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洱,本名李荣飞,河南济源人。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河南郑州教育学院(现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大型文学双月刊《莽原》杂志副主编。2011年起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先后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兼馆长助理、副馆长。2015年起,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2019年,当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22年5月,入职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
   
  研究方向
  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联系方式
  邮箱lirongfeiwenxue@163.com
   
  学术发表或出版
  一、文学创作:
  1、长篇小说:
  《花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石榴树上结樱桃》,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十月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应物兄》(上下卷,84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正在被译为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2、中篇、短篇小说集:
  《午后的诗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饶舌的哑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夜游图书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遗忘》(漓江出版社,2002年)
  《光与影》(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白色的乌鸦》(新星出版社,2011年)
  《李洱六短篇》(海豚出版社,2014年)
  《平安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二马路上的天使》(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
  3、文论、散文、小说合集:
  《问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
  《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
  《熟悉的陌生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
  4、作品系列:
  《李洱作品系列》(八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初版,后多次再版。
  包含:《花腔》《导师死了》《石榴树上结樱桃》《鬼子进村》《儿女情长》《午后的诗学》《喑哑的声音》《问答录》。
   
  二、期刊文章
  [1]李洱.我们与张洁无法告别[J].小说评论,2022.(06):150-155
  [2]李洱.李敬泽话语[J]. 当代作家评论,2022,(06)
  [3]李洱. 建法先生[J]. 当代作家评论,2022,(04):98-102.
  [4]李洱. 当初的欲望已成记忆——关于程永新的小说集《若只初见》[J]. 文艺争鸣,2022,(06):130-134.
  [5]李洱. 文学碎语[J].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01):145-151.
  [6]李洱. 邱华栋与他的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2021,(06):56-59.
  [7]李洱,高兴,西川,树才,刘文飞,高明,孙真福,佘江涛,张在健,范红升. 《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J]. 新阅读,2021,(05):36.
  [8]李洱. 长与短[J]. 中国文学批评,2021,(02):39+2+161.
  [9]李洱. 因为欣赏,所以批评——浅谈贺绍俊先生[J]. 当代作家评论,2020,(04):44-46+56.
  [10]安琪,张喜田,王启俊,刘宏志,晋海学,李洱. 李洱《应物兄》研究(笔谈)[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4):115-129.
  [11]李洱,舒晋瑜. 知言行三者统一,是我的一个期许[J]. 小说评论,2020,(01):88-98.
  [12]李洱. 《应物兄》[J]. 决策探索(上),2019,(09):57.
  [13]李洱,张杰. 长篇小说在试图与“碎片化”对抗——李洱访谈录[J]. 记者观察,2019,(25):40-43.
  [14]李洱. 《应物兄》后记[J]. 扬子江评论,2019,(01):22+113.
  [15]李洱. 梁鸿之鸿[J]. 扬子江评论,2018,(01):34-36.
  [16]李洱. 思维的精微或鲁迅传统的一翼[J]. 小说评论,2017,(03):13-14.
  [17]李洱. 看《朝霞》[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2):182-188.
  [18]李洱. 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J]. 扬子江评论,2016,(06):37-46.
  [19]梁鸿,李洱,黄德海,项静,饶翔,张丽军. 到第二条河去游泳——从“梁庄”到“吴镇”[J]. 南方文坛,2016,(04):57-65.
  [20]李洱. 对话的背景[J]. 书屋,2016,(04):27-30.
  [21]李洱. “先锋文学”与“羊双肠”[J]. 文艺争鸣,2015,(12):7-9.
  [22]李洱,房伟.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李洱访谈录[J]. 百家评论,2014,(03):27-31.
  [23]李洱. 文学的本土性与交流[J]. 东吴学术,2014,(01):41-43.
  [24]李敬泽,吴义勤,施战军,邱华栋,梁鸿,程光炜,李洱. 九十年代文学——从“断裂问卷”与《集体作业》谈起[J]. 南方文坛,2013,(05):60-74.
  [25]李洱. 在“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6):68-70.
  [26]杨庆祥,李洱,李云雷,梁鸿,房伟,霍俊明,周立民,张莉,杨庆祥. 短篇小说写作的现状与可能——以蒋一谈、劳马、邱华栋、阿乙为中心[J]. 作家,2012,(07):127-144.
  [27]李洱. 关于赵勇教授《顾彬不读中国当代小说吗?》一文的回应和说明[J]. 作家,2010,(13):2-11.
  [28]李洱. 写作就是命运[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2):7.
  [29]梁鸿,李洱. 九十年代写作的难度[J]. 当代作家评论,2009,(05):74-86.
  [30]李洱. 极简主义就是极复杂主义的另一种境界——关于卡佛的小说《大教堂》的对话[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06):132-135.
  [31]李洱. 在场的失踪者[J]. 当代作家评论,2008,(06):45-46.
  [32]李洱,梁鸿. 虚无与怀疑语境下的小说之变[J]. 当代作家评论,2008,(03):63-75.
  [33]李洱,梁鸿. “日常生活”的诗学命名与建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4-68.
  [34]李洱,梁鸿. 在怀疑意识下的当代小说美学[J]. 上海文学,2007,(12):80-85.
  [35]李洱. 阎连科的声母[J]. 南方文坛,2007,(05):45-48.
  [36]李洱. 向宗仁发们致敬[J]. 扬子江评论,2007,(02):42-44.
  [37]李洱. 当学昕选择做一个文人[J]. 南方文坛,2007,(02):11+37.
  [38]李洱,马季. 探究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J]. 作家,2007,(01):95-100.
  [39]魏天真,李洱. “倾听到世界的心跳”——李洱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6,(04):26-32.
  [40]李洱. 林妹妹[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1):4-10.
  [41]李洱.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当代作家评论,2005,(03):45-51.
  [42]李洱. 人物内外[J]. 南方文坛,2005,(02):22-23.
  [43]李洱. 絮语海明威[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5,(Z1):24-27.
  [44]李洱. 阅读与写作[J]. 世界文学,2004,(05):296-306.
  [45]李洱. 高眼慈心李敬泽[J]. 当代作家评论,2003,(04):92-95.
  [46]李洱. 《夜游图书馆》自序[J]. 当代作家评论,2003,(01):80.
  [47]李洱. 斯蒂芬又来了[J]. 书城,2003,(01):74-80.
   
  教授课程
  小说家讲堂
   
  获奖情况
  1、长篇小说《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当代》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 新世纪二十年长篇小说二十部“专家奖”、“读者奖”;
  2、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初版。获首届“华语传媒图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3、长篇小说《花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初版。获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4、论文《邱华栋与他的小说》获得《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优秀论文奖;
  5、2019年5月获得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6、论文《阎连科的声母》获得《南方文坛》2008年优秀论文奖。
   
  社会服务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郑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