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3期
(总第130期)目录及摘要
刊物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学界纪事等。其中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论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
刊号:CN11-2992/G2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ccc@pku.edu.cn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3期(总第130期)
刊物目录
文章摘要
文史新探
靖康史料《朝野佥言》作者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作者:陈豫韬
摘要:《朝野佥言》是一部记载靖康之难的第一手史料文献,自问世伊始便受到南宋史家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此书作者的身份问题一直都是萦绕在学界中的一桩悬案。今有赖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与中国农村研究院创办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所公布的稀见家谱《江西瑞昌夏氏东分分谱》刊本十三册,考知《朝野佥言》的作者实为江西诗派诗人夏倪之子夏翇。遂使此案事实昭然,可成定谳。本文不揣浅薄,在破此悬案的同时,也兼论夏翇之家世与生平,以及《朝野佥言》的成书与流传等问题,以期有补于史。
关键词:朝野佥言 夏少曾 夏倪 家世
弘治《新刊军政条例》考述
作者:李鹏飞
摘要:《新刊军政条例》由兵部武库清吏司纂修于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弘治十七年(1504)刊行,迄今仅见赵堂《军政备例》收录。《新刊军政条例》包括宣德四年(1429)条例33条、正统元年(1436)至三年定例35条、成化十年至弘治三年事例38条,各部分依年代顺序分别编排。《新刊军政条例》上承正统《军政条例》,下启霍冀《军政条例类考》、万历《军政条例》,对于研究明代军政条例的发展、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新刊军政条例 军政条例 军政条例类考 军政备例
陈建《学蔀通辨》与明末清初的朱、王之争
作者:杨青华
摘要:明嘉靖年间,岭南学者陈建在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下,出于维护程朱理学的地位而作《学蔀通辨》一书。该书在明末反王学思潮中开始为学者所注意,在清初朱王之争的思潮中进一步产生广泛影响。尊朱与宗王两派学者对该书有着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尊朱一派认为该书为朱子之功臣,陆王一派则认为该书为陈建为阿意当时“政府”而作。考诸文献,迎合“政府”而作之说并无确切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对陈建其人及《学蔀》一书之评价并非完全出于学术立场,认为其书立说不为不正,然以善骂为长,其人则殊非儒者气象。这与《总目》有意弥缝宋代以来的朱、陆门户之争有着密切关系。而《总目》的态度与清高宗乾隆认为的学术上的门户之争会造成朋党之争密切相关。对《学蔀通辨》创作动机与接受史的考察,可以清晰呈现明末至清中叶的思想史脉络。
关键词:朱陆之争 心学 朱子学 学蔀通辨 四库全书总目
塑造“毛公之义”:
陈奂对《毛传》的整合与取舍
作者:朱明数
摘要:陈奂《诗毛氏传疏》持“宗毛”的立场,但此书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株守《毛传》,而是有鲜明的建构毛公之义的特点。陈奂有意突显不同篇章《传》文训释的互通性,强化《毛传》的整体性,用看似墨守的形式实现对《诗经》的新诠。由于《毛传》训释未必皆符合陈奂之意,故而他又对《毛传》加以取舍。他利用小学知识,通过辗转相训、“一字数义”、校改文本、改造结构等方式,在朴素、求是的外表下,实现对“毛公之义”的建构。这种方式在深化、更新经义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考据学方法转化为文本诠释技术的可能。
关键词:陈奂 诗毛氏传疏 经义建构 诠释技术
南京图书馆藏《箧中词》批本批者发覆
及其词论补说
作者:赵王玮
摘要:南京图书馆藏《箧中词》批本批者并非张鸣珂一人,且绝大多数论词批语出自署名为“湘”的文人之手。通过笔迹、署名习惯、交游经历、性格与词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可以推知“湘”即近代词人王以敏。其别集中的词论与批点中的理念趋于一致,但罕有对常州词派的直接批驳,这体现了异见词人在词坛主流话语下的自我禁抑。
关键词:箧中词 王以敏 常州词派
文献天地
日本所存《史记正义》佚文考论
——以泷川资言辑本为中心
作者:刘芳亮
摘要:自泷川资言辑得《史记正义》佚文以来,中国学者围绕其真实性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既往研究未能真正追溯泷川据以辑佚的资料,对日本学者特别是水泽利忠的成果了解不够,因此对佚文尚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通过考察南化本等《史记》古本栏外标注以及《史记幻云抄》等资料,发现日本所存《正义》佚文具有相当的可信性,但也存在讹伪,尤其是月舟寿桂所批写的《正义》有不合于现存《正义》者,对这部分佚文须特别审慎。本文还分析了泷川辑本中的谬误及其原因,对比了《史记正义佚存》和《史记会注考证》所收佚文的差异,对于补正泷川辑本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史记正义佚存订补》的各种疏误也一并分类指摘,并就完善《正义》佚文的辑校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史记正义》佚文 史记会注考证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南化本 史记幻云抄
公序本《国语》版本源流考
作者:吴宗辉
摘要:宋庠校正的《国语》及所撰《国语补音》初刻于治平元年(1064),南宋绍兴年间重刻于杭州,由此形成《国语》公序本系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补音》为未经修补的宋刻宋印本,而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国语》及《补音》经南宋中期和元代前期修补;静嘉堂文库、北大图书馆大仓文库、台湾藏本有明南监补版,讹缺较多。明刊弘治本、许宗鲁本、金李本均据南监修补本刊刻。叶邦荣本、张一鲲本从金李本出,而张一鲲本又衍生出新的版本系统。
