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孟二冬(1957-2006),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和呼吸急促,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授课近60日。后经诊断,罹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2日病逝于北京。
孟二冬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历时七年完成百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因考订精纯成为唐代文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述,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孟二冬同志乐教爱生、慎独自律、甘于奉献,是北大乃至全国的教书育人楷模、师德典范。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200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级系友孙川捐资设立了“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该奖面向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或文艺学古代文论方向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旨在弘扬孟二冬教授的学术精神,鼓励广大研究生从事精深的学术研究。从2007年至2024年,在系友孙川捐赠基金的支持下,该奖共评出近60位获奖者、近70篇获奖论文。
2024年12月27日晚,第九届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颁奖典礼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纪念片《师魂永铸,学脉流芳》在典礼上首映,以此纪念孟二冬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师德精神。正如孟二冬教授在著作后记中所说:“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他怀着赤诚与热爱,耕耘在古代文学研究沃土,也一年又一年化育着桃李春风。孟二冬教授用一生践行了庄严的学术理想,用默默奉献诠释着“师道”精神。他身上所体现的恢弘而恬静、青春又深沉的品格,也成为北大中文人的精神坐标,在学脉传承中留下不会泯灭的印记。

纪念片在颁奖典礼上首映

颁奖嘉宾与获奖学生合影
2024年4月,中文系启动第九届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经过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的两轮匿名评审,共产生10篇获奖论文。现公布如下:
一等奖
蔡千千
论文题目:《汉晋春秋学语境下“张本”说的生成与流变》
摘要:“张本”最初为“张本文”的缩略形式,是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中用于解释受后文影响,前文得书或变辞的术语。服虔以“起本”勾连《左传》中“无经之传”与《春秋》经文的关系,明确《左传》以事解经的合法性。杜预综合二者,自创体例,以“为某某传”和“为某某张本/起本/起”分别提示传文叙事与经文的关系和《左传》自身的叙事脉络,将“张本”建构为体系化阐释《左传》叙事特色的重要术语。何休、杜预不同的“张本”用例反映出汉晋时期春秋学中公羊重辞和左氏重事的两种解经旨趣,二者在南北朝以降的经史注疏和明清古文评点中交互影响,展现出“张本”一词用于文本阐释的广阔面向。
二等奖
张箫杨
论文题目:《从两周铜器铭文套语看〈周颂·执竞〉文本的时代层次》
提要:通过两周铭文中降福套语及燕乐套语兴起、流行、消亡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降福”“鎗鎗鏓鏓”“肃肃雍雍”“皇皇熙熙”等仪式化套语时代性的背后关联着具象的仪式情境以及相应的时代观念。以这些具有时代性的仪式化套语作为参照,可以分析《周颂·执竞》文本形成的时代层次。不同时代文本层的累积是作为仪式乐歌文本的《周颂》区别于后世文人创作诗篇的独特之处,这是由礼乐文化语境中仪式乐歌文本通过仪式实践发挥功用的机制所决定的。仪式乐歌文本一方面要服从于仪式传统,另一方面仪式实践的当下性要求仪式乐歌文本要符合时代需求。仪式实践的动态性决定了作为仪式乐歌文本的《周颂》诗篇的形成无法用一个静态的“创作时代”进行标签。
阚可心
论文题目:《论殷璠“兴象”与孔颖达“兴必取象”之关系》
摘要:殷璠“兴象”说在选集语境中的含义,指的是围绕诗歌主体情志的表达,将自然景物、人文事物、历史人物、地理事物以及其他语典、事典等,通过选取、熔裁,艺术化地呈现为诗歌情境,传达诗歌主旨。孔颖达“兴必取象”说是对郑玄《诗经》注原义的进一步阐发和释明,对文学理论存在影响,但不能涵盖殷璠“兴象”范畴下的诗歌表现。殷璠“兴象”说与孔颖达“兴必取象”说的不同,思想基础在于文学和经学比兴观的分化。孔颖达没有突破儒家经学混同比、兴的思想脉络。文学理论则对比和兴有更明确的区分,“兴”和“情”,“比”和“象”能形成直接联系。但唐前尚未能与“兴象”相对应的文论思想。殷璠“兴象”说之提出,是建立在唐人“兴”义的发展和“象”的文学意义生成的基础之上。虽受到了儒家经学整体学术风气的影响,但具体到文学理论范畴,诗学之“兴象”与经学之“兴象”,已随着盛唐诗人精神风貌的高扬,进一步地发生了分化。
三等奖
王佳琪
论文题目:《论早期王维集的版本系统与写卷本原貌》
