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载《中国语文》1959年10月号。
对《关于“和”的用法》的一些意见(与侯学超合写),《中国语文》1961年2期。
关于“无论、不论”的用法(与侯学超合写),《中国语文》1961年5期。
“的”的分合问题及其他,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1965年。
谈谈跟“的”字有关的几种语病,《中国语文》1979年3期。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载《中国语文》1980年1期。
“还”和“更”,载《语言学论丛》第6辑,1980年。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性质,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2期。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4期。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11期。
论左右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分析方法刍议,载《中国语文》1981年3期。
“更加”和“越发”,载《语文研究》1981年1期。
关于定语易位问题,载《中国语文》1982年3期。
析“像----似的”,载《语文月刊》1982年4期。
副词独用刍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2期。
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载《中国语文》1982年6期。
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载《汉语学习》1983年2期。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3期。
关于零句和整句,载香港《语文杂志》1983年11期。
虚词,见《现代汉语讲座》,知识出版社,1983年。
副词独用考察,载《语言研究》1983年2期。
“的”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见《语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
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载《中国语言学报》(1985)总第2期。
“多”和“少”作定语,载《中国语文》1985年1期。
汉语语素和汉字,载《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3期。
“名+在+名(处所)”结构作标题,载《中国语文》1985年4期。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4期。
虚词研究浅论(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关于时间副词(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大”“小”不齐,载《普通话》丛刊第一集,1985年。(笔名陆珍)
百灵鸟上了啄木鸟的当——既≠即,载《普通话》丛刊第一集,1985年。(笔名进明)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载《中国语文》1986年3期。
试论句子意义的组成,见《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4期。
说“年、月、日”,载《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1期。
名词性“来信”是词还是词组?,载《中国语文》1988年5期。
双宾结构补议,载《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至今还值得借鉴──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纪念,载《汉语学习》1988年第5 期。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见《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关于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词性,载《汉语学习》1989年2期。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管见,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2期。
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载《国外语言学》1989年2期。
关于“它所写的文章”的切分,载《语言学通讯》1989年1-2期。
说量度形容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
“V来了”试析,载《中国语文》1989年3期。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载《汉语学习》1990年1期。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1期。
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载《中国语文》1990年2期。
谈句法歧义现象(与马真合写),见《汉语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3期。
表疑问的“多少”和“几”,见《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载《语文研究》1990年4期。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汉语学习》1991年1期。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1期。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见《语法研究和探索》(5),语文出版社,1991年。
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现象,载《语言研究》1991年1期。
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载《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4期。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6期。
汉语词类问题再议,载日本《现代中国语文法论集》1992年11期。
试论制约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加坡《华文研究》总第4期,1992年。
汉语句子的特点,载《汉语学习》1993年1期。
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载《汉语学习》1993年3期。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载韩国《人文科学》69、70合辑,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载《中国语文》1994年1期。
影响汉语句子意思的因素,载韩国《中国文化研究》(大邱大学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编)1994年第3辑。
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载《中国语文》1994年5期330-338。
关于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6月16日19版。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载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创刊号,1996年。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见俞士汶、朱学峰编《计算语言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名词+动词”词语串浅析(与马真合写),载《中国语文》1996年3期。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介绍,载日本《东方》1996年第187期。
汉语语素和语形,见《古田教授颂寿记念·中国学论集》,汲古书院,1997年,日本。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载《中国语言学论丛》总第一辑,1997年。
有关汉语分词的几点意见,载《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2期。(笔名“进明”)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与马真合写),见余霭芹、远藤光晓共编《桥本万太郎纪念·中国语学论集》,内山书店,1997年,日本东京。又见《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和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和配价语法理论,载《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希望《现代汉语词典》精益求精,《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2期。
现代汉语系列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9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成年人怎样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在大阪帝冢山学院大学的演讲,12月5日),载日本《中国文化论丛》第7号,1998年。
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郭锐合写),载《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载《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
卷首语,载《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
“这是----”和“这个是----”,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2期。
关于汉语词汇教学的问题,载日本《关西汉协通讯》1999年第一期。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见吕叔湘等著《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
“着(·zhe)”字补议,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载《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新中国语言学50年,载《当代语言学》1999年地4期。
汉语言文字应用面面观,载《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
汉语的应用研究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载《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
中国语教学中的词语教学问题,见《荒屋劝教授古稀记念·中国语论集》,日本白帝社,2000年。
