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北京大学2025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公布,中国语言文学系刘馨遥、王嘉凡、吴晋邦的论文获评2025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经中文学位分会投票,李雨轩、李泽栋、王翊的论文获评中文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往来东北(1945-1949):地方文艺转轨与现代构想
作者:刘馨遥博士 导师:计璧瑞教授
作者简介:刘馨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博士在读期间,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汉语言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晦学术奖等奖励。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

刘馨遥
内容简介:本文研究1945-1949年东北地方文艺转轨问题,考察往来东北的不同文学主体如何解殖民,实现现代民族的真正解放。抗战胜利后,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解殖”的完成,而是构成了反思殖民主义的新的起点。论文首先将东北地方文艺转轨问题定位于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第二章研究“在地者”的解殖路径,考察伪满洲国文学者们与“人民文艺”“民族文艺”之间的复杂互动。其中,人民文艺蕴含的反殖视野和另类现代化路径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历史的主潮。然而,左翼阶级革命与殖民地民族解放之间既有共振,也不乏抵牾。第三章将“归来人”放置于“在地者”“外来人”的多元左翼路径中理解,考察地方重造的差异构想。第四章研究“外来人”怎样以“人民性”重新发明“地方性”。经研究发现,“殖民现代性”的理论意义不局限于对殖民地的分析,而是关系着不平衡的全球结构中“现代性”的起源、本质、扩散、重构等深层问题。这也构成重返东北解殖文学现场进行清理和批评的动力与原因。
关键词:东北文学;解殖;殖民现代性;民族解放
秦汉魏晋游仙文学中仙道观念的演变及艺术表现
作者:王嘉凡博士 导师:葛晓音教授
作者简介:王嘉凡,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1级博士生。博士在读期间,曾在《文学遗产》《华中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获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孙少文奖学金,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与思想史。

王嘉凡
内容简介:博士学位论文《秦汉魏晋游仙文学中仙道观念的演变及艺术表现》聚焦于中国古代神仙观念的形成与义理化过程,通过追溯神仙观念产生的源头、仙道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汉晋游仙文学的影响,为早期游仙文学的发展梳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内在线索。本文首先在先秦各种复杂的思想体系中梳理了天、神、仙、道等各种概念的初始含义及相互关系。其次,论述仙道观念在汉代的形成,及其进入楚辞和汉赋的表现形态。复次,联系汉末民间神仙信仰的多元背景,论述仙道观念如何从辞赋进入汉乐府和文人诗,并促成了文人游仙诗艺术视野的开拓和表现形态的变化。其后,比较阮籍、嵇康的玄学观念,及其变游仙为游玄的不同途径,指出阮、嵇的游仙诗是由汉魏模式向郭璞模式转化的关键阶段。最后,论述西晋游仙诗在“游仙”主题典范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东晋宗教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指出郭璞游仙诗创造性地融玄思、隐逸和宗教经验为一体的内外因由。
关键词:秦汉魏晋;游仙文学;仙道观念;神仙观念
宋代福建路文学研究
作者:吴晋邦博士 导师:张剑教授
作者简介:吴晋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博士生。博士在读期间,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整理《彭蕴章集》。曾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第十三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奖等奖项。研究方向为宋元文学、地域文学。

吴晋邦
内容简介:宋代在地域文学发展历程中处于转关阶段,福建文学在宋代各地域中有其独到成就。本文全面评估宋代福建地区的文学成就与全局地位,勾勒出唐宋福建地方文学场域的形成过程。本文发掘福建文学的辞章传统与延续性风格,分析福建文学在宋代的新变与内部分殊,在对“闽海传统”与“闽北模式”的研究中论述殊于宏观文学史脉络的地域文学发展历程、空间区隔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本文还考察了福建文学对地方景观、地方史的题写与塑造作用,从文献的出版与传播剖析宋代福建文学在后世的接受过程,辨析地域文学传统的多重指向与建构方式,审视宋代文学对于明清地域文学的意义,并对既有地域文学研究模式提出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地域文学;福建路;地方场域;闽海风格;闽北模式;传统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西方当代物性美学研究
作者:李雨轩博士 导师:王丽丽教授
作者简介:李雨轩,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博士生。博士在读期间,曾在《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艺术学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廖凯原奖学金、学术创新奖,获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作品”奖、《当家作家评论》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基本理论等。