提要:今见宋本王维集止两本,一为宋蜀刻本;一为现藏于静嘉堂的《王右丞文集》十卷,在前代书录中形成诸多别称,或有不合理处,但所指都是此本。静嘉堂本是递修本,可能经过两次修补版,付梓于南宋,文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北宋蜀本与南宋静嘉堂本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唐五代两宋时另有其他版本的王维别集流传,《文苑英华》正文所据就是不属于今见两宋本的另一早期王维集,周必大校刻时则选用蜀刻本的底本为主要参校本,并参诸集。但存世只有两个宋本流传,因此后代王维别集同属这一系统。推论早期王维集的版本形态,王缙前没有系统的王维正集,最早的王维正集是由王缙搜集流传在世的各类小集、辅以王维自留及亲友间留存的诗文稿编成、以类相从,反映出唐时人的诗文分体观念。从唐写本到宋钞本,是一个不断统一体例、使内容渐趋整饬的改定过程,也改变了唐集最初的文本形态。
高秋实
论文题目:《中古别集演进中的并载形态、唱和秩序与作者主体性》
摘要:并载本集作者之外的他人相关作品为中古别集的特征之一。在早期别集编纂中,后来的编集者或需藉助唱和总集编纂前人别集,别集中诗作的并载形态依从于唱和秩序而存在。至九世纪,别集编纂中的作者主体性增强,自编别集者无需再藉助唱和总集编纂别集,在编集中有意识绕过唱和秩序建立纯粹的个人别集,别集中的并载形态因之消解。
何智慧
论文题目:《图像视域下〈西游记〉在朝鲜时代的流播与接受——以插图本为中心》
摘要:明清系列插图本《西游记》播之海东后,在18世纪的朝鲜半岛汇成了一波广涉中央与地方的图像接受高潮,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依然余波浅见。在此过程中,王室成员、宫廷画师与岭南地方画僧团队间的艺术交游,成为了前期推动西游图像跨地域流播的主要动力。这些图像多以绘工精湛的李评本为底本临摹而成,在宫廷中以趣味性与观赏性为导向,并表现出双重底本的互动与争胜;在地方寺刹中则主要服务于佛教空间的氛围营造与装饰,于图像选择上显示出分裂性与碎片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又成为了后来《西游记》选择性在地化接受的视觉表征。《西游记》的个案提示出,面对几乎无书不图的明清小说,处于附属地位的图像,可以凭借其艺术审美的杰出性,成为带动小说域外传播的动力,并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表述接受主体的阅读体验与共情角度,从而对文本接受形成补充说明。
魏珞宁
论文题目:《“黄鹤楼诗案”诗学意义新论》
摘要:“黄鹤楼诗案”指李白试图与崔颢《黄鹤楼》“较胜负”的传闻。根据李白诗文、正史等材料和这一传闻,相关诗歌的诠释形成“寄托”和“争胜”二说:“寄托说”依托强力的诗学传统,主要依靠阅读李白诗歌的直接载体李白集流传;“争胜说”先借助诗话、选本等文献在特定文化圈层相递传播,通过调和前者不断扩大影响。文献的集部地位与知识塑成能力未必对应,因此以“争胜说”为核心的“黄鹤楼诗案”作为诗歌本事的地位得以逐渐抬升。“黄鹤楼诗案”具有呼应近世诗学中诗法、诗体、诗史等技术与知识论题的能力,它成为公共知识的进程涵盖中古文学经典化的多种作用力。
谢璐阳
论文题目:《〈青楼集〉版本系统新考》
摘要:《青楼集》是元末松江夏伯和撰写的一部妓女名录。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赵魏抄校本,学界公认《青楼集》可以分为初稿本、定稿本两种版本系统,定稿本成书于至正二十年。新发现台湾“国家”图书馆藏丁竹浯抄黄丕烈校本《青楼集》,中有484条黄丕烈校笔,间接反映了黄氏另一旧藏抄本《青楼集》的面貌,为《青楼集》的成书过程与版本系统在稿本、定本之间补充了修订本的阶段。至正二十年是修订本《青楼集》的成书时间,定本《青楼集》的成书下限则要推迟至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定本《青楼集》又可分为甲、乙两种子系统。新发现上海图书馆藏无名氏清抄本为甲本系统面貌最早者,比赵魏本更加原始。乙本系统以王世贞《艳异编》四十五卷本面貌最早,《古今说海》本与《说郛》本等则较之更晚。
优秀奖
黄润琪
论文题目:《论叶绍袁的逃禅行止与诗作唱和——以〈甲行日注〉为中心》
摘要:《甲行日注》逐日记载明清之际江南沦陷后叶绍袁作为明遗民人生最后三年的逃禅踪迹与心路历程。在“理”、“义”、“势”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行止可分为钱塘径山流转期、一字庵稳定期和平湖破灭期三阶段。三阶段逐步见证他以身心流寓、精神自勉作为眷怀故国、对抗清廷策略的流变与破产。日注共记诗154篇,多半为遗民间唱和互勉之作,从主题、意象可归纳出梦中作、 病中作、愁中作三重语境。在叶绍袁与亲友的往来唱和中,不但处处透露出他们在乱世中挣扎的心理情境、匡正人心世风的疾呼,更可从诗、文、史述多角度考察文本,得见这个遗民群体的共同人格追求在不同类型文学文本中的独特映射,成为管窥清初太湖文化圈文人易代记忆与文学书写的窗口。
章华哲
论文题目:《“团扇画陆”典故与习俗考略——以清代陆诗接受为中心》
摘要:“团扇画陆”是清代陆诗接受的特有现象,起源于陆游诗句“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实践层面,在团扇书画复兴的背景下,清中晚期“团扇画陆”风俗在吴越一带重新兴起,并辐射到其他地区。文学层面,清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放翁团扇”典故,丰富了团扇意象的文化内涵,并塑造出风雅隐逸和忠愤爱国两种截然不同的陆游形象。“团扇画陆”在清代的流行受到宗宋风潮、江浙诗坛地域传统和科举功令试诗等多种力量的影响,既是清代陆诗热的体现,也进一步抬升了陆游的文学史地位。
编辑 |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