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等。
专业领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当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学术成果
A.专著与论集
1.《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商务印书馆2021年4月版
2.《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台湾人间出版社2020年5月版
3.《废墟的忧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
4.《梦中的彩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
5.《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6.《如此愉悦、如此忧伤》,三联书店2018年9月版
7.《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8.《文学性的命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9.《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28——1937)》(担任副主编,并写作其中20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10.《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11.《废名·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5月。
12.《二十世纪的诗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3.《文学的诗性之灯》,上海书店,2010年。
14.《漫读经典》,三联书店2008年。
15.《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
16.《镜花水月的世界》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记忆的神话》,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18.《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阳光与苦难》,文汇出版社,1999年。
20.《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B.编著或教材
1.《与中国结缘》(与陈晓兰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中国新诗总论》第2卷,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3.《无言之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
4.《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6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5.《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三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第三作者),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
7.《中国新诗总系·40年代卷》(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8.《我们的园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废名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0.《大学语文》(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合著,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C.论文与学术随笔
1.“难以说尽或不可能说尽”的废名,《北京晚报》,2022年1月21日
2.直面合法性危机、重塑学科之魂,《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22年第1期
3.“蓄道德,能文章”,《中华读书报》,2022年3月30日
4.在社会史语境和文本情境中理解“文学”,《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
5.“现代小说与阐释图式”专辑主持人语,《写作》,2022年第2期
6.在“世界”与“地方”的错综中建构诗学视野,《文艺研究》,2022年第7期。
7.三位留日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创生期的主体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0期
8.堪用一生回味的文学瞬间,《上海书评》,2022年9月9日
9.小说经典重释的方法——《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再版导读,《文艺争鸣》,2022年第7期
10.远景问题的历史光影,《读书》,2022年第10期
11.“总体性”视野的重建,《书城》,2022年第10期
12.“总体性诗学”与否定性史诗,《大家》,2022年第5期
13.《本雅明传》:“历史的天使”背对未来,《中华读书报》,2022年9月28日第10版
14.从“功能叙述者”到“第三项”理论(日文版,周非译),(日本)《都留文科大学研究纪要》2022年10月第96集
15.有形而持久的传统,《中华读书报》,2021年4月7日
16.经典化与流行化:重估“张爱玲神话”,《文艺争鸣》,2021年第8期
17.战争视野与沈从文的理性精神问题,《文学》,2019年秋冬卷,2021年4月出版。
18.从“空”到“无”:鲁迅的生命哲学及自我超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19.直面合法性危机、重塑学科之魂,《文艺争鸣》,2021年第9期
20.从“功能叙述者”到“第三项”理论,《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9期
21.抒情与叙事的一体化:沈从文前期小说的诗学意涵,《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2021年第1期
22.通向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文学性”,《当代文坛》,2021年第3期
23.文学、1980年代与重建感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
24.做一个有创造力的自为学者,《南方文坛》,2020年第2期
25.文本·情感结构·跨媒介,《文艺争鸣》2020年第2期
26.游动与越界,《文艺争鸣》2020年第3期
27.乡土经验,乡土世界的未来性,《书城》,2020年第7期
28.释放“文学性”的活力,《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
29.被故事照亮的世界,《读书》,2020年第9期
30.LuoBinji’sSpringinBeiwangGarden:WartimeCulturalDiscourseandtheModeofIronyinChineseNarrativesofthe1940s,《COMPOSINGMODERNISTCONNECTIONSINCHINAANDEUROPE》,EditedbyChunjieZhang,Routledge2019,NewYork
31.1940年代的中国诗论图景,《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32.《读书》与一代人的情感结构,《天涯》,2019年第3期
33.经典重释中的历史褶皱,《名作欣赏》,2019年第4期
34.“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围城》中作为讽喻的“战争”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7期
35.异乡如梦: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多重“风景”,《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第5期
36.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文汇报》《文汇学人》,2019年2月15日
37.无论龙种抑或跳蚤,《文汇报》《文汇学人》,2019年3月15日
38.战时文学的“雅”“俗”之辩,《重庆评论》2019年第1期
39.让主体与历史彼此敞开,《读书》,2018年第1期
40.评论界“检阅”现代女作家,《中华读书报》,2018年1月17日13版
41.赵家璧与《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华读书报》,2018年3月7日13版
42.“一·二八”事变与战争文学热,《文艺争鸣》,2018年第3期
43.胡适的“半部”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18年4月11日