关键词:公序本《国语》 宋元递修本 弘治本 金李本
“过录卢文弨校本”辨误三题
作者:韩超
摘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了两部“清□立斋”过录卢文弨校本《史通通释》,又著录一部“清朱士端跋并录清卢文弨校”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据笔者考察,前者中南京图书馆藏本乃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再录,当著录为“佚名录清□立斋录卢文弨校”,后者则是一部抄写形式较为特殊的抄本,非“过录卢文弨校本”。此外,笔者又据不同过录本间的比勘,认为《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部》、《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著录的卢文弨校本《尔雅补注》,实际是一部过录本,而非卢氏手校本。
关键词:过录本 校本 卢文弨
辽宁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发微
作者:游帅
摘要:辽宁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长期为学界罕觏,文章立足实际校读工作,对该稿的成稿年代和性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工作底稿的誊录时间应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之间。辽宁图书馆藏《总目》残稿的校语当是有层次的,并非一次完成,并且在修订的不同阶段或存在被分次誊录并加以利用的情形。同时“辽图稿”的情况再次清晰证明了“浙本出于殿本”说甚谬。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稿本 层次 四库学
吴敏树文集版本及异文考辨
作者:李梦琦
摘要:吴敏树文集,常见版本有二:同治八年(1869)《柈湖文录》八卷本、光绪十九年(1893)思贤讲舍刻《柈湖文集》十二卷本。二者卷次编排、篇目收录互有出入,文字亦有差别。两种版本对校,比勘异文,考辨是非,有利于正确理解文义。整体而言,同治本经吴敏树手定付梓,内容完足,错讹较少,价值更高。光绪本经王先谦校订重编,整齐类目,网罗佚文,增补脱漏,亦不乏文献价值。
关键词:吴敏树文集 版本 异文 考辨
文化广角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所载“觯”图研究
作者:李卿蔚
摘要:本文将文献学和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考释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觯”图的形制正误,并在厘清“觯”类器型特征的前提下,从器物学角度考证“觯”图所参照的实物原型。证实学界多认为聂本礼图仅尊三礼文献,图释皆为臆造之说并不准确。据三礼记载,“觯”类饮器在仪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是“五爵”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而现名为“觯”的铜器定名有误,“青铜觯”中有见自名“饮壶”,应是壶的变体。铜器“万諆觯”自名“䢅”,与“��(觯)”通,可知常规的“觯”为“高筒杯”形。另有定名为“卮”者,为“觯”的变体,器型呈带有“圆形单杯柄”的杯形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聂图,发现各本中“觯”的杯柄存在明显差异,而“卮”所特有的“圆形单杯柄”,与聂图镇江本中图释细节十分接近,可证聂氏绘图时应参考过此类器物。
关键词:三礼文献 礼图文献 新定三礼图 觯
熹平石经“后记碑”考述
作者:任哨奇
摘要:熹平石经“后记碑”记录石经刊刻事宜,可补史籍未备。本文全面汇辑民国以来出土、著录的“后记碑”文字,共得470字。从碑座形制方面否定了将“后记碑”等同于“太学赞碑”的观点。并针对刻时、真伪、文字尺寸、刻立人员等进行考述。参考唐石经的《郑覃进石经状》,结合“后记碑”残石,推测“后记碑”内容大致包括对刻立经文、刻立缘起、参与人员、赞美功成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熹平石经 后记碑 太学赞碑 刻立人员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乌丸(桓)“米常仰中国”辨析
作者:张欣
摘要:《三国志•魏书•乌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米常仰中国”一条史料,是学者常用以论述汉代乌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文献。由于这条史料暗合人们对汉魏之际游牧部族农业生产发展不可能发达,所需粮食依靠中原输送的心理预设,不少史学论著在征引该条史料时,忽视该句前后语境,多未作深入思考辨析,作出了似是而非的判断。其实这种宏观定性认识,除与版本、文献考订相左外,更与乌桓部族历史发展的史实圆凿方枘。该条史料主要是从酿酒业角度展开叙述乌桓历史,并未涉及乌桓粮食作物“米”是否依赖中原。该句中“米”字前不能作句读,而应紧接其前“不知作麴糵”句中“糵”字,“糵米”联用并于其前作句读更为妥贴,即“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糵米常仰中国”,意为:乌桓部族可以酿制白酒,然而却不懂如何制作酒麴(麯),酒麴的材料常常依赖中原的输送。
关键词:汉代 乌桓 米常仰中国 糵米 酒麴
杜预天子诸侯短丧说考论
作者:惠文东
摘要:杜预在晋武帝泰始十年议皇太子服时提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同齐斩,既葬除丧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的短丧说,但此说在后来遭到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其实考诸《左传》和相关经典的记载,在短丧这个问题上,杜说实有文献依据,且是其根据传文推阐而来,并非向壁虚造。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仪礼》《公羊》等经典中的礼制和《左传》的记载差异很大,后者和前者一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据《公羊》《仪礼》而疑《左氏》;其次,《左传》中看似不合于后世礼家教义的地方,也并非全然无稽,实有自身理路,不能简单地将之斥为周末之失或将《左氏》目为伪书。第三,根据对杜说的澄清,也可看出杜预此说之提出,实有经典依据,并非单纯邀宠媚权。
