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2024年第3期
(总第74期)目录及摘要
发刊词
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创刊于1957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的不定期同人论集;2002年第26辑起,改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承办,每年2辑,定期出版,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北京大学创办《语言学论丛》期刊。
北大语言学前辈王力、魏建功、袁家骅、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开辟了这片语言学园地,携手海内外语言学同道一起耕耘播种,65辑刊物就是沉甸甸的收获。
几十年来,《语言学论丛》一直提倡和追求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以此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说之前的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分化独立的过程,今天的语言学则是在结合还原中发展,不仅仅是各种语言变体的结合,更是语言与人的结合,语言与社会的结合,直至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
我们奉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从中国的语言与语言学出发,放眼世界的语言与语言学。《语言学论丛》热切希望得到各位有志于语言学的学界同人的支持,我们一起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编委会 编辑部
2022年6月
《语言学论丛》2024年第3期(总第74期)
期刊目录
文章提要
否定类型及与此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
------------------
作 者:徐杰 张帆
提 要:作为功能范畴的否定存在类型差异,否定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型:句子否定、短语否定和构词否定。本文提出了较有操作性的句法语义特征标准,将三类否定明确区分开来,并演示了三类否定的确立能解释哪些语言现象,能处理此前哪些让人倍感困扰的难题。否定是一种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其否定范围正是它所依附的那个句子,其否定中心就是该句的焦点,不能另立中心。但是,这一论断只适用于句子否定,不适用于短语否定和构词否定。
关键词:句子否定 短语否定 构词否定 否定范围 否定中心
粤东闽南方言唇齿塞擦音声母的擦化音变
------------------
作 者:张静芬
提 要:中古帮系声母在闽南方言中的白读音为双唇音p、ph、b、m,这组声母在粤东闽南方言潮普小片中还有唇齿塞擦音pf、pfh、bv和唇齿鼻音ɱ的变体,且出现擦化音变。本文基于潮普小片方言15位发音人的调查材料,发现该擦化音变在不同方言点中以及同一方言点内的不同发音人间存在差异,且擦化仅涉及“pf→f”和“bv→v”两类音变,唇齿送气塞擦音pfh和唇齿鼻音ɱ并未出现f、v变体。本文以三位发音人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发音人的主观感知判断、语图差别、单念及语流中的差异等方面说明唇齿塞擦音到唇齿擦音的变异特点,并以发音人ZXJ的材料为例统计pf、pfh、f的浊音起始时间(VOT),发现pf和f的浊音起始时间无显著差异,而pfh的浊音起始时间显著大于f的浊音起始时间。本文认为pf和f的听感相似(声学表现为浊音起始时间无差异),是唇齿塞擦音发生擦化音变的动因。擦化音变是一种典型的弱化音变,因此在语流中擦音的出现频率更高。双唇塞音到唇齿擦音的演变是潮普小片方言自身演变的结果,与汉语史上发生的“重唇轻唇化”音变所涉及的音类及音变条件有所不同,但能部分还原这个历史音变的过程。潮普小片闽南方言作为活语言案例,能为汉语史上的“重唇轻唇化”音变提供确实可信的中间演变阶段。
关键词:粤东闽南方言 潮普小片 唇齿塞擦音 唇齿擦音 擦化音变
上古汉语建筑工事类综合性谓词的语义和句法
------------------
作 者:李泽栋
提 要:本文以上古汉语“城、沟”等表建筑工事义综合性谓词为主要考察对象,描写其句法语义表现并与“君、王”“军、师”“刖、黥”等进行比较。建筑工事类综合性谓词常带处所旁格宾语,处所论元增加原型受事特征,处于环境论元和客体论元的连续统的过渡地带;处所论元与客体影子论元形成外部领属关系。本文进而提出旁格宾语论元的实现受谓词词义特征、论元语义特征和语用修辞等多层因素影响,是句法—语义—语用接口问题。
关键词:综合性谓词 旁格宾语 上古汉语 建筑工事义 论元实现
接触演变与川渝官话的形成、发展
——兼论已合并音类的系统性再分化
------------------
作 者:何治春 陈保亚
提 要:基于特定韵类的分合表现,川渝地区官话可以分为“犍为型”方言和“成渝型”方言。在“犍为型”方言中已合并的音类,在“成渝型”方言中保持分立。“犍为型”特征是川渝官话早期土著方言特征,是自源层次,而“成渝型”特征是受湖北官话影响而形成的特征,属于大移民后进入的外源层次。在外源性的“成渝型”方言的影响下,“犍为型”方言中的已合并音类逐渐再分立。这种接触引发的已合并音类再分化现象,曾在川渝方言中大范围出现,并且仍在持续。今天诸多“成渝型”方言中,依然有“犍为型”特征残迹。从传教士文献证据看,成都方言历史上也经历过这种接触演变。
关键词:四川方言 重庆方言 形成 接触演变 音类再分化
普通话自然言谈中的缩约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
作 者:葛睿祺 林幼菁 吴西愉
