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2024年第4期
(总第75期)目录及摘要
编后记
“何为田野与田野何为”专辑编后记
2008年,戴庆厦、罗仁地、汪锋主编了一本《到田野去——语言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编者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F.Boas和E.Sapir等学者或许是开始系统的田野语言学调查的先驱。那时候还冠以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的名义,而今天,田野语言学(Field Linguistics)已经以独立的身份步入了大学课堂。鲜活的田野语言持久地冲击着语言学家的想象力,也构成了语言学理论的不竭的源泉。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丰富多彩、文化各异的族群,他们灿烂的思想和珍贵的文明遗产都凝聚于他们的语言之中。异彩纷呈的鲜活语言在中国的山川田野中无处不在。一方面,这些丰富的共时语言矿藏显示着他们在世界语言之林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数千年汇聚而来的浩瀚文献相映成辉。活生生的语言展示着人类思维表达之精巧,也与数千年的语言传统相衔接。但我们不能不关注的是,中国的语言多样性同样在流失。一些弱势语言在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下已经开始濒危、消亡,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严峻形势。
我们以此专题呼吁:到田野去。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以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的剧烈冲击下,田野工作该往何处去,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重新审视田野工作的旨趣与方法,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语言科学中心于2023年11月15-16日在北师大珠海分校举办了“何为田野与田野何为”的工作坊,讨论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在田野工作中的变与不变。会上,大家讨论热烈;会后,论述迅速成文。《语言学论丛》以专辑形式刊载了田野工作者们的思考,并向学界征集关于田野工作的论文,让这一主题继续深入下去。
《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2024年3月10日
《语言学论丛》2024年第4期(总第75期)
期刊目录
文章提要
田野何在?
——个人经历与浅见略述
------------------
作 者:王士元
提 要:我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虽不多,足迹却涵盖了墨西哥、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广西大瑶山以及云南、四川等地。本文略述我到这些地方考察的趣事,再从这些经验出发,提供关于我对声调语言和语言接触的观察,并从宏观的人类迁徙、人种融合及文化交流的角度,论及中国西南方新发掘的三星堆文化,最后寄语未来的语言学研究能早日揭示出有关古代巴蜀文化的语言样貌。
关键词:东干 语言接触 辨义特征 多元一体 三星堆
一个跨境语言个案的田野调查
——记泰国万伟乡阿卡语的田野调查
------------------
作 者:戴庆厦
提 要:田野调查因调查对象、调查目的不同而各具差异。境外跨境语言的田野调查,是语言田野调查中的一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田野调查必须认真总结不同类型的经验,然后总结其共性和个性。本文就笔者亲身经历过的泰国万伟乡阿卡族语言的田野调查为个案,谈谈如何进行境外跨境语言的田野调查,主要是从语言使用功能、语言结构特点、田野调查必须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进行回忆、总结。
关键词:阿卡语 跨境语言 个案 田野调查
21世纪的田野调查
——基于自然语料、归纳法和目的语母语人的认知范畴
------------------
作 者:罗仁地 (Randy J. LaPolla) 卢琳
提 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怎样做21世纪的田野调查和语言记录描写,是基于作者的经验之谈,以及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本文所提出的建议包括:调查的时候应该尽量在使用目的语的社群中,选择沉浸式“参与观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的方式来收集自然语料(母语调查者同样要收集自然语料);转写工作也最好在当地进行;最好先做社会语言学调查;调查和分析时要基于目的语母语者的认知范畴;应该使用归纳法来分析所搜集的自然语料。
关键词:语言学田野调查 语言类型学 人类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田野调查:理论的实证与建构
——以语言的波浪传播与古道网络传播为例
------------------
作 者:陈保亚
提 要:舒哈特和施密特提出了语言传播的波浪说,这一假说认为语言的传播像石头在水中激起的波浪,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距离中心越近,传播力度越强,距离中心越远,传播力度越小。卡瓦利-史弗萨、王士元对太平洋群岛语言传播的研究证明了传播距离和传播力度的相关性,也证明了波浪说假说的有效性。田野调查证明,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高山峡谷的阻隔,语言波浪传播有难度,茶马古道的兴起促进了西南官话的传播和内部统一,也证明了语言传播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古道网络传播模式。
关键词:茶马古道 西南官话 基础语言 母语 通语
面向语言演化的田野调查
------------------
作 者:孔江平
提 要:语言学研究需要文本,但大部分的语言没有自然产生的传统文字,因此,需要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语言学研究的材料。由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不同,田野调查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往的语言学田野调查主要是在语言的结构方面,但随着语言演化研究的发展,一种能适用于语言演化研究的方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此,本文提出语言演化研究的七种类型,并根据这七种语言演化类型提出一套用于语言演化的田野调查方法,它们分别是:(1)语言背景调查法;(2)语言生态调查法;(3)语言文字活力调查法;(4)语音结构演化调查法;(5)词汇演化调查法;(6)语义演化调查法;(7)语言距离和相似度调查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调查获取语言演化的材料,从而为语言的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语言演化 田野调查方法 语言生态 语言活力
