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2025年第3期
(总第78期)目录及摘要
发刊词
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创刊于1957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的不定期同人论集;2002年第26辑起,改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承办,每年2辑,定期出版,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北京大学创办《语言学论丛》期刊。
北大语言学前辈王力、魏建功、袁家骅、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开辟了这片语言学园地,携手海内外语言学同道一起耕耘播种,65辑刊物就是沉甸甸的收获。
几十年来,《语言学论丛》一直提倡和追求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以此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说之前的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分化独立的过程,今天的语言学则是在结合还原中发展,不仅仅是各种语言变体的结合,更是语言与人的结合,语言与社会的结合,直至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
我们奉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从中国的语言与语言学出发,放眼世界的语言与语言学。《语言学论丛》热切希望得到各位有志于语言学的学界同人的支持,我们一起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编委会 编辑部
2022年6月

《语言学论丛》2025年第3期(总第78期)
期刊目录

文章提要
格配置的类型学分析
——制约格配置的语义、语用动因
作 者:郭锐 志村法穗
提 要:句子中名词短语标记为哪一种格,主要由名词短语相对于谓词的语义角色决定。核心格的常规格配置为:施事—主格,受事—宾格,与事—与格。多数语言主要采取这种常规的格配置系统,但有的语言采取偏离这种常规的格配置,如有的语言把部分施事编码为与格甚至宾格,把部分受事编码为主格或与格。这些特殊的格配置可以用论元的施事性/受事性跟格的相关性来解释:施事性越强,越倾向于做主格;受事性越强,越倾向于做宾格;与格在施事性/受事性上居中。论元的施事性或受事性的变化可导致偏离常规的格配置。论元的施事性和受事性的强弱变化受到事件的自主性、引发性、支配性、变化性、控制力、已然/未然、惯常性、肯定/否定、论元的生命度、指称性、主观断定等语义因素的影响。论元的新旧信息地位等语用因素也会对格配置产生影响,旧信息具有较高的话题性,从而使表达旧信息的论元有编码为主格的倾向;新信息具有较高的陈述性,从而使表达新信息的论元常编码为宾格。所谓作通格模式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主宾格模式,作格就是主格,通格就是宾格,作通格模式就是不及物句的主体由于施事性不强或话题性不高而降级为宾格的现象。
关键词:格配置 主宾格模式 作通格模式 施事性 受事性 话题性
普通话抒情语句发声的合成与感知研究
作 者:张锐锋 孔江平
提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言语发声的合成与感知研究方法。根据发声原理,我们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从抒情语句“是天上虹”均匀分八步合成到正常语句“是天上虹”,一共得到两套合成语句。这两套合成语句的其他声学参数都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只有改不改变开商与速度商这一点差别。用这两套语句做感知实验,结果发现:能否从抒情语句合成到正常语句,关键在于改不改变抒情语句的开商与速度商;若改变了,则能;若没改变,则不能。这一结果说明开商与速度商对表达抒情口气至关重要,也说明我们的发声合成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抒情语句 发声合成 开商 速度商 感知
从空间运动/状态到人际行为
——试论汉语史上一类语义演变
作 者:苏颖
提 要:本文讨论从物理空间域到社会域的一类语义演变,着重分析人的空间运动/状态向人际行为的演变,分跟随、趋向-离退、逢遇和朝向-居处四类进行描写。从宏观层面和演变结果来看,从物理空间域到社会域的演变是隐喻;从微观层面和演变过程来看,有些词的演变是由隐喻促发的,有些则在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还有些词的演变只与转喻相关。这种演变在汉语史上反复出现,也见于世界其他语言,是一种跨语言复现的语义演变模式。
关键词:空间运动/状态 人际行为 语义演变 物理空间域 社会域
“快”之疾速义何时产生
——兼论新义产生的判断标准
作 者:墙斯
提 要:新词新义的判定是词汇史研究的关键,但传统上依靠“最早例证”的方法因文献复杂性及主观分歧难以形成共识。本文以“快”之疾速义为切入点,从词汇系统视角提出新义产生的判断标准。首先归纳魏晋南北朝疾速义词汇的句法语义共性:作状语修饰位移/动作类动词、与时间词共现、同义/反义复合等;继而通过历时与共时维度的验证,确定判断标准的普遍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快”在魏晋南北朝尚不具备进入“疾速”语义场的条件,“快”之疾速义当产生在唐以后,而其成为语义场主导词则迟至明清。研究揭示,新义的产生受词汇系统组合与聚合关系制约,疾速义词汇的共性本质上是其时间属性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的映射。本文通过“归纳—验证”法构建较为客观的标准,为词义演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关键词:快 疾速义 新义 判断标准 系统性
“莫须有”“必须有”考辨
作 者:黄丽丽
提 要:本文以大量的宋代书证阐明宋代俗语词的“莫须”和“必须”,其义都可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但因“莫须”的初始词义是表示疑问或测度的,故其后出词义虽已发展衍变,还是存有一种委婉和缓的语感。宋语的“必须有”是必然有、必定有之义,“莫须有”与“必须有”的语义基本相同,其差别在于其语感或显示的情态比“必须有”多了一点和缓与委婉。宋人习用较委婉和缓的语言形式来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是受当时崇文抑武的国策和浓郁的崇尚斯文高雅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莫须 莫须有 必须 必须有 词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解-反预期”和“解-意外”
作 者:姜毅宁 陈振宇
提 要:解-反预期和解-意外是两个话语/篇章层次的语法操作。言者发现存在或可能存在某一认识主体(可能是言者自己或他人或不明确的某人),该主体觉得或可能觉得当前信息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对当前信息产生或可能产生意外情感体验;言者找到某种途径,将这一反预期解读和意外情感消除,并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不必或者不应该产生反预期解读和意外情感。学界的“反意外”研究,应改为“解-意外”研究,这样更接近其本质内涵。文章还讨论了解-反预期和解-意外的类型,其中重点是语法操作手段的类型。