44.沈从文眼中的美,《中华读书报》,2018年5月2日
45.《现代》杂志与“现代派”诗,《中华读书报》,2018年6月6日
46.“细读”和“大写”,《当代文坛》,2018年第5期
47.生命在沉思,《中华读书报》,2018年7月25日
48.寻求者与守望者——孙玉石先生的鲁迅研究历程,《名作欣赏》2018年第11期
49.作为中介的日本,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
50.“一·二八”事变与战争文学热,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
51.废名的文章之美,《扬子江评论》,2017年第3期
52.“看萧和‘看萧的人们’”,《文汇报》,2017年6月15日。
53.战时文化语境与四十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54.凸现完整的汪曾祺,《中华读书报》,2017年3月8日
55.《欧行日记》与现代作家的欧洲游记,《文汇报》,2017,年1月17日
56.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母题研究,《创作与批评》,2017年第6期。
57.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母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7年第7期。
58.作为“中介”的日本,《长江学术》,2017年第3期
59.郁达夫与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第2期
60.文坛忆念刘半农,《中华读书报》,2017年6月14日
61.艾芜笔下的南国世界,《中华读书报》,2017年7月19日
62.直面无以归类的鲁迅,《文艺争鸣》2017年第10期
63.《文学史家的“通识”与“情怀”——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艺争鸣》,2016年第11期。
64.从苏汶的视角观照:“文艺自由论辩”重释,《文艺争鸣》,2016年第7期。
65.1930年代的消夏方式,《文汇报》,2016年7月11日。
66.楼: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5期。
67.无言之美——孙玉石教授的学术与教育行迹,《诗探索》,2016年第3期。
68.《废名的踪迹》,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转载。
69.中国化的“颓加荡”: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实践,《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
70.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幻象性诗学与拟喻性语言,《文艺研究》,2016年第1期
71.“大都市的局外人”,《文汇报》2016年1月14日。
72.《司各特的目光》,《文汇报》,2015年10月4日。
73.《中国现代派诗歌中的“乡土与都市”主题意象》,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74.《中国现代派诗歌中的“乡土与都市”主题意象》,《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75.《废名的踪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来源集刊2015年第1期。
76.《中国现代派诗人的艺术姿态》,《思想与文化》CSSCI来源期刊2015年8月,第16辑。
77.《“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文汇报》,2015年7月6日。
78.《植入战争背景之中的中国新诗》,《诗刊》,2015年第7期。
79.《“居室”的诱惑》,《读书》,2015年第6期。
80.《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
81.《西部边疆史地想象中的“异托邦”世界》,台湾《中国现代文学》2015年6月号,总第27期。
82.《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旅——郑超麟译<冈果旅行>研究》,收入《冈果旅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8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关于<白日焰火>的讨论》,《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84.《“大后方叙事”与“游移的美学”》,《重庆评论》,2015年第2期。
85.《临窗的怅望者》,《读书》,2015年第5期。
86.《“江南的小楼多是临水的”》,《文汇报》,2015年3月24日。
87.《追蹑“凤凰”的踪迹》,《读书》,2015年第3期。
88.《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文艺争鸣》(中文核心期刊),2015年第3期。
89.《想象历史的方法——关于电影<黄金时代>的讨论》,陈思和、王德威主编《文学》2014年,秋冬季号。
90.《邂逅的美感》,《文汇报》,2015年1月8日。
91.《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旅——郑超麟译<冈果旅行>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4年12月,第6期。
92.《曾朴的法兰西情结》,《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93.《<西线无战事>与三十年代的“非战小说”》,《读书》2014年第10期。
94.《沪上“八大女明星”与丁玲的“梦珂”》,《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014年8月。
95.《告别奥尼尔:洪深30年代的转向》,《现代中国》,2014年7月第15期。
96.《<山山水水>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意》,《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97.《“搭建一个古瓮般的思想废墟”——评欧阳江河的<凤凰>》,收入《凤凰》,中信出版社2014年。
98.《绕不开的“历史”》,《重庆评论》2014年6月第2期。
99.《超越“内在化解读”——关于<白日焰火>的讨论》,《看历史》2014年6月。
100.《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014年6月。
101.《沪上“八大女明星”与丁玲的“梦珂”》,《文艺争鸣》,2014年5月第五期。
102.《废墟美感》,《文汇报》,2014年1月30日。
103.《“语丝”风格的继承与出离:林语堂的小品文运动》,《文艺报》,2014年1月20日第七版。
104.《现代》:中国杂志史上的一个“准神话”,《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05.《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长江学术》2014年1月。
106.《从“小世界”到“平行宇宙”》,《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29日。
107.《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叙事》,《观察与交流》2013年10月15日第128期。
108.《“乘凉仿佛是隔年的事儿了”》,《文汇报》2013年9月9日。
109.《沪上八大女明星与丁玲的<梦珂>》,《中堂闲话》,2013年第5期。
110.《“南国诗人”田汉及其30年代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3年第8卷第1期。
111.《“扇上的烟云”》,《文汇报》,2013年7月23日。
112.《经典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
113.《后工业时代的全景式文化表征》,《东吴学术》,2013年第3期。
114.《“茶话”与“咖啡座”》,《文汇报》2013年4月25日。
115.《经典的界定是一个再造的过程》,洪子诚、吴晓东著,《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8日第6版。
116.《艾芜笔下的南国世界》,《中堂闲话》,2013年第2期。
117.《乡土中国:一个“世纪故事”》,收入《革命,还是变迁》,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版。
118.《关于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的对话》,洪子诚、吴晓东,《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2期。
119.《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3年第3期。
120.《<晨报副刊>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赵楠、吴晓东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1.《巴黎情境与巴金的国际主义视景》,《读书》2013年第1期。