为什么可以说“她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见首都师范 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一卷,2000年。
一部别具特色的法律语言研究专著,《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见张德鑫、靳光谨编《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见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关于句处理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载《语言学论丛》第23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
博士生培养杂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1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公布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2期。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浅议,见王本华编《纪念张志公学术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6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问题,载戴昭铭、陆镜光主编《语言学问题集刊》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国语语法教学中需关注的语义现象,载日本《中国语学》2001年总第248号。
“VA了”述补结构补议,《汉语学习》2001年第4期。
现代汉语应用研究,见《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上),《海外华文教学》2001年第4期。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下),《海外华文教学》2002年第1期。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
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再谈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6期。
再谈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见何国祥主编《语文教育的反思》(2001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中心,2002年。
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外国语》2002年第4期。
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见李元瑾主编《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2002年。
关于递系式,见《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关于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见“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2002年P.88—106。
关于分类,载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三卷,2002年。
不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汉语教学动态》创刊号,2002年。
当今语法研究的走向,见吉林大学《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需要《语言科学》这样的园地,《语言科学》创刊号,2002年。
中国大陆50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见《两岸中国语文学五十年研究之成就与方向》(韩国中语中文学第1回国际学术发表会发表论文集),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2年。
坚持多元论,加强理论意识,大力开展汉语言语运用的研究,《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
大力开展汉语言语运用的研究,《长江学术》(武汉)2003年第三辑。
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谈谈汉语虚词研究,《澳门理工学报》(澳门)2003年第1期。
关于汉语虚词意义的研究,Newsletter of Humanities Studies in New York(《纽约人文通讯》创刊号,2003年。
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见北京语言大学编《继往开来——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52周年座谈会记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句处理中排歧问题补议(与王黎合写),见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展望,见翟汛、萧素秋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2003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汉学出版社,2003年。
语义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作用,见徐波、孙茂松编《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科学出版社,2003年。
“百年诞辰”还是“诞辰百年”?《咬文嚼字》2003年第8期。3000字。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外国语》2004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5期。
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关于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之管见,载《语言科学》2004年第2期。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载《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又见苗传江、杜燕玲主编《第二届HNC与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年。
要对广大读者负责,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15日第3版。
“规范”二字须慎用,载《博览群书》2004年第7期;《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又以《“规范”易成误导》在2004年第77期上转载。
应启动辞书准入制,见邢东田编《拯救辞书》,学林出版社,2004年。
有关词性标注的一点意见,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要重视交代词语或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载美国2004年Newsletter of Humanities Studies in New York(《纽约人文通讯》)
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见丛铁华主编《汉语教学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确定领属关系之我见,载《南大语言学》第一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
吕叔湘与“《现汉》风格”,载《光明日报》2004年8月12日版。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载《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载《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一得,载《海外华文教学》2004年第4期。
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见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见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华文教员应有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载《华文教学通讯》2005年3月15日第二版。
21世纪对外汉语教学,见李振清、陈雅芬、梁新欣主编《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庆祝赵智超教授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42页,台湾师大书苑发行,2005年3月,台北。
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汉语教学学刊》2005年第1辑。
要重视讲解词语和句法格式的使用环境,《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
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员应有自尊自重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4-1期。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见崔健、曹秀玲主编《对韩(朝)汉语教学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1期。
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6卷。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以不让读者可放心使用的词典,《中国与教育与研究》(韩国)创刊号,2005年8月。
谈谈言语学,见李宇明等编《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武汉,2005年。
要重视特征的描写与研究,《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
继续坚持并发扬学术引航的好传统,美国《纽约人文学刊》2006年号(总第四卷)。
语言研究目的浅议,《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与王黎合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词汇研究很难也很重要,见《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p.1-3 ,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几个问题,见《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p.266-275 ,商务印书馆,2006年。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外国语》2006年3期。
语文教育之症结与出路,香港《中国语文通讯》2006年第77期2-14;同时在大陆《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刊用。
