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
目录、摘要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
目 录
内容提要
汉书艺文志补注补正·六艺略
徐仁甫著,雷军整理
《周易·习坎》“祇既平”文本用字与诸家训解考论
刘华阳、黄冬萍
提要:《周易·习坎》九五爻辞“祇既平”句历来训解不一。本文梳理了“祇”“祗”等字的音义演变及“祇既平”句前人聚讼。写本时代,“祇”字或作“禔”“塭”,说解不定,魏晋至隋唐经注本多作“祇”,唐张参以“只”为正字,说解多主王弼“辞也”之训;刻本时代,宋经注本、注疏合刻本“祇”“祗”混用,致使宋以后训解多就此二字按断是非。“祇既平”句的训释史可反映出,考察字用、校勘文本应重视异文与经义训释之间的互动,应关注句意歧说与文本异文、用字习惯和学术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周易·习坎》 祇既平 文本演变 经义训释
从出土简牍看《晏子》的成书年代
刘胜利、骈宇骞
提要:《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但关于该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过去众说纷纭。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以来出土了不少战国秦汉简帛书籍,其中就有我们讨论的《晏子春秋》和与晏子有关的一些简牍文字。这些出土资料,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晏子》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从今本《晏子春秋》的语言及内容方面来观察,编撰《晏子春秋》一书的人,很有可能是在春秋战国之交,齐人或久居齐国的一些文人士大夫根据社会上传说的有关晏子故事或史书记载编写而成。
关键词:晏子春秋 作者 成书年代
《琴操·杞梁妻叹》校考
——兼论孟姜女哭崩之城及其丈夫姓氏
李道和
提要:通行平津本《琴操·杞梁妻叹》一条未可尽从,此条与《列女传》《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大周正乐》事同文异,宜通过唐宋前文献引录加以校正。孟姜女传说研究者未注意杞梁被冒加范姓可能源出此条在北宋后《文选》注版本中的变异,也未注意杞梁妻哭崩之城隅、长城等应以《列女传》异文京观尸城为增饰基础。据《西北有高楼》《说苑》《洞箫赋》,可知西汉时即已出现杞梁妻琴曲,而战国雍门周可能是最早弹唱甚至创作相关琴曲的琴家。
关键词:《琴操·杞梁妻叹》 孟姜女 京观 《文选》版本 雍门周
宋代选人资序名称考述
高 天
提要:唐代《长定格》《循资格》形成的除授经验在宋代差遣除授制度中应用广泛,宋代资序脱胎于差遣系统,并成为铨选部门注拟差遣的重要标准和选人管理制度的核心。宋代选人第一等资序名称暂不确定,应为两使判官资序,其余六等分别为支掌、两使职官、初等职官、令录、知令录、判司簿尉等资序。其中,职官资序、幕职资序是前四等资序的统称。选人资序的关升制度与铨选、荐举、循资、改官等制度密切关联,是宋政府管理基层官员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宋代 选人 幕职州县官 资序
北宋开封府判官研究
宿溢辉
提要:开封府判官在实际地位上相当于开封府的副官,由于京府不常置通判,府判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并由朝官充任。它与位次于其的府推在生、熟之事的掌理上一直存在着分治和合治的动态关系。“开封府事丛杂”,要求府判必须拥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故府判多是从资序足够的大州长官或有才干者中择出。在之后的迁转中,府判也因其对京府的贡献而受到优待,不仅本官叙迁上有特别之制,以后的差遣也常赴往地方和中央的重要部门任职。
关键词:开封府判官 生熟之事 选任 迁转
《通鉴》胡注成书补考
陈志红
提要:本文在尾崎康、辛德勇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据上海图书馆藏元刊本胡三省注记、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胡三省注文等,认为胡三省的注书工作是在胡钥的筹备下展开;丙子乱后,胡三省仍然保有一部分家藏,这是第二稿时期的文献基础。约在第二稿草稿完成前不久,胡三省寄居鄞县,与鄞县藏书诸家交游,这一时期胡三省的主要工作是誊清正本,也并未停止根据新见图籍增补成稿。至元二十九年胡三省补注卷一七一至卷一九〇,此时胡三省家道已经非复昔比,浙东藏书故家也遭荡没,然胡三省在这二十卷引书量与引书布局并未有所减损。
关键词:资治通鉴 胡三省 元刊本 注记
明正德十年白鹿洞书院本《史记》考
程惠新
