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成晴,1987年生,山东淄川人。兰州大学文学学士(2009)、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硕博连读,2016)、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2019),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中心副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2022年9月至12月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著有《唐集体例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集部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20),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物》《文献》《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要关注卷子本唐人文集的书写格式、“诗与物”、“集部之学”等问题。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与文献、古典文献学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电邮:lichq@pku.edu.cn
学术发表或出版
著作:
《唐集体例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集部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20年版。
论文代表作:
1.《唐宋诗筒考:关于9-13世纪“竹筒递诗”风气的事物纪原》,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3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
2.《再论“例校”:唐宋诗题的体例形态与文本秩序》,《学术研究》2025年第6期。
3.《借唐诗:明清诗自注“借唐人句”现象考论》,《文学评论》2025年第3期。
4.《唐诗“采用”〈文选〉诗题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
5.《藏集于寺——以白居易〈白氏文集〉的庋藏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25年第1期。
6.《论纸窗题诗的物质性背景与文学情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
7.《宋代亭台记、寄题诗的文本共生与空间共存》,《文学遗产》2024年第5期。
8.《壁帖:一种文本性与物质性交织的文献传统》,《浙江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9.《消失的“赶象人”:论宋明单篇诗文入集时的副文本剥离问题》,《中外论坛》2024年第2期。
10.《写卷·题板·刊石·墨纸:一部宋代“寄题”诗集的生成》,杜晓勤主编《中国古典学》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11.《唐集“以书为序”考》,《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12.《试笔:宋人“偶然欲书”情境下的文献生成》,《中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13.《元白集诗题的“应然”与“例校”》,《文献》2023年第4期。
14.《论纪事性词题的体制变迁》,《文学遗产》2022年第5期。
15.《李白集诗题、题下自注的写卷本原貌与义例》,《文学遗产》2021年第5期。
16.《中古时期文集“录一卷”文本体例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4期。
17.《宋人文集之“家集讳其名”问题释证》,《宋史研究论丛》2019年总第24期。
18.《必为自家门第:〈曾巩集〉佛老题文中的儒家本位》,《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19.《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文艺研究》2019年第4期。
20.《中古别集篇序、并载之体例及其副文本功能——以〈文选〉李善注引“文帝集序”释证为中心》,《文学遗产》2019年第3期。
21.《“集部之学”与中古别集体例研究的拓展》,《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22.《君子读史》,《读书》2018年第8期。
23.《唐宋文集的“压卷”体例及其文本功能》,《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
24.《康有为致大隈重信书翰释证》,《文献》2018年第3期。
25.《中古“家集讳其名”考》,《唐研究》2017年总第23期。
26.《搁笔:唐宋文士纪事的文本模式》《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27.《文本义例视域下宋刻〈杜工部集〉诗题、题注之复原》,《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7年第2期。
28.《论〈诗经〉范式对唐代别集义例的影响》,《中州学刊》2017年第1期。
29.《故宫博物院藏〈宋贤四帖〉考》,《文物》2016年第8期。Chinese Cultural Relics, Volume 1, Number 1-2,2017, East View Press.(《文物》英译版)
30.《读〈皮子文薮序〉——试论文集编纂的两个体例传统》,《图书馆杂志》2015年第8期。
31.《〈本事集〉与〈本事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1期。
32.《“何论”考》,《人文中国学报》(香港)2015年总第21期。
33.『大明一统志』に见られる白居易の佚诗について,《白居易研究年报》(日本,勉诚出版)2015年总第16期。
报纸文章:
1.《内学与外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6日。
2.《唐人编唐集:唐代文集研究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8日。
3.《承守“集部之学”的固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5日。
4.《唐人集序“每篇各为之序”的体例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9日。
5.《著书日课:存留写作时的生命印记》,《光明日报》2020年5月16日。
6.《书签钩沉——从牙签到往来轴》,《文汇报》2017年7月17日。
7.《〈永乐大典〉:从翰林院到亨廷顿》,《文汇报》2017年4月17日。
科研项目
1.2024至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敦煌唐代诗文写本格式体例研究”(24DTR084),课题负责人。
2.2023至今,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唐宋文集历代版本所见藏书题跋整理与研究”(23VJXG018),课题负责人。
3.2018-2023,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重大专项“敦煌写本、宋刻本所见中古文集的‘唐宋变革’”(2018VJX069),课题负责人。
4.2018-2024,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唐集诗题校证”(18JHQ031),课题负责人。
5.2019-2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写本、宋刻本所见唐人的别集编撰思想与实践研究”(19YJC751013),课题负责人。
6.2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2批特别资助“‘唐人编唐集’研究:以编集理念、方法、体例为中心”(2019T120078),课题负责人。
7.2018-2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资助一等资助“唐宋别集义例研究”(2018M630133),课题负责人。
教授课程
1.集部文献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2.古代典籍概要,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3.中文工具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4.专书选读,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获奖情况
2024,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24,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2022,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
2021,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
2021,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A组二等奖、最佳教案奖。
2021,第二届“季镇淮钱仲联任访秋学术奖”论文二等奖。
2019,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
2018,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
2016,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16,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6,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