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对法国大革命的间接影响》,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1990
《伏尔泰又一出取材自中国的悲剧—〈伊兰娜〉》,载《文艺研究》,1990,第3期
《〈中国孤儿〉批评之批评》,载《天津师大学报》,1990,第5期(另载《国外文学》,1991)
《两本新近出版的法国比较文学专著》,载《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91
《伏尔泰的乌托邦想象与中国》,载《欲望与幻象》,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戏曲在法国》,载《艺术家》,1991,第6期
《乾隆的内廷画师—王致诚》,载《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东方出版社,1993
《欧洲的孔夫子—伏尔泰》,载《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东方出版社,1993
《1740年前法国对儒家思想的译介和接受》,载《学人》,1993
《布吕奈尔——一个继往开来的比较文学家》,载《中国比较文学》,1993,第1期
《移花接木的奇效—从儒学的西传看误读的积极作用》,载《独角兽与龙》,北大出版社,1995
《“美丽的不忠”与“带血的牛排”》(中国作协翻译研讨会发言),载《中华读书报》,1996年11月20日
《比较文学原罪论》,载《中外文化与文学》,1996年第1期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学问》,载《神州学人》,1996,第6期
《刘象愚和孟华谈比较文学》,载《中国比较文学》,1996,第3期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选编散记》,载《文汇读书周报》,1997、10
《培植比较文学的中国‘根’》,载《中外文学与文论》,1997年第1期
《洛可可艺术与中国文化》,载《神州学人》,1997,第1期
《形象学》,载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教出版社,1997
《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载《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大出版社,1998
《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载《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大出版社,1998
《失败的启示》,载《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1期
《启蒙运动与儒家思想》,载《神州学人》,1998年第1期
《言说他者,言说自我》,载《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99,第一期
《形象学》(合著),载刘献彪等 主编,《比较文学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启蒙泰斗伏尔泰向中国销售钟表的计划》,载《东西交流论谭》第二期,2000
《‘洋鬼子’词源初探》,载《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四川人民,2000、3
《为‘X与Y’模式一辩》,载《中华读书报》,2000、5
《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载《98上外国际翻译研讨会》,上外出版社,2000、8(另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2002)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载《中国比较文学》,2000第4期(另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2002)
《中国孤儿——一个穿梭于中法间的文化使者》,《《赵氏孤儿》·《中国孤儿》》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交流的学问——试论季羡林先生的比较文学观》,载《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北大出版社,2001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载《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
《注重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兼谈比较文学的身份及‘世界性’因素问题》,载《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汉学与比较文学》,载《国际汉学》,第九辑,大象出版社,2003(另載《多边文化研究》第三卷,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北大出版社,2005年3月)
《十八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载《多边文化研究》,第二辑,新世界出版社,2003
《比较文学的‘普及性’与‘精英性’》(“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载《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形象学理论与方法论”课程》(“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载《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
《序《一个晚清外交官的文化历程》》,载《一个晚清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大出版社,2004
《对博士生培养的两点建议》,载《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外语院系的介入》,载《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载《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刚画上一个逗号的课题》(“第四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载《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从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记与浪漫法兰西形象的生成》,载《中国比较文学》,2006,第一期(另载《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大出版社,2007)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载《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卷2008年第2期转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地位与作用》,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转载)
《《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1897-1916)》序》,载《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1897-19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Le Retour de l'Orphelin de la Chine de Voltaire dans son pays natal ,in La Raison présente,Paris: Nouvelles Editions Rationalistes, 1994
Une tentative de greffer le christianisme sur le confucianisme et ses effets prodigieux ou l'apport paradoxal du “malentendu”, in La licorne et le dragon,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La vision utopique de Voltaire et la Chine, in Force of Vision, 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6
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en Chine aujourd'hui, in Bulletin de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 No 19, Paris, 1996
Le confucianisme relu et réécrit par Voltaire dans son combat écraser l'infâme,in Voltaire et ses combats,Oxfort: Voltaire Foundation, 1997
Quelques réflexions sur la temporalité du stéréotype, in Cultural Dialogue and Misreading, Sydney: Wild Peony, 1997
Preface, in Image of Westerners in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Japan, Amsterdam: Rodopi B.V., 2000
The Chinese Genesis of the Term “Foreign Devil”, in Image of Westerners in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Japan, Amsterdam: Rodopi B.V., 2000
Orphelin de la Chine: un éminent “diplomate” dans les échanges culturels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 Préface à la réédition de 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Zhao et de L’Orphelin de la Chine, Beijing: Editions de la Bibliothèque de Beijing, 2001
Etiemble, maître spiritual des comparatistes chinois in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2002, No 1, Parsi: Didier Erudition
Chine, in R. Trousson, J.Vercruysse (sous la direction de), Dictionnaire général de Voltaire, Paris: Honoré Champion, 2003
The Stereotype Yang guizi in China, in Cybernetic Ghosts: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Athens (US): Georg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Cheng Jitong et son rôle d’intermédiaire bilatéral dans les échanges culturels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in La modernité francaise dans l’Asie littéraire: Chine, Corée, Japon (sous la direction de HADUHISA KATO), Paris: PUF, 2004
Irène, une autre tragédie de Voltaire qui s’inspire de la Chine, in Le bonheur de la littérature, (sous la direction d Christine Montalbetti, Jacques Neefs), Paris: PUF, 2005
L’esprit ouvert et la mise en valeur de l’altérité, une approche comparatiste dans l’étude du XVIIIe siècle vers la fin du XXe siècle, in L’image de l’autre vue d’Asie et d’Europe,(Edité par Hisayasu Nakagawa et Jochen Schlobach), Paris: Honoré Champion Editeur, 2007(日译文载中川九定主编,《十八世纪的他者形象:亚洲与欧洲的互视》,河合出版社,2006)
From Jules Aleni to Zhu Ziqing: Travel accou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omantic France”, 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2008, No 2,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艾田伯,《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载《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89
托多罗夫,《诗学》,载《文艺研究》,1990
米歇尔·罗瓦,《纪念王瑶先生》,载《王瑶先生纪念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安田朴,《中国文学說出了一切》,载《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91,3-4期
米莉耶.德特丽,《法国人的中国戏剧观》,载《国外文学》,1991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载《中国比较文学》,1995,第2期(收入《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
桀溺,《凤凰与长生鸟》,载《法国汉学》第一期,1996
莱维,《试论《论语》中一个四言句的翻译》,载《法国汉学》第一期,1996
达斯,《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载《法国汉学》第一期,1996
吴德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传》,载《法国汉学》第二期,1996
伊夫·谢弗莱尔,《接受研究:一个大有作为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载《中外文化与文论》第三期,1997
魏丕信,《聋子间的对话》,载《法国汉学》第三期,1998
徐理和,《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载《法国汉学》第三期,1998
乐维,《一部逆向的《波斯人信札》》,载《法国汉学》第三期,1998
巴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载《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4期(收入《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
伏尔泰,《耶稣会教士自中国被逐记》,载《人,可怜的怪物》(世界传世散文精选法国卷),花城出版社,1998
马如丹,《《诗经》,从用典到隐喻:意义之自由度》,载《法国汉学》第四辑,1999、12,中华书局
柯孟德,《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载《国际汉学》第四辑,1999
利科,《在话语和行动中的想象》,载《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
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载《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