提要:本文根据明正德十年白鹿洞书院本《史记》的文本内容、版面特征,结合田汝耔序,推定其底本是宋刻宋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递修本。由于底本中的宋版叶漫漶,补版叶校雠不精,尽管田汝耔组织学官校补了多次,但白鹿本仍存在诸多不足。白鹿本是慎独斋刻第二、第三次修版的参校本,慎独斋刻修版印本是金台汪谅本的参校本,汪谅本是凌刻《史记评林》底本,白鹿本是《史记评林》参校本之一,各本的一些文本讹误和异文可以从白鹿本中找到线索。张文虎校勘金陵书局本时有颇多依从白鹿本,但张氏不知白鹿本之的底细,这多少影响到了他对异文的判断取舍。
关键词:史记 白鹿洞书院 慎独斋 金陵书局 史记评林
洪迈《容斋题跋》文本考源
——兼论与《容斋随笔》文体的异同
赵 瑞
提要:《津逮秘书》本《容斋题跋》在内容上与《容斋随笔》互有异同,卷一辑自《文献通考》引用的经过删改的《随笔》,卷二辑自《随笔》。所有条目或依据《通考》,或依据内容,仿照题跋的样式重拟新题,因此呈现出题跋的面貌。题跋与笔记本质上是两种文体,前者的生产总是需要先在的主文本,后者不需要;前者更具有文学意味,属于集部,后者更严谨,属于子部。笔记改造成题跋是一种文本的再生产,应是明末商业出版影响下的产物。
关键词:津逮秘书 容斋题跋 容斋随笔 文本 文体
全祖望校理《水经注》的学术史考察
——兼论其与雍乾考据学风的关联
吴旺海
提要:成书于北魏的《水经注》迟至清初仍处于文本校理阶段。其中全祖望校本由于戴赵公案的波及,学术史意义被人为遮蔽。全祖望校理过程中与沈炳巽、赵一清相互砥砺,吸收了沈、赵校本成果,并以总成清初诸本的角色自居。厘清经注本身之误与考校后人梳理之误的系统总结,使得校理《水经注》成为全氏考据方法的寄托载体,促成了经史文本的沟通互证。全祖望校理《水经注》之举,实为雍乾时期考据学风兴起下个人学术实践的因应缩影。
关键词:全祖望 水经注 经史沟通 考据学
四库本《景文集》重出诗作者考辨
刘月飞
提要:北宋著名文学家宋祁的诗文集在清代之前便已亡佚,今《四库全书》本《景文集》是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得。四库本《景文集》是宋祁现存文集中较为完善的本子。然由于该集乃辑佚而得,集中诗歌与他人重出者多达十八首。本文通过一一详细考证,对这些诗歌的归属作出判定。其中造成诗歌重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宋元以来便出现的错误,四库本沿袭;二是四库馆臣在辑录时的失误。对重出诗歌的考辨,有利于对宋祁诗文集的进一步整理。
关键词:宋祁 四库本《景文集》 重出诗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清代传本渊源考
顾思程
提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底本今已不存,一度征入四库馆的鲍廷博抄本尚可获睹。鲍廷博抄本不乏文字讹夺,不过仍具一定校勘价值。通过文字比勘,可知鲍廷博抄本的文本基础与四库本有别,但文津阁本在修订过程中曾参校该书。《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收入《四库全书》,又入武英殿聚珍版书之选。聚珍本与四库本差异显著,非但在分卷、收文上多所出入,文字细节亦多不侔。聚珍本与见存众抄本的对勘结果表明,其文字内容与乾隆间钱氏萃古斋抄本较为接近。萃古斋抄本或其同源版本极可能为聚珍本的纂修提供底本依据。
关键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四库本 武英殿聚珍本 版本 李心传
“文学”学科生成中的集部笺注与文学批评
蒋文浩
提要:集部笺注是进入文学传统的重要路径,它与诗文评及文学批评的关系值得深究。考察其在“总集—文史—诗文评”目录中的著录,并联系早期批评史对笺注的关注,可见“诗文评”到“文学批评史”这一新式学科生成过程中笺注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历代对集部的认识展示了集部研究与笺注的关系,证明笺注既是独立文体,更是集部研究的专门方法;在近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中,集部笺注展现了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契合,并能够运用于批评实践。集部笺注连接着“集部”与“文学”两端,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质素。
关键词:集部 笺注 诗文评 文学批评
薛祈龄题跋续录
钟 迪
提要:薛祈龄,1931—1948年期间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负责燕大古籍采买、编目、抄录等诸多工作,期间留下大量题跋资料。本文辑录其手书题跋二十六种,从中即可看到传统书目提要中考证史实,比勘版本的优良传统;又能体现燕大图书馆补充馆藏的工作细节,具有史料价值;还反映出燕大图书馆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间紧密联系。
关键词:薛祈龄 题跋 燕京大学图书馆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
编辑:刘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