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名单。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级本科生李泽廷的毕业论文《“革命英雄传奇”:小说领域“民族风格”的第二次发生(1957-1961)》获评为 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简介
李泽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2024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未名学士”、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等荣誉奖励。本科期间为北京大学“未名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现代思想与文学研讨班”成员,在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的指导下完成学年论文《科幻如何中国:作为文化战略的科幻电影——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中心》和毕业论文《“革命英雄传奇”:小说领域“民族风格”的第二次发生(1957—1961)》,毕业论文获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过《科幻如何中国:作为文化战略的科幻电影——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中心》。
指导教师简介
贺桂梅,1970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思想文化批评、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侧重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问题。著有《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等著作。曾入选首届国家级重大青年人才计划,先后获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论文简介
论文摘要
“革命英雄传奇”是1950年代中后期被命名的一类特殊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中“英雄传奇”的类型形式,具有很强的通俗色彩。这类小说的出现也带动了50年代小说界有关“民族风格”的讨论,自1939—1941年的“民族形式”论争以来,这或许可以被视为小说领域“民族风格”的第二次发生。文章尝试从“民族风格”这一问题意识出发,重新对“革命英雄传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图景加以描绘。首先,在“民族风格”与“革命英雄传奇”内在关联的视域中,不仅能够解释这类小说对传统形式的挪用与改造,更能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时段得以浮现的复杂原因,在此意义上,“民族风格”有望成为一个兼顾形式分析与历史化研究的综合性论域。其次,50年代后期的“民族风格”与40年代初的“民族形式”具有十分不同的话语背景和问题关切,“革命英雄传奇”相较于40年代被作为典范的赵树理小说,或许更为内在地表征了50年代新的话语诉求。最后,“民族风格”在50年代后期存在一个话语转型的过程,它的发生与退潮也需要置于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互动关系中进行考量,在这样的文学史视野中,“革命英雄传奇”与50年代的“民族风格”话语构成了一条潜在的线索,为理解“十七年文学”打开了新的讨论空间。
关键词
“革命英雄传奇”;“民族风格”;“旧形式”;通俗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指导教师评语
李泽廷同学的本科学位论文从1950—1960年代之交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出发,在多重话语交错的历史格局中探讨当代文学的“民族风格”塑造问题。当代文学如何在革命性与民族性之间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是一个近年受到关注的重要话题。这一选题富于学术性和前沿价值。论文在阅读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革命英雄传奇”的命名及其讨论方式做出了清晰的梳理,重点分析“民族风格”不同于1940年代“民族形式”讨论的独特之处及其出现的历史原因。相关分析思路开阔,言之有据,富于创新性。论文把握住“民族风格”问题与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话语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关系,重点探讨代表性小说文本中有关“新人”、“党”、“风景”叙事的表征特点,新见迭出,在不少地方突破了既有研究的一般思路和观点。
本篇论文问题意识明确,章节安排合理,思路清晰,结合文学史脉络和重要史料展开有理有据的分析,表现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写作符合学术规范,语言表述简明流畅,是一篇优秀的本科学位论文。
——贺桂梅
编辑 :吴纪阳
图片来源:李泽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