提 要:缩约(contraction)现象指语流中音节或音素数量的减少。研究缩约有助于验证历时音变假设、预测未来语音变化,加深对语音感知的理解,提高对话语音合成的自然度。目前普通话自然言谈的缩约研究较为缺乏,音系因素如何影响缩约还有待探究。本研究细致分析了普通话语流缩约的音系和言谈表现。首先根据两段各十分钟的自然会话分别考察音系特征对普通话及台湾“国语”缩约的影响。然后通过设计语料验证声母缩约的人际稳定性。结果表明,音系特征对普通话及台湾“国语”的影响不尽相同。普通话及台湾“国语”中的开音节都更容易被缩约、送气清声母音节都更不易被缩约,但普通话零声母音节无缩约倾向且整体缩约比例更低。声母缩约具有一定的跨语言共性:舌根音和舌尖音较易被缩约,双唇音较难被缩约。
关键词:普通话 音节缩约 音系
论量词“个” 的语源
——兼谈“个”“介”之别
------------------
作 者:乐优
提 要:“个”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量词,也是汉语量词史上仅有的两个泛指量词之一。王引之提出“个”原乃“介”字的省写字形,所有的“个”字都是“介”字。洪诚先生沿袭此说,并指出“个”后被用作量词是源于“介”的“单独”义,遂成学界主流观点。本文提出质疑,“个”“介”并非同一字,二者只是因为字形相近造成一些文献的讹混,量词“个”的语源也并非“介”的“单独”义;进而对量词“个”语源提出新看法, “个”本义当是箭矢,常被作为计数工具“筹码”,由此引申为泛指量词,与量词“枚” 有相似引申路径。
关键词:个 介 泛指量词 语源 引申路径
老北京话“普律(里)”探源
------------------
作者:马楷惠 王继红
提要:老北京话“普律”一词源于元代蒙古语buri(全,都)。在《元朝秘史》中,buri音译为“不里”。从元至清末民初,音译词“不里”呈现出口语和书面语双线发展的面貌。在口语性较强的满蒙汉合璧会话文献中书写形式为“普里、普历”,北京话教科书及清代小说中出现了重叠形式“普里(哩)普儿”,朝鲜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哺哩”“哺理”及重叠式“哺(铺)哩哺哩”;公文类书面文献中的书写形式为“普例、普律”。“普律(里)”是元代蒙古语和汉语语言接触的产物,经历了从元代汉儿言语到清代旗人汉语及老北京话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普律 普里 北京话 汉儿言语 满蒙汉合璧文献
表疑问“么” 类词在京津冀鲁区域的地理分布和来源
------------------
作者:祁淑玲
提要:单音节“么”是汉语史上指物疑问代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汉语方言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类型。京津冀鲁区域是“么”类词的重要分布区,“么”类词主要有两类:ma类和mə类。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看,该区域“么”类词由鲁西北向四周,特别是向南北方向扩散。扩散轨迹表明,运河漕运对京津冀鲁区域“么”类词的扩散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周围的强势方言等因素起到了阻隔作用。
关键词:“么”类词 京津冀鲁区域 地理分布
再论《等韵精要》的音节分析理论
------------------
作者:王朋
提要:学者多用固有的汉语音节分析方式检视《等韵精要》的音节四分,在“术语”和“数目”的对应关系下,忽视了“前提条件”的成立与否,致使得出“头、项、腹、尾”即“声、介、腹、尾”、《等韵精要》的音节四分“从理论上达到了音节切分最精密的程度”的片面结论。
关键词:音节四分 预设 项音 头尾二分论
明清河南韵书韵图所反映汴洛地区知三章的演变
------------------
作者:赵祎缺
提要:明清汴洛地区知三章由细音转读为洪音起变于合口呼,始于通摄,这表现在桑绍良《青郊杂著》上。明末吕坤《交泰韵》显示该音变又扩散到臻摄合口知章母及止摄开口三等章组字上。至清初又波及臻山两摄合口各声纽和曾臻深三摄开口日母字上,这为李子金《书学慎余》所载。再至清末,知三章结束了与知二庄在洪细音上的对抗,合而为一,这被记录于杨金标《太极音韵》中。即汴洛地区知三章后的颚介音全部变成洪音的时间可定位为19世纪上半叶。
关键词:明清 河南韵书韵图 汴洛地区 知三章
日照及周边地区方言知庄章和端精见晓的类型、分布与演变
------------------
作者:许井岗
提要:日照及周边地区方言声母的复杂性尤为显著。本文以16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考察知庄章、端精见晓的类型、分布和演变,并对一些方言点各组声母的制约关系进行个案研究,最后探讨各组声母的分布与扩散及其成因。知庄章和端精见晓分合类型的多样性取决于各组声母内部的以及各组声母之间的复杂的分合情况,而分合、读音类型的多样性取决于知庄章和端精见晓所发生的复杂音变,如齿间化、腭化、舌叶化、平舌化、塞化、浊擦化。日照及周边地区方言声母的内部差异是由多点的语音创新及方言间的多重接触造成的。
关键词:日照及周边地区方言 知庄章 端精见晓 类型 分布 演变
河南武陟及周边方言阳声韵的名词变韵
------------------
作者:朱玉柱
提要:本文以所调查的河南武陟及周边48个点材料和其他公开发表的材料为基础,描述并分析了该片区域阳声韵名词变韵的共时语音特征,同时根据材料梳理出各个韵摄的历时演变链条,分析发现:咸山深臻摄名词变韵的复杂程度远甚于宕江曾梗通摄;即便是阳声韵名词变韵,也可以通过主元音及鼻尾韵来推测变韵发生时的参与音素;同一时间层面,变韵的主要参与音素是唯一的;晚期形式中的[ə]类和[ɯ]类共存是不同方言层叠置所致,变韵时呈互补分布的格局。
关键词:武陟方言 阳声韵 名词变韵 特征 演变
苏皖交界地区吴语侯尤韵的读音及演变模式
------------------
作者:侯超
提要:苏皖交界地区吴语侯韵的读音有前元音型([ei]、[ʏ])、[i]介音型([iəu])和央元音+[u]韵尾型([əu])三种,尤韵的读音有单元音型[ʏ]、二合元音型[iu]、三合元音型 [iəu]三种。侯尤韵的早期分合类型有[ʏ : ʏ]、[iəu : iəu]、[ei : iəu]、[əu : iəu]四种,它们是方言内部音变的结果,前两种属于殊途同归,第三种属于殊途异归,第四种属同途同归(主元音同),这四种类型均源自北部吴语共同的底层形式[*eu : *ieu]。苏皖交界地区吴语侯尤韵的读音呈现出层次叠置的特征,通过吴语内部不同读音类型之间的竞争,以及吴语和江淮官话之间的竞争,侯尤的读音呈现出复杂的混合型面貌。由于江淮官话的强势地位,侯尤韵的音韵格局正在被[əu : iəu]分立型逐步替换。
