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鸣,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本科毕业,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1984年留校执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宋元)”、“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唐宋诗词名篇精读”、 “宋诗研究”、“唐宋词选讲”、 “苏轼研究”、“宋代作家研究”、“宋元文学史专题研讨”等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
研究兴趣目前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视域中的宋诗发展演变”、“词曲与音乐歌舞文化的关系”、“古代文人生活方式与文学的关系”等方面。有《诚斋体与理学》、《宋诗活法论与理学关系初探》、《从“白体”到“西昆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王安石与释氏的因缘及有关诗歌臆解》、《唐宋“踏歌”考释》(上、下)、《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宋金十大曲”笺说》、《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从胡铨经筵玉音问答看宋代宫廷唱词活动》、《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后赤壁赋>艺术意蕴的视觉再现》等论文。
人物专访:
【中文·其声】张鸣: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专著与论集:
《宋诗菁华》,台湾三民书局2016年2月出版。
《简明中国文学史》(下,合著),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辛弃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编著:
《宋代都市文化与文学风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浦江清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论文(部分):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后赤壁赋》艺术意蕴的视觉再现》,刊载于上海博物馆《翰墨荟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从胡铨经筵玉音问答看宋代宫廷唱词活动》,《中国文学学报》创刊号, 2010年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林庚先生访谈:厦门大学十年——新诗写作与文学史教学研究》,《新诗评论》2008年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学林漫话),《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立雪集》刊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宋金“十大曲”(乐)笺说》,《文学遗产》2004年1期刊载, 2004年1月。
《与李零论音乐文学和声问题书》,载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林庚先生访谈录》(学术访谈),《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试论宋代“文学景观”中的“词”》,日本大学中国学会《中国语中国文化》第2号刊载,2002年2月出版。
《唐宋“踏歌”考释》(下篇),《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刊载,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唐宋“踏歌”考释》(上篇),日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纪要》第61号刊载,2001年1月出版。
《为中国文学史“写心”——读林庚先生著〈中国文学简史〉》,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七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亘古男儿一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的生平及其诗歌》,《中华文明之光》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辛弃疾和他的词》,《中华文明之光》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宋初水边林下的“白体”诗风》,《文史知识》1997年第8期。
《即物即理 ,即境即心》,《文学史》集刊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收入《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萃·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韩文),韩国忠南大学宋子研究所,《宋子学论丛》第二辑,1995年12月出版。
《从“白体”到“西昆体”》、《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吕本中与南宋初期诗风演变》,《文史知识》1994年4期。
《宋诗活法论与理学关系初探》,载于《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 (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诚斋体与理学》,《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专业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史
担任过的课程:
“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
“中国文学史”(宋元)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唐宋词选讲”
“唐宋诗词名篇精读”
“宋诗研究”
“苏轼研究”
“宋代作家研究”
“宋元文学史专题研讨”
获奖:
北京大学505学术研究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个人)
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奖(个人)
北京市民族教育第四届烛光杯奖(个人)
上海证券报奖教金(个人)
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奖(集体,骨干成员)
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骨干成员)
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骨干成员)
国家级精品课程奖(集体,主讲教师)
宝钢奖教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