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5期
(总第132期)目录、摘要
刊物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学界纪事等。其中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论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
刊号:CN11-2992/G2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ccc@pku.edu.cn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5期(总第132期)
刊物目录
文章摘要
文献天地
重审“郑庄小霸”说
作者:方 韬
摘要:“郑庄小霸”可能是现代学术对《左传》叙事的误读。《左传》《国语》定义“霸”为主诸侯盟会,而郑庄并无主诸侯盟会之举。所谓“郑庄小霸”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利用与周王室的特殊关系,假王命以号令诸侯;其二,与齐国结盟,弥补实力不足的短板。在两条件皆失后,郑迅速跌下“霸主”的神坛。
关键词:左传 郑庄公 小霸
西晋“补亡”诗创作探赜
作者:卜兴蕾
摘要:西晋束皙作有六首《补亡诗》,其“补亡”的对象曾在《诗经》《仪礼》中出现,因此经学史上对束皙此举争议不断。西晋初年,相关礼仪的施行实有别古制,借助《晋辟雍碑》所反映的礼制细节,可以窥见束皙《补亡诗》创作的要义。“补亡”诗创作在当时文坛也曾掀起一阵波澜,夏侯湛、潘岳随而效之,今存残文分别为补《南陔》《白华》之作。梁代萧统特将束皙《补亡诗》选入《文选》,开设“补亡”一门,且列于诗类之首,此种编排别具意味。以束皙“补亡”为起点,“补亡”的撰作在文学史中不绝如缕,遍及各式各样的文体,可以说自成一类“补亡”文学。
关键词:西晋 束皙 补亡诗 晋辟雍碑 文选
魏晋山水诗体系的形成及陶渊明的贡献
作者:张一南
摘要:山水诗在古人的认知中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的发展历程是各自独立的,对山水诗做出了不同贡献。公宴诗始于建安,后蜕变为祖饯诗,并孕育了游览诗,为山水诗贡献了士族的疏离姿态。游仙诗和招隐诗于太康与山水结合,随即衰落,其贡献的“清新”审美与对特殊经验的重视,为山水诗传统所吸纳。行旅诗于太康脱去乐府色彩,贡献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陶渊明开创性地整合各类型的山水诗,在宴会诗中融合建安与太康的传统,在行旅诗中加入田园之思,并对游览诗和引入山水元素的赠答诗做出章法上的创新,对谢灵运山水诗多有启发。
关键词:昭明文选 山水诗 陶渊明 士族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与南朝士族生态新变
作者:张萌萌
摘要:家世清贵是六朝重要的选官标准,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却还表现出重视才识的取士倾向。因不满高门专断而产生的用人新观念,为便于用人而酝酿的取士新制度,由新制度赋权而自发结合的寒士新群体,共同促成了南朝士族生态的新变,展现了察举到科举、士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官属文学集团到文士文学集团发展过程中珍贵的过渡状态。
关键词:任昉 荐表 南朝 士族生态
“元诗四大家”涵义新探
作者:刘 育
摘要:文学史上的“元诗四大家”意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既为“大家”,又仅列四席,理论上当然代表着元代诗歌创作成就的巅峰。不过细究元诗接受史却可以看到,实际上元代诗人的最强阵容历来存在着多种解读。因此,理解“元诗四大家”这一名词,需要定位“四大家”相会的历史语境,继而发掘出见诸四人笔端乃至人生的时代精神。从内涵上而言,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这个组合的存在意义不全为文学本身,同时也是从“史”的角度标注了元仁宗时代的独特位置,彰显出一个文学概念背后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元诗四大家 元仁宗 元诗接受史 历史语境 时代精神
附会之史:明袁凯“佯狂避祸”考
作者:刘梦雯
摘要:袁凯生于元末,卒于明永乐时,曾仕宦两朝,一生经历曲折。袁凯在元末避乱乡居,明初则应召出仕,晚年归乡后醉心田园。自明中期开始,史籍中便已见袁凯“佯狂避祸”之说,且随时间流逝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版本,乃至于到今天,众史家仍有对其曾装疯以避明太祖之罚的普遍认知。事实上,“佯狂避祸”说乃后人在文本流传中附会而成,历史中的袁凯并未得罪明太祖,更不曾因此而佯狂以避祸。
关键词:明初 袁凯 佯狂避祸
文史新探
日本七寺藏《法显传》写本考
作者:邵天松
摘要:日本七寺藏《法显传》写本是目前所见关于该书早期的古写本之一,全卷楷书抄写,字迹工整,保存完好。从版本系统角度来看,该写本与石山寺本、镰仓本等日本古写本《法显传》属于同一系统,不同于刻本藏经诸版本,有可能保存了刻本大藏经流传以前的《法显传》的本来面貌。同时七寺藏《法显传》写本与其他版本形成的异文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及语言学价值。
关键词:法显传 七寺本 版本 价值
王士禛的华严楼阁:
《渔洋山人精华录》编刊考论
作者:颜庆余
