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和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并得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支持。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文理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外6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43名博士研究生和78位专家学者跨山越海,齐聚燕园,共同探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中文学科范围内的各类学术议题。
开幕式现场
12月26日上午,“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为大会致辞。王博强调了“积累”和“视野”的重要性,他指出,积累是所有事业的基础,在人文研究领域,需要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的积累,而拥有跨学科、跨文明的视野更是研究的关键。杜晓勤对与会专家学者和海内外博士研究生的到来表示欢迎,指出相互交流在学术研究中的必要性:在研究学问、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快乐,其中一个诀窍就是多交几个同道知己互相砥砺、彼此欣赏,以此希望同学们在本次论坛增进交流,未来的世界终将是属于年轻人的。
王博致辞
杜晓勤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彭玉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陶红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吴晓东先后进行题为“我们如何介入学术史”“记忆的语言表达与人际互动属性”“‘科际整合’范式中的风景研究问题”的报告,为参会者带来学术前沿的知识盛宴和研究范式的启迪。
彭玉平、陶红印、吴晓东作主题报告
12月26日至27日,本次论坛设置4个分论坛,围绕“古典新义与文明自觉”“跨文明与超现代:人文学研究再出发”“传承、融合与创新中的中国语言学”“数字人文与跨学科研究”4个主题,展开了24场专题学术报告和2场圆桌讨论,共有140位发表人、34位主持人、26位评议人参与其中。与会师生就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充分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分论坛一(左上)、分论坛二(右上)、分论坛三(左下)、分论坛四(右下)现场
12月27日下午,论坛闭幕式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主持。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戴琳琳、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佳琪、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赖蔚晨、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祎分别代表4个分论坛作小结报告,并分享了个人的参会感悟。
闭幕式现场
大会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讲席教授商伟作学术总结。他认为,全球博士生论坛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各位同学都展现出了持之以恒、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学术界的未来也必将由在座的同学们塑造。
商伟总结
“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共评出优秀论文32篇。在当晚的“论坛之夜”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 军、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林姵吟先后分享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分批宣布了“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杜晓勤、王立 军、林姵吟访谈并公布获奖名单
颁发“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此外,“论坛之夜”还设置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晦学术奖”“董洪利教授纪念学术奖”和“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的颁奖典礼环节,旨在鼓励博士生继承前辈学人的学术传统,发扬前辈学人的学术品格,潜心学术、勇攀高峰,共同推动全球范围内中文学科学术研究广度、深度的提升。
颁发“杨晦学术奖”“董洪利教授纪念学术奖和“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
作为响应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的学术活动之一和建设面向中国特色和世界顶尖的中文学科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体现出中文学术领域各类议题的学术生长力,展现了新锐研究者的丰沛创造力,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平台,成为中文学科内部各领域思想对话和碰撞的契机,并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各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友谊。
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