李雨轩
内容简介:本文是在“物转向”背景下对西方当代物性美学的研究。本文一方面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文艺理论史的梳理中进行体系建构;另一方面也将艺术、文学、理论作为社会整体感觉结构的不同表征形式,呈现物性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萌生和发展。就结构安排而言,本文将物性美学分化为“物性艺术学”“物性诗学”和“理论图谱中的物性”三部分。第一章探究西方当代物性美学的哲学基础,以思想星丛的方式呈现了海德格尔的物性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新物质主义和思辨实在论等。第二章探究西方当代物性艺术学,重探现成品艺术、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当代艺术流派对物性的独特构造,并从中提炼出物性与媒介性这一基本对子。第三章探究西方当代物性诗学,讨论物质文化批评、物导向文学批评、物性诗学与其他理论批评范式的交融这三种诗学范式,并从“多余之物”角度观照文学与物性这一整体问题。第四章探究西方当代理论图谱中的物性问题,具体分为物与记忆、物与共同体、物与数字时代、物性返魅等。同时,物性美学并不限于“西方”和“当代”,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论前景。
关键词:物性美学;物性诗学;物性艺术学;物性理论图谱;物转向
上古汉语叙实性语篇的参照时间表达研究
作者:李泽栋博士 导师:胡敕瑞教授
作者简介:李泽栋,北京大学中文系2021级博士生,在读期间已在《语言学论丛》《古汉语研究》《汉语史学报》《文献语言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奖项。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特别是汉语历史语法、词汇和篇章分析。

李泽栋
内容简介:语言表达时间意义的实质是基于时间参照点(参照时间)表达事件的时间位置或进展状况。论文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参照时间范畴、聚焦上古汉语叙述现实性情况的文本语料,系统考察语言形式如何给事件提供时间定位,解决了哪些语言形式表达参照时间、语句时间解读和参照时间表达的关系等问题。论文借鉴动态语义学思路,从语篇层面研究时间表达,从语篇动态推进维度分析时间表达形式的功能、机制,注重语义-句法-篇章语用多层面之间的联系。论文首次构建一套上古汉语语篇时间特征分类描写体系,把语篇类型的语义属性和形式特点结合起来;构建一套兼顾形式分类和功能分析的参照时间描写体系,服务于语篇语义的动态分析。论文探讨上古汉语各类时间表达手段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暂无充分证据表明上古汉语存在语法化的时体范畴,上古时间表达语境依赖性高,语用属性突出;相较于现代汉语,上古汉语语句时间解读的灵活性高;上古汉语时间表达整体上是一个话语层面的语义问题。
关键词:上古汉语,叙实性语篇,参照时间,时间表达,篇章分析
先秦秦汉互见文献精密化利用研究
作者:王翊博士 导师:顾永新研究员
作者简介:王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级本科生、2020级博士生。博士在读期间曾在《文学遗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篇,曾获北京大学大成国学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奖项。主要从事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为切入点的先秦秦汉文献研究,兼及经学文献与经学史、先唐文学文献等领域。

王翊
内容简介:先秦秦汉古书中有大量相同或相似文字内容,亦即互见文献。互见文献的年代属性、源流关系多不明确,这是早期中国文献与后世中国、其他早期文明文献相区别的一个特点。近代以来,在中国古典学两次重建的历程中,中外学界对互见文献的认识取得长足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拓很大空间。本项研究回顾东汉以后学者对互见文献的认识、利用和研究,认为当前利用互见文献需注意广搜罗、细比勘、慎离析、分类型、考语言、徵史迹六个方面,借用古文字学的术语称这套方法论为“精密化”。本项研究在材料上,突破个案研究,对互见文献作全面分类整理,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系统的材料基础;在思路上,力求将对互见文献的认识转化为实际使用,为校勘学、古籍整理、汉语史语料学等领域利用互见文献提供帮助;同时,还触及古书成章流传中的“模块组合”和“板块运动”、战国秦汉文献整理中的“除复重”、互见文献与古书年代学的分离等议题,并提出“古书年代类型学”的主张。
关键词:互见文献;精密化;古书;异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