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高等学校文学、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关新园1号楼科学报告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教务部、中国语言文学系、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推动国家教材建设,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支持与资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已出版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国家教材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矛,教材局马工程教材编写处处长降瑞峰,教材局马工程教材编写处一级主任科员叶灯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文学教材研究基地负责人、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政治学教材研究基地负责人、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文学教材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政治学教材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海庭等近百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揭牌仪式。仪式由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建波主持。
刘建波主持
王博表示,教材在塑造人才、传播知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北京大学作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在文学和政治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与历史底蕴,在教材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强调,新成立的文学、政治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教材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王博致辞
陈矛对文学、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两个基地的建立是国家推进高等学校文学教材、政治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教材基地要从政治、战略、全局上把握教材建设,紧扣教材主力,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学、政治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要努力搭建交流平台,更好地发挥指导服务作用,助力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陈矛致辞
陈矛、王博、傅绥燕携手杜晓勤、燕继荣分别为文学、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标志着高等学校文学、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正式成立。
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傅绥燕、陈矛、王博、杜晓勤)
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傅绥燕、陈矛、王博、燕继荣)
傅绥燕宣布基地的聘任名单。各位专家将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文学、政治学领域的深度研究与创新,为学术界与教学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傅绥燕宣布基地聘任名单
杜晓勤表示,基地要不断传承历史合作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大高校及中文学科著名学者共同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材,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完成教育历史使命。
燕继荣表示,政治学教材建设要注重深入理论研究,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在灵活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基础上,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活动。
陈平原着重强调了教材编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编写者、研究者要重视教材在科技发展时代面临的挑战,在适应新时代学生需求、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海庭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键途径,基地要把好政治关,牢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在政策咨询、成果传播、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教材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
杜晓勤(左上)、燕继荣(右上)
陈平原(左下)、关海庭(右下)
傅绥燕向文学、政治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代表颁发聘书
揭牌仪式结束后,文学、政治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分别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围绕教材建设与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
合影
“高等学校文学教材研究基地文学教材建设与研究论坛”开幕式于当日上午十点四十分举行。主办方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协办方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基地顾问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曹文轩,基地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姚喜双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杜晓勤主持。
贺桂梅指出,教材基地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专家、前辈和同行参与,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形态教材体系的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加强思想引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
夏红卫强调了教材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表明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北大出版社将继续致力于出版精品教材,为文学教材出版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曹文轩强调了文学对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史的巨大作用,若无文学,文明亦不存。他以马克思的写作为例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紧密相连,文学影响着马克思个人的思想表达方式,《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学也成就了其伟大思想。他希望文学学科和文学教材基地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创造更高质量的中国式文学教材,推动教材建设,发扬文学在教育领域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性。
姚喜双强调,教材建设要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教材编写需要服务学生和教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材体系,守正创新。
贺桂梅(左上)、夏红卫(右上)
曹文轩(左下)、姚喜双(右下)
上午十一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基地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基地顾问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基地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桂萍,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进行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环节由宋亚云、程苏东主持。
张福贵指出,现代教材体系建设面临多项挑战,如内容规范性、个性化与多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检验,教材建设应在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中取得平衡,力求文学教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李守奎以古文字学为例,梳理了建国以来教材编写史,并强调了经典教材对于理论创新的意义、对于学科研究范式的指导,以及广泛的学术引领作用。
杜桂萍指出,教材是教育的文本,是集知识真理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育人载体,教材建设应充分关注作为教育文本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其育人的效用,展现新时代人才的知识结构、精神风采和时代担当。
朱刚对于文学教材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注意教材的分类,注意各二级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是应多角度反映学科前沿成果;三是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为个性化留出余地,为授课教师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
张福贵(上排左)、李守奎(上排右)
杜桂萍(中排左)、朱刚(中排右)
宋亚云(下排左)、程苏东(下排右)
论坛合影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