关键词:苏皖交界地区 吴语 侯尤韵 演变
楚系简帛文献中的“程”
------------------
作者:刘洪涛
提要:“程”是上古汉语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词语,它在战国楚系简帛文献中的用字情况尚未专门梳理。本文通过对相关出土文献的具体考证,指出“程”主要有“程”“”和“”三种写法,前两种写法皆见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后一种写法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和郭店楚墓竹简。古文字“禾”“米”作为形符可以通用,从“糸”之字跟法度有关,因此“”“”都应是“程”字的异体。
关键词:楚系简帛文献 “程” “” “”
刊物稿约
1. 《语言学论丛》简介
《语言学论丛》是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前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不定期同人刊物,于1957年创刊,共出版25辑。后自2002年的总第26辑起,改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面向海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共出版至总第65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5年起)。
202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语言学论丛》由原来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转为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2097-1796,中国标准刊号为 CN10-1810/H,国内邮发代号为82-515,季刊,16开本。2、5、8、11月的26日出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以中国境内语言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将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刊载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语言学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
2. 主要刊登内容
《语言学论丛》主要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学术动态和学术活动消息等来稿亦受欢迎。
3. 本刊审稿制度
来稿均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辑出版,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6个月。
4. 来稿注意事项
本刊接受投稿的唯一邮箱为luncong@pku.edu.cn。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接受中文稿件。请提供word和pdf格式的电子文本各两份:一份不含有任何作者信息(供匿审用);另一份注明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资助信息,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编辑部邮箱。(2)本刊实行通讯作者制度,编辑部只接受文章通讯作者的来稿。(3)书评稿件应附原书,以便审稿。(4)来稿文责自负。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予以注明。(5)来稿请遵守学术规范,稿件评审期间请勿一稿多投,如发现本刊将作相应处理。稿件以不超过20000字为宜,5000字以上的稿件需附300字以内的提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文题目、提要、关键词。(6)冷僻字、特殊符号、需要制版的图表请另纸用较大字体开列,并注明在稿件中的位置。除有必要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圈明),应一律使用简化汉字。(7)稿件刊出后,对内地作者支付稿酬,并赠样刊2册;对海外作者赠样刊4册。(8)稿件一经刊用,文章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稿件录用后版式根据出版要求再行调整。本刊所付稿酬已经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9)来稿恕不退还。如须撤稿,请告知编辑部。
5. 本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 《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信箱:luncong@pku.edu.cn
《语言学论丛》往期均可在北京大学期刊网(ccj.pku.edu.cn)下载,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本期下载页面。
来源:《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排版:阚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