摘要:在书籍史上,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案例,可借以说明文本的社会性。《精华录》的编刊,从构想和编选,到写样和印刷的过程,王士禛及其门人、友人和子孙各自的参与情况,都可以得到比较具体的描述。《精华录》是相关人士相互协作的产物,而非个人的孤立创造。王士禛的作者意图,表现在选目、字词、体例、序言、画像、版式、册数、字体等诸多方面,在刊行中得以实现,并在最终的刊本上呈现出相应的文献和文本特征。
关键词:渔洋山人精华录 成书过程 文献和文本特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纂修考
作者:琚小飞
摘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编纂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二十五日发布的谕令,档案记载《简明目录》由乾隆四十六年《四库全书总目》析出,并不确切。根据对《总目》残稿的考察,发现《简明目录》吸收了乾隆四十七年《总目》进呈前的修改。在《简明目录》编纂完竣前后,产生了赵怀玉录副本、誊清本及袖珍本等,各本与阁本的《简明目录》差异明显。通过对文溯阁档案的揭橥,发现阁本《简明目录》经过了覆校时的撤换和重新缮写。
关键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赵怀玉 进呈本
清河郡本纬书献疑
作者:张学谦
摘要:清河郡本纬书于清道光间在扬州地区流传,被采入黄奭辑佚书《通纬》中,包括《河图》七种、《雒书》二种、《易纬》五种、《书纬》六种、《诗纬》二种、《礼纬》三种、《乐纬》三种、《春秋纬》十三种、《孝经纬》四种,有题郑氏注、宋均校者,亦有仅题郑氏注或宋均注者,不尽一致。清河郡本纬书与诸家辑本及他书征引文字颇有差异,尤多独有佚文。其文本来源较为复杂,正文多从各书抄录、节录、改写,亦多有将诸书征引的某篇之文移入别篇者,多数注文则属敷衍、杜撰而成。其中既有非纬书之文,更多虚造之注文,绝不可信据。
关键词:纬书 清河郡本 辨伪 黄奭 通纬
文化广角
《仪礼》制作者问题说略
作者:孙思旺
摘要:古代学者推论《仪礼》起源,视角并不一致。司马迁将学问源头追溯至孔子,认为此书是孔子修起礼乐的间接记录品,各礼篇在孔子去世以后方由孔门弟子及后学渐次勒定。南北朝礼学家受《周礼》崛起影响,将制度源头追溯至周公,认为《周》《仪》二礼皆周公所制。至唐贾公彦作《仪礼疏》,始将周公制其礼与周公撰其书混为一谈。自宋以来,论者多围绕周公是否撰其书展开论辩,并用书本视角改造古人之说,可谓论之弥繁,去之弥远。
关键词:仪礼 制作者 周公 孔子
《碛砂藏》随函音义的注音面貌及其成因
作者:李广宽
摘要:《碛砂藏》随函音义注音中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依据《切韵》审音,结果是反映音变的音切是少数;二是依据通语改良反切,目的是便于顺利切出字音,方便一般人识字、读经。二者构成了随函音义注音的基本面貌,前者受官韵影响所致,后者与盛唐以来标准音的转移及其传承、语音正统观念的影响密切相关。
关键词:碛砂藏 随函音义 注音面貌 官韵 语音正统观念
元明时代常州邹浩墓的危机与应对
——以《思贤录》纂刻始末为线索
作者:项泽仁
摘要:《思贤录》是一部关于北宋名臣邹浩及其墓地的私修文献,其纂修始自元末儒士谢应芳,后经谢氏与邹浩后裔三次续修,方才尘埃落定。墓地潜在的经济利益导致元明两代诉讼不绝,谢氏与邹浩后裔采取多种举措加以应对,《思贤录》的纂刻即是其中一环,蕴含着保存证据以利争讼的现实目的。公文、方志等因其公开性、权威性被纳为纂修素材,凝结成此书一抹别样的底色。常州历代方志对邹浩墓的层累性记载,不仅成为墓地诉讼最权威的资料,亦折射出地方乡贤进入官方文献具体而微的路径。
关键词:思贤录 谢应芳 邹浩 方志
从《金石经眼录》到《金石图》:
论二书著作权之归属
作者:李向菲、贾三强
摘要:从清代乾隆中期以来,学界认为《金石经眼录》《金石图》二书为褚峻与牛运震二人合作共同完成。这种说法有误,《金石经眼录》为褚峻独立完成,著作权应全归褚峻;《金石图》是对《金石经眼录》的增订,应著录为“褚峻摹图、撰述,牛运震订补”;同时,应充分肯定褚峻为摹图考证类金石著作在清代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金石经眼录 金石图 褚峻 牛运震 著作权
刘尔炘诗社雅集文献稽考
作者:马培洁
摘要:刘尔炘是清末民国陇上著名学者、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享誉文坛的诗人。由其倡导并组建的闰欢诗社和消寒诗社在民国时期的甘肃诗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激发了一批诗人的文学创作热情,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文章通过钩稽闰欢诗社与消寒诗社的相关文献,着重考察了参与诗社的诗人群体、诗社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尽可能地还原了诗社文学雅集活动的风貌,这对于推进陇上诗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闰欢诗社 消寒诗社 文学雅集 文化意义
读书丛札
校勘学释例
临安大火起何时
——《宋史·五行志》证误
作者:王瑞来
学界纪事
“荒芜”期的传薪人
——怀念黄永年先生
作者:李 庆
补白
臝虫小考
作者:熊 钿
前凉君主张寔、张重华谥号考辩
作者:魏军刚
《清通志·金石略》订误一则
作者:刘贝嘉
《中国典籍与文化》征稿启事