122.《“茶话”与“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西部》,2013年第1期。
123.《<西线无战事>与三十年代的“非战小说”》,《中国文学学报》,2013年第三期。
124.《<良友>的世界视野》,《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2日。
125.《帝国的历史魅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12期。
126.《当代神话:“为事物的多重性买单”——欧阳江河<凤凰>讨论纪要》,《新诗评论》2012年12月1日。
127.《莫言小说的形式与政治——关于<蛙>的讨论》,《重庆评论》2012年第3期。
128.《扇: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12月。
129.《“搭建一个古瓮般的思想废墟”——评欧阳江河的<凤凰>》,《凤凰》,载欧阳江河著《凤凰》,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
130.《北岛诗歌中的镜像主体》,《江南》2012年第6期。
131.《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间》,《文汇报》2012年11月1日。
132.《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诗书画》2012年10月1日。
133.《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10月1日。
134.《“半部文学史”:“北新书局版”的中国现代四大作家》,《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19日。
135.《与文学经典对话》,《光明日报》2012年7月20日。
136.《为何我难舍<背影>》,《文汇报》2012年7月11日。
137.《“搭建一个古瓮般的思想废墟”——评欧阳江河的<凤凰>》,《今天》2012年6月。
138.《现代文学创生期小说中的主体问题》,《现代中国》2012年第14辑。
139.《现代诗人笔下的外滩海关钟》,《文汇报》2012年2月27日。
140.《行将消逝的背影: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视景》,《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6日。
141.《诗歌:如果孤独,如何承担》,《中国艺术报》2012年1月6日。
142.《西部边疆史地想象中的“异托邦”世界》,《扬子江诗刊》2012年第1期。
143.《我的2011年度阅读》,《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21日。
144.《都市视野与文本解读》,《中华读书报》2011年10月12日。
145.《都市文学视野中的现代上海》,《立场》2011年第三辑。
146.《关于吊脚楼的追问》,《文汇报》2011年7月9日。
147.《一个关于自我欺瞒的人性故事》,《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6日。
148.《从“故事”到“小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7月1日。
149.《边城世界的虚构性》,《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22日。
150.《<田园交响曲>导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6月。
151.《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52.《场域视野中的曹葆华》,《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9日。
153.《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154.《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名作欣赏》,2011年第3期上旬刊。
155.《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上旬刊。
156.《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57.《从小说到电影——<山楂树之恋>讨论》,(吴晓东等),《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158.《元气淋漓的“新文学之当代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2011年第1期。
159.《废墟的美感》,《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
160.《那年我们坐在淡水河边》,《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9月17日。
161.《毛姆的中国想象》,《名作欣赏》,2010年第9期。
162.《风景与人文》,《文汇报》2010年8月24日。
163.《卡尔维诺:边界的探索者》,《名作欣赏》,2010年第8期。
164.《拟像的风景》,《中华读书报》,2010年7月21日。
165.《诗心接千载》,《名作欣赏》,2010年第7期。
166.《历史:缺席的“在场”——<日瓦戈医生>与俄罗斯精神传统》,《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
167.《孤独的人才能真正发现风景》,《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168.《孤独的风景》,《文汇报》2010年4月12日。
169.《史无前例的另类书写——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名作欣赏》,2010年第4期。
170.《战争年代的诗艺历程》,收入《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71.《对自我的探究与追寻》,《诗人翻译家曹葆华》,上海书店2010年1月。
172.《曹葆华诗歌之“梦”》,《诗人翻译家曹葆华》,上海书店2010年1月。
173.《“一个种族的尚未诞生的良心”——王家新论》,《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
174.《一代校园作者的精神侧影——读<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文艺报》2010年1月29日。
175.《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北岛论》,《新诗评论》2009年第1辑。
176.《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北岛论(续)》,《新诗评论》2009年第2辑。
177.《贮满意义的空间形式》,王晓明、蔡翔主编《热风学术》2009年第2辑。
178.《重建“五四”的历史现场》,收入陈平原主编《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9.《“东方理想国”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成——兼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文化诗学视野》,收入严平编《全球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180.《“遥远的国土的怀念者”》,《读书》,2009年第5期。
181.《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与抒情性问题》,收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82.《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吴晓东访谈》,《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183.《20世纪的预言家卡夫卡》,《语文建设》,2009年第5期。
184.《作为预言书的<城堡>》,《语文建设》2009年第6期。
185.《情境化的小说》,《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3期。
186.《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与抒情性问题》,《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
187.《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收《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文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8.《“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中华读书报》,2008年。
189.《对世纪经典的敬意》,《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
190.《“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收入陈子善编《重读张爱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191.《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香港《成报副刊·笔锋》,2007年9月。
