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李小凡老师
李小凡老师1954年10月生于苏州。1970年上山下乡,在苏北大丰县插队务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3年毕业留校。
图2 1979年秋,李小凡老师初入北大
留校后,李小凡老师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汉语方言学专业的带头人。曾先后担任中文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1988―1995)、党委书记(1995―2005)职务。先后任韩国国立顺天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
2012年暑期,李小凡老师病倒在方言调查现场。2015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潜心学术
李小凡老师毕生致力于汉语方言学的研究。这是一个冷门但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性学科。李小凡老师选择方言学研究,正是因为这一专业“选的人太少,但总要有人去做”。他曾对朱刚先生说:“方言和戏曲、诗歌、绘画、民俗、宗教信仰、哲学等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记忆’的一部分。但是方言跟这些传统文化又有着很大不同,他不是艺术,除了承载日常沟通外没有任何其他用途,因此在时间长河中它也是易逝的,当一种更普遍的方言传来时,那种不普遍的方言就会逐渐消失,当初那些讲这种方言的人、事、存在的痕迹就会逐渐被淡忘,就像人会不断忘记一些以前不那么重要的事一样。这千万种方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变迁、历史、文化,没有一个文明古国还保存记录着这么多种方言。如果将来有一天这些方言都被人遗忘了,哪怕那时国家更强大了,他也不再是今天的中华民族,也不再是历史上那个有着千万种方言的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节选自北京李小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朱刚先生《2020清明祭李小凡》)
李小凡老师板凳甘坐十年冷,在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分区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有专著《苏州方言语法研究》、教材《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合著)、《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合著),发表了多篇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
在他的带领下,北大中文系的方言学研究不但保持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还拓展出方言语法学、方言地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并一直秉持和传承着重基础、宽视野、尚严谨的优良学风。
图3 李小凡老师的代表作
图4 2001年,李小凡老师在西安参加学术会议
“重温小凡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他走的是相当实证的路子。他的学问就像他的为人,脚踏实地,很少用无法实证的假说做证据。多年来小凡教授引领学生做了很多汉语方言调查和描写工作,他自己也对汉语方言的独特现象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保亚教授
“课比天大”
李小凡老师任教32年,始终坚守“课比天大”的承诺,生前曾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这些都是对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极大肯定。
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不改初心,恪尽职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令人动容。
李小凡老师生病后,系里希望他休假以便调养身体,但他放不下教研工作,主动要求仍留在一线。每次三个小时的课,他依然坚持满满当当上完,中间仅休息十分钟。2014年4月,他被确诊为胃癌,但直到2015年春天,在进行第五次化疗前,他还坚持站在讲台上。
图5 李小凡老师与学生们在教室合影
李小凡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从2001年开始,他带领方言学的研究生举办每周一期的学术沙龙。这个第二课堂耗时费力,也不算工作量,纯属义务劳动。因为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李老师视之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
作为沙龙主持人,他不仅要提前阅读学生的论文,还要引导沙龙议题走向、点评学生发言,沙龙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李老师对学生论文的熟悉程度常常超过作者本人。小到术语、标点、错别字,大到框架、逻辑、创新点,几乎任何细节都能复述。每每点评,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令学生醍醐灌顶。
图6 2004年,李小凡老师
与即将毕业的学生熊燕和王亚莉合影
他在病重期间最牵挂的也始终是学生。在确诊为癌症后,他谢绝了系里把他的5名博士生转给其他老师的建议,只因担心更换导师可能会影响学生们正常完成学业。直到他去世前的一个多月,为了参加自己指导多年的日本留学博士生池田健太郎等人的论文答辩,李老师特意把腹水引流手术推后一周,在全程参加了四个小时的答辩之后才入院治疗。
图7 2015年5月27日,李小凡老师参加
学生池田健太郎答辩的合影
田野调查
方言研究,离不开田野调查。每年暑期,李老师都要带领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学生远赴外地进行一个月的方言调查实习。调查地点许多位于偏远地区,条件十分艰苦。他不仅在专业上指导学生,还要操心经费筹措、当地发音人的筛选、团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具体事宜。
图8 1981年夏,李小凡老师作为学生
第一次去山东文登参加方言调查实习
2011年暑假,李老师带队赴广东调查,因暴雨而改签的车次已无座位,57岁的他挤在逼仄的硬座车厢过道中,有学生给他让座,他坚持只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颠簸20余小时。这样的情景在过去交通不太发达的岁月更是家常便饭。年复一年,从一个青年教师到花甲教授,李老师默默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如一。
图9 2003年夏,李小凡老师带队在广西南宁进行方言调查
2012年夏天,他因胃出血倒在广东湛江的方言调查现场。
图10 2012年广东湛江方言调查合照
在郭锐教授看来,李小凡老师“就是一个为方言调查和研究而生的人。李小凡参加了从1984年到2012年共27次方言调查实习。我有幸跟随李小凡参加了其中的8次方言调查,深深感受到李小凡对方言学的热爱和责任”。
“严、实”表率
李小凡老师长期兼职从事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淡泊名利,克己奉献,敢于直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曾获第一届北京大学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李大钊奖”,201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一方面,他在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带领北大中文系应对了诸多挑战,平稳推进了以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他一直在平静的角落,默默无闻地处理各种琐碎繁杂事务。甚至在他留下的遗言中也主要是对北大中文系学科发展的建言献策。可以说,北大中文系多年的健康发展和学科建设成就,离不开他的无私奉献。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在党政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非常民主,为人低调,不计回报,生怕给组织和他人增加一点麻烦。在他生病住院期间,领导每每问他有什么困难,无数次的答案都是没有困难,自己都能解决。学校几次提出要把他从条件差的多人病房转到单人病房,都被他谢绝,他不愿意搞任何特殊。他去世时依然穿的是平时的衣物,真可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体现出他作为党员干部的高风亮节。
“李小凡老师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看似冷门的专业研究;吃得了苦,不辞辛劳地坚持三十年带领学生团队从事方言学的田野调查;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永远把授课教学和培育学生放在第一位。这种坚韧的平常心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代表的是治学做人、立德树人的真正典范,也是维系北大中文系历经百余年而始终品格不坠的最重要传统。”
——贺桂梅教授
淡然生死
李小凡老师清瘦而讷言,喜欢将白衬衣穿得整整齐齐。这种“清清白白”的形象与他的内心世界高度匹配。在他被确诊为胃癌后,很多同事为他难过、焦虑,而他却淡定从容,说“我能应付”。
图11 2005年夏,李小凡老师在安徽宏村
调查方言期间留影
住院期间,李老师不仅积极配合治疗,顽强与病魔抗争,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从不提特殊要求,不给医生护士添麻烦。他的坚强乐观、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极高评价,都说李老师是他们这些年见到的最听从医嘱、最好交流、通情达理和高度自律的病人。在充满焦虑和纠结气氛的肿瘤医院,他的病房永远都是那么安静。
他是如此地安宁、平和、坚韧、豁达,乐观平静地面对病痛,乃至生死。病重之际,他每天抽着腹水,输注着药液,时昏时醒,粒米不能进,却在清醒时仔细编订最后的论文集,整理妥当已写完初稿的一本专著。
弥留时,李老师很平静地叮嘱家人,有用的器官就捐了吧,选择树葬或海葬,不占用国家一寸土地。他没有在身后留下一块可供大家凭吊的墓碑,却在广大师生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李小凡老师在临终前说:“我这辈子没有遗憾。”的确如此,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踏实勤奋,守住初心,保持本色,将毕生奉献给学生,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李老师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图12 李小凡老师在一次田野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