一、《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以弘扬中华学术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以文献学为背景的传统人文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本刊分设文史新探、文献天地、文化广角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
二、本刊原为季刊,自2024年起改为双月刊,每年二、四、六、八、十、十二月各一期,凤凰出版社出版。
三、来稿篇幅以中文一万五千字内为宜,较长的论文与珍稀文献发布,可改投本刊主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发表稿件和翻译稿件。
四、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将及时通知作者。如四个月后仍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因编辑部人员有限,恕不退稿。请在来稿中另页注明作者姓名、学历、职称、服务或学习单位,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五、来稿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多发。来稿如涉及著作权、出版权方面事宜,请事先征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相关责任。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加工,如不愿删改,请事先声明。
六、来稿刊出之后,即寄赠稿酬、样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财产权和数据加工、电子发行、网络传播权,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在来稿中特别注明。
七、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请另纸注明姓名、工作单位和学历职称,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八、本刊目前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唯一投稿邮箱是:ccc@pku.edu.cn。若电子投稿确有困难,请将纸质稿件邮寄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
北京大学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
《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稿技术规范
一、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XXX; ②XXX; 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 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 著作类:著作者《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作者《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 [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 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 杂志类: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 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 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4. 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文章名加引号。日文、韩文参考中文样式。
例:① 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5. 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论文名和页码即可,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上同”简略。
六、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如见图X,见表X。
七、数字用法: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如18世纪50年代。
2. 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中文数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丰十年(1860),日本庆应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内容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5期
校对:蔡千千
审核:李成晴、杜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