192.《临水的纳蕤思》,《中国学术》第24辑,2007年。
193.《“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理论创新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194.《废墟的忧伤》,《21世纪经济报导》,2007年。
195.《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现代中国》第9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6.《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2007年。
197.《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8期,2007年。
198.《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
199.《何谓“文学的自觉”?》,《上海文学》,2006年。
200.《小说史理念的内在视景》,《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
201.《<边城>:本土文化的最后的背影》,《中国新书》,2006年。
202.《乡土中国的最后回眸》,《中国新书》,2006年。
203.《废名的乡土记忆》,《十月》,2006年。
204.《“常态与先锋”:现代文学阐释模式的重建》,《中华读书报》,2006年。
205.《历史如何触摸》,《读书》,2006年。
206.《文学性的视界》,《现代中国》2006年第8辑。
207.《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主题》》,日本中文研究会《未名》2005年3月总第23号。
208.《二十世纪最后的传奇》,《读书》2005年第3期。
209.《荒街上的沉思者》,《新诗评论》2005年第1期。
210.《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文汇报》2005年8月21日。
211.《什么是“黑暗的启示”》,《天涯》2005年第5期。
212.《妥协的<世界>》,《书城》2005年12期。
213.《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现代中国》2005年第6辑。
214.《文学批评的危机》,《文学评论》2004第1期。
215.《重建反思性的学术立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1期。
216.《4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2期。
217.《视觉时代的先知》,《书城》2004年3期。
218.《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文学评论》2004第5期。
219.《尺八的故事》,《上海文学》2004年5期。
220.《<骆驼祥子>:乡土中国的最后回眸》,《中国青年》2004年。
221.《博尔赫斯的中国想像》,《批评家茶座》2003第1辑。
222.《<长河>中的传媒符码》,《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223.《科勒律治之花》,《书城》2003年1期。
224.《现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2期。
225.《疾病的文学意义》,《书城》2003年4期。
226.《废名小说<桥>》的象喻语言》,《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5期。
227.《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5期。
228.《重建经得起批判的立场》,《读书》2003年7期。
229.《昆德拉的小说学》,《中华读书报》,2003年。
230.《情境化的小说》,《文景》2003年第8期。
231.《昆德拉的存在之思》,《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2003年。
232.《文学性的命运》,《上海文学》2003年5期。
233.《<长河>中的传媒符码》,《视界》2003年第12辑。
234.《竹内好与伊藤虎丸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2第2期。
235.《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天涯》,2002年第5期。
236.《作为传统的“五四”》,《香港经济日报》,2002年。
237.《福克纳的时间哲学》,《读书》,2002年第9期。
238.《永远的冰心永远的童心》,《语文学习》,2002年。
239.《背着“语言的筏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240.《鲁迅的原点》,《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1年。
241.《S会馆时期的鲁迅》,《读书》,2001年第1期。
242.《意念与心象》,《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43.《记忆的美学》,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
244.《东方理想国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成》,《现代中国》,2001年。
245.《姿态的意义》,《读书》,2001年第11期。
246.《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世纪中国》网刊,2001年。
247.《李金发诗歌的现代性及诗学意义》,《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48.《记忆的暗杀者》,《读书》,2000年第7期。
249.《裂缝后面的世界》,《读书》,2000年第10期。
250.《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251.《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252.《燕园诗踪》,《读书》,1999年第9期。
253.《新发现的废名佚诗二十首》,《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8年第1期。
担任过的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
都市小说文本研究
现代小说研究
40年代诗歌研究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选读
沈从文研究
大学国文
20世纪外国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经典
科研项目
1.2015年,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已结项)
2.2002—2007,教育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独自承担。
3.2006—2008,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项目,“40年代诗歌研究”。独自承担。
4.2006—2009,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
资助项目
1.2015年起担任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的任课教师,获得北京大学5万元经费资助。
2.2017年《中国现代小说经典研读》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8万元。
获奖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获唐弢青年文学评论奖一等奖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诞生》获王瑶学术奖论文二等奖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获北京大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文学性的命运》2015年获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提名奖
专著《临水的纳蕤思》2016年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提名奖
专著《临水的纳蕤思》2016年获花地文学奖年度文学批评金奖提名奖
专著《临水的纳蕤思》2016年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植入战争背景之中的中国新诗》2016年获得《诗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专著《临水的纳蕤思》2019年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2020年获得兴证全球奖教金
2018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