关键词:杜预 短丧 谅闇 心丧
内阁文库藏周应期《家礼正衡》孤本考论
作者:吴凌杰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周应期《家礼正衡》一书,指出此书是在折衷朱熹《家礼》与丘濬《家礼仪节》基础上,加入了古礼与宋儒的内容创作而成,继而深化了《家礼》本身的思想内涵。周氏博学于礼,不仅解释与纠正了《家礼》中的名物词章,而且进一步批判与敦清了一些宗教性仪节,为维护儒家礼制的正统性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内阁文库 周应期 家礼正衡 域外汉籍
校勘学释例
就地正法
作者:王瑞来
补白
从“暹罗国”“御马监”看《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限
作者:林宪亮
《中国典籍与文化》征稿启事
一、《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以弘扬中华学术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以文献学为背景的传统人文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本刊分设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
二、本刊原为季刊,自2024年起改为双月刊,每年二、四、六、八、十、十二月各一期,凤凰出版社出版。
三、来稿篇幅以中文一万五千字内为宜,较长的论文与珍稀文献发布,可改投本刊主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发表稿件和翻译稿件。
四、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将及时通知作者。如四个月后仍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因编辑部人员有限,恕不退稿。请在来稿中另页注明作者姓名、学历、职称、服务或学习单位,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五、来稿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多发。来稿如涉及著作权、出版权方面事宜,请事先征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相关责任。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加工,如不愿删改,请事先声明。
六、来稿刊出之后,即寄赠稿酬、样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财产权和数据加工、电子发行、网络传播权,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在来稿中特别注明。
七、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请另纸注明姓名、工作单位和学历职称,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八、本刊目前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唯一投稿邮箱是:ccc@pku.edu.cn。若电子投稿确有困难,请将纸质稿件邮寄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
北京大学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
《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稿技术规范
一、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XXX; ②XXX; 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 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 著作类:著作者《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作者《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 [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 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 杂志类: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 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 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4. 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文章名加引号。日文、韩文参考中文样式。
例:① 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5. 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论文名和页码即可,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上同”简略。
六、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如见图X,见表X。
七、数字用法: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如18世纪50年代。
2. 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中文数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丰十年(1860),日本庆应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排版:刘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