坚持语言文字规范,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现代语文》2006年12期。
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中学语文》2006年2期。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见谭慧敏主编《汉语文走向世界》,南洋人文丛书,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巴方文化创作室,新加坡,2006年。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语言研究的突破与创新,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文教育该怎么定位? 载《语文研究语创作》第十卷,2006年,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评述,载《文汇读书周报》“辞书广角版”,2006年10月27日第10版。
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载《汉藏语学报》2007年第1期(P.18-26)
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问题,载《语文信息》2007年第2期。
极富创新性的方言词典,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14日第4版。
当务之急要给语文课程定好位,载《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1页)。
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载《长江学术》(94-95页),2007第2期。
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管见,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104页),2007第3期。
语法研究的走向,见邵敬敏、张先亮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6-14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载《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3期。
要重视汉语书面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载《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载《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94-97页)。
吴县老东山话里的“阿VP?”疑问句,载《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2007年。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必须重视书面语教学,载《对外汉语研究》2007年第三期。
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语言科学》(P.33-35)2007年第6期。
怎样把握虚词的意义,载《语文建设》2007年增刊。
华文教员应该有的意识和能力,载《世界华文教育》(P.41-44)2007年创刊号。
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的一点想法,见陈燕、耿振生主编《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P.154-158),语文出版社,2008年。
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P.142-151)2008年第1期。
关于汉语修辞研究的一点想法,载《修辞学习》2008年第2期(P.1-5)。
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P. 28-33)。
《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教学,载《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增刊(P.58-63,2008年6月30日出版)。
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本体研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P.359-361)。
关于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新思考,载日本《中国语学》第255号,2008年(P.217-225)。
关于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本题研究,见蔡建国主编《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75-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汉语教学的新变化、新问题、新任务、新意识,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5-10页)。
隐喻、转喻散议,载《外国语》2009年第1期(P. 44-50)
《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语体语言教程》(段业辉著)序,1993年。
《陆俭明自选集》跋,1993年。
《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沈阳著)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韩文译本)序,1994年。载汉语学习》1994年6期。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语言文字论集》(新加坡林万菁著)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语研究中心,1996年。
《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新加坡周清海著)序,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年。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袁毓林、郭锐主编)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袁毓林著)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汉语语法变换研究》(方经民著)序,日本白帝社,东京都,1998年。
《新闻语言学》(段业辉著)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日文译本)序,2000年。
《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主编)序,语文出版社,2000年。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詹卫东著)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张德鑫、靳光谨编)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
《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靳光瑾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现代汉语名词研究》(王珏著)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研究》(徐杰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何元建、顾阳著)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
《泰语语法新编》(裴晓睿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北京话里的“着(·zhe)”字新探》(刘一之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石定栩著)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著)序,商务印书馆,2002年。
《汉语标题语言研究》(尹世超著)序,商务印书馆,2002年。
《语言理解与认知》(崔希亮著)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汉语语义结构研究》(李芳杰著)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廖美珍著)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
《汉语句法引论》(徐丹著)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戴昭铭 主编)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朱彦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熊仲儒著)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袁毓林著)序,商务印书馆,2004年。
《汉语教学与汉语拼音正字法》(许福吉、冯志伟著)序,新加坡,2005年。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嘻哈说唱学汉语》(卢毓文 编)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语为例》(甘瑞瑗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隆回湘语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丁加勇著)序,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鲁健冀、吕文华编)序,商务印书馆,2006年。
《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正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商业汉语口语研究——现场促销语言调查与分析》(张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张普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
《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钱玉莲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殷国光著),XXX出版社,2008年。
《四种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段业辉著),XXX出版社,2008年。
《言语交际学重构》(刘焕辉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实用医学汉语·语言篇》(朱徳君、程乐乐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论集》(赵晓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袁毓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汉语词类划分手册》(袁毓林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