文:视觉模式、修辞及其内在悖论”。首先,刘晨以汉代画像石《完璧归赵》、朱瞻基《一笑图》等为例,介绍了中国艺术史中图、文之间的密切交互。接下来,刘晨以佛教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衍生出的三种图像为例,分别说明顺时序多场景叙事、交织多场景叙事和异时同图等图像的模式与逻辑。在“图像的修辞与情绪”一节,刘晨借助故宫藏宋本《洛神赋图》卷,分析画家将文本转换为图像时的策略。例如,画家会摘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形容洛神美貌的语句之中的动植物,令之环绕在洛神身旁。又如,画家在处理“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时,令四个短句的相应图像以顺时针闭环形式排布在画面中。不仅如此,该长卷在表现赋文的五段情节时,其画面跨度长短有致,其中最后一幕“怅归”的画幅为最长,巧妙地拉长了读者的怅惘情绪。刘晨介绍道,画家有时也通过“不在场”构筑人物的“在场”,以南宋《明皇幸蜀图》为例,其中一匹装饰华美而无人乘坐的马,即可被判定为本属于杨贵妃的马,画家借此表现马嵬之乱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最后,刘晨还介绍了图像中存在的一些悖论。如七世纪摹本《女史箴图》“修容饰性”一节,本意是劝诫贾后等宫廷女性勿要“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但或因难以在画布上呈现否定意涵,画家反而极尽描绘了贵族女性对镜梳妆的柔美姿态。同样的例子还有本应因触犯佛教杀生之戒而下地狱的养鸡女,在大足宝顶山的南宋时代雕刻之中,她的面容却极为清秀。

贾妍主讲
贾妍以“涂鸦与咬牙:一位小学童的‘泥板屋’生涯”为主题,分享了她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之古典教育的观察与思考。贾妍指出,楔形文字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开始出现,学校的教育系统也相当严格。她展示了公元前2550-2400年间在今伊拉克出土的一件楔形文字泥板,是苏美尔学童的“练习纸”,泥板的左边是“同音字表”,右边则是学童的涂鸦画作,这种抄记同音字表的学习方式在现今的苏美尔语课堂上也得到延续。另一块新苏美尔时代的泥板,出土自两河流域,记载了学童在上学堂的过程中与母亲、老师之间的对话。有意思的是,学童在学堂挨了六、七杖,其中,苏美尔语课老师杖责他的理由是他在课堂上不小心说了阿卡德语。好在学童完成了学业,老师也到他家开展了家访,在其父面前对学童不吝溢美之词。最后一块泥板,来自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伟大帝王亚述巴尼拔,他在泥板上自述拥有读肝占卜、考古以及破译阿卡德语的能力。贾妍引今存《吉尔伽美什史诗》第一块泥板第一行书言:“他见到幽深海底,国之根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智慧藏在地下水的部分,故幽深是智慧的代名。通过这三个鲜活的案例,贾妍指出,古典教育贯穿了两河流域的历史,吉尔伽美什在历览一切后,也选择以楔形文字将之一一刻记于石板。
讨论阶段,针对刘晨的演讲,学者们围绕中国艺术“丑”的历史、绘画长卷以尺幅延宕情感的方式、图像呈现的声音策略、图像对文物考古的辅助功能、文字转换为图像过程中的信息差等展开讨论。关于贾妍的主题,学者们的兴趣集中在两河流域经典文本的生成、《吉尔伽美什史诗》不同泥板的文本差异、敦煌写本中的学童抄本、明中期复古文风与新苏美尔时代的相似等。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之中,第四期中文系青年学者沙龙圆满结束。

与会人员合影
纪要:谢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