关键词:反预期 解-反预期 意外 解-意外 新的反预期信息
汉语方言“半~”类方位成分研究
作者:刘雪莹
提要:汉语方言方位表达中的“半~”类成分包括可表数量的“半个”“半拉”类,也包括只能表示方位的“半边”“半岸”类。这些成分可与单音节方位词组合成复合方位词,虚化的关键步骤是“半”语义的消失。其在不同方言中的语法化程度不同,大体表现出“上/下、里/外、前/后+半~ ⊃指示词、左/右+半~ ⊃绝对方位词+半~”的蕴涵共性。
关键词:半~ 半拉 方位表达
论维吾尔语“拿、取”义动词al-的语法化
作者:奥斯曼·阿卜杜克热木
提要:本文通过对古今维吾尔语的考察,试图描写动词al-“拿、取”的语法化过程,探讨其发生语法化的机制、动因以及语音形式与语义上的变化等。研究认为,利己标记 (-I-°p al-)和能力标记(-A al-)都是al-与副动词成分在长期搭配使用过程中语法化而形成。根据目前的考察,在书面文献中利己标记出现的时间早于能力标记。在现代维吾尔语中,它们都以词缀形式出现。此外,所谓的利己标记-°wal-在有些语境中可以用来描述损己行为,能力标记-(y)AlA-则能够表示许可、意愿等情态义。从语义及相关语法特征来看,利己标记的语法化程度似乎比能力标记高一些。
关键词:al- 语法化 利己标记 能力标记
迭部藏语(益哇话)的体系统及其历时演变
作者:桑吉次力
提要:本文基于一手语料,对迭部藏语(益哇话)的体范畴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迭部藏语没有绝对的时范畴(tense),但有相当复杂的语法体(viewpoint aspect)系统。语法体总体上可分为完整体(perfective)和非完整体(imperfective)两大类,非完整体包括持续体、进行体、即行体、一般非完整体等,持续体和进行体又可细分为一般和惯常两类。所有体类别通过两种语法手段结合实现,一是相应助词组的隐现,二是主要动词、次动词、以及助动词的词干变化。本文从各类语法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出发,详细梳理其用法以及和不同情状类型互动的方式。此外,本文结合不同体类别的结构特点,探讨每一个体结构的语法化路径和整个体系统的历时演变。
关键词:迭部藏语 动词 体系统 情状类型 历时演变
语言研究的新视野
——《高山仰止:王士元教授九十岁贺寿文集》述评
作者:张静芬
提要:彭刚、孔江平、沈钟伟、汪锋(2023)主编的《高山仰止:王士元教授九十岁贺寿文集》分中、英文两卷,涵盖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跨学科及其他语言学研究,集合了语言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关键词:王士元教授 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 跨学科 新视野
刊物稿约
1. 《语言学论丛》简介
《语言学论丛》是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前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不定期同人刊物,于1957年创刊,共出版25辑。后自2002年的总第26辑起,改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面向海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共出版至总第65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5年起)。
202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语言学论丛》由原来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转为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2097-1796,中国标准刊号为 CN10-1810/H,国内邮发代号为82-515,季刊,16开本。2、5、8、11月的26日出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以中国境内语言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将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刊载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语言学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
2. 主要刊登内容
《语言学论丛》主要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学术动态和学术活动消息等来稿亦受欢迎。
3. 本刊审稿制度
来稿均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辑出版,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6个月。
4. 来稿注意事项
本刊接受投稿的唯一邮箱为luncong@pku.edu.cn。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接受中文稿件。请提供word和pdf格式的电子文本各两份:一份不含有任何作者信息(供匿审用);另一份注明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资助信息,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编辑部邮箱。(2)本刊实行通讯作者制度,编辑部只接受文章通讯作者的来稿。(3)书评稿件应附原书,以便审稿。(4)来稿文责自负。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予以注明。(5)来稿请遵守学术规范,稿件评审期间请勿一稿多投,如发现本刊将作相应处理。稿件以不超过20000字为宜,5000字以上的稿件需附300字以内的提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文题目、提要、关键词。(6)冷僻字、特殊符号、需要制版的图表请另纸用较大字体开列,并注明在稿件中的位置。除有必要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圈明),应一律使用简化汉字。(7)稿件刊出后,对内地作者支付稿酬,并赠样刊2册;对海外作者赠样刊4册。(8)稿件一经刊用,文章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稿件录用后版式根据出版要求再行调整。本刊所付稿酬已经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9)来稿恕不退还。如须撤稿,请告知编辑部。
5. 本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 《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信箱:luncong@pku.edu.cn
来源:《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排版:阚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