语言学田野调查的假设与实践
------------------
作 者:汪锋
提 要:有语言的地方,就是语言学的田野。每个人去田野都带着特定目的和装备(理论以及技术),如果回顾一下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制约语言田野调查的根本因素是对语言本质的假设,这也验证了通常的说法:“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但是,只要我们对此保持警惕,并时常反思自己的田野实践,我们是有可能冲破这一限制的,因为语言田野提供的事实永远大于语言理论。
关键词:语言学田野 复杂适应系统 白语 国际音标
大规模田野调查方案设计的理念及思考
------------------
作者:王莉宁
提要:大规模田野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全国或大部分地区的语言方言开展的调查。本文梳理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效果,包括调查点、发音人、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四个方面,以此观察当下田野调查的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结合数智化时代对语言数据汇聚加工的需求,提出田野调查的新任务还包括研发在线采录系统,加强低资源语言数据建设。
关键词:大规模 田野调查 语言保护 数智化
语言田野调查的转写记音与自然言谈记录:一些原则与方法
------------------
作者:林幼菁
提要:本文针对语言调查转写记音及自然言谈记录提出一些原则与方法的建议。在转写记音方面,国际音标听音记音的训练必须充分到位,并且切实执行“听—模仿—转写”的手续,不可仅在田野录音,带回家转写,省去仿音核查的环节。在自然言谈记录方面,口传故事是相当珍贵的材料,应当尽力收集,但言谈的语料并不限于口传故事,即席谈话的主题也可以引导出很优秀的自然言谈语料,录音录像后一定要及时转写、翻译、注释。本文简单介绍了两种适合田野调查者的言谈转写系统,同时为暂时无法使用这两种系统的语言调查人提供一套简易的自然言谈转写记录手续。
关键词:田野调查 转写记音 自然言谈 转写记录
严式记音与宽式记音及其在民族语言调查中的应用
------------------
作者:黄行
提要:国际音标记音有严式与宽式之分,严式记音是严格按语言的实际语音记录,因此也称语音记音;宽式记音只记录有区别意义的语音,描述的是语言的音位系统而非真实准确的实际发音,因此也称音位记音。宽式或音位(phonemic)与严式或语音(phonetic)的区分意义重大,其术语后缀构成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方法:位与非位(emic and etic),在人类学中它们被译为“主位”(emic)和“客位”(etic),是人类学“文化相对性”学说的理论基础。本文拟通过若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描写的案例,说明在实际语言调查和记音时,由于现代记录语音物理生理属性的手段已经远远超过纯人工辨音的水平,并且客观存在的语音单位实际是多重而非单一维度的感知范畴,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拟记录语音物理生理特征差异的严式记音;而语言调查实际应用的宽式记音,也不完全以呈现语言的音位或语音系统为目的,宽式记音区别特征与羡余特征的取舍本应以母语人的语感为准,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受到多方面、多变量和主观构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严式记音与宽式记音 位/主位与非位/客位 区别与羡余特征 心理感知范畴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语料的隔行标注问题
------------------
作者:黄成龙
提要:本文介绍国内隔行标注语料的发展历程,隔行标注语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隔行标注语料应该遵循的原则。文中建议隔行标注语料中的语法标记的标注尽量不要用概括性、范畴类术语,缩略语要避免随意性。应该做到语法术语的具体性、明晰性、层次性,语法标记的缩写应该具有统一性、明确性和规约性。
关键词:语法术语 语法标注 隔行对照 标注规则
甘肃-青海地区某些语言为何会混合?
——词汇和句法在语言混合中的作用
------------------
作者:徐丹
提要:基于笔者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我们认为句法特征的定性研究在语言接触和混合时的作用比核心词汇的定性研究更为重要。一个语言是否发生混合,用核心词汇无法预测,而用句法特征却能够做到,因为句法特征能更好地反映语言接触的深度。我们在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混合时,应当给予句法特征更多的权重。五屯话已经形成了混合语,而唐汪话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这两个语言的核心词汇均为汉语词汇,但这两个语言不同比例地吸收了非汉语言里的句法特征。这两个语言混合或发生混合的本质原因是句法受到了非汉语言的深刻影响。东部裕固语(蒙古语族的语言)和西部裕固语(突厥语族的语言)属于不同语族的语言,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密切接触,但并未发现任何混合的迹象,这是因为两个语言的句法特征未发生互借的现象。这解释了为何甘青地区属于不同语族、不同语系的语言,虽然都是经过了长期接触,但是有的发生了混合,有的则未发生。
关键词:句法特征 核心词汇 语言混合 甘青地区
剥隘壮语:四代人的语音变化
------------------
作者:罗永现
提要:剥隘是中越边境云桂黔交界处的一种壮语,是侗台语族台语支的一种北部方言,20世纪30年代末李方桂先生对其做过详细研究。剥隘的语音语调的演变模式,特别是前喉塞音声母对声调分化的影响,在侗台语比较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实地语言调查,考察剥隘四代人的语音变化,旨在为语音变化提供一个共时的范例。
关键词:语音变化 前喉塞音 声调条件分化 阴平变阳去 台语比较研究
台湾南岛语言田野调查的经历和几点体会
------------------
作者:潘家荣
提要:田野调查是语言研究的基础工作,可以帮助语言学家充分描写所调查的语言,也能进一步完善语言学理论。语言研究的价值除了科学性,还有文化特殊性。田野调查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语言社区亲自实践,进行沉浸式田野调查,采集最自然的语料,台湾地区的南岛语言也不例外。总结台湾南岛语言的调查经验,语言学家应避免过度使用诱导式提问,多使用长篇故事的语料,还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提升所挖掘语料的深度和研究广度。
关键词:南岛语言 田野调查
重视自然语料:以羌语田野调查为例
------------------
作者:郑武曦
提要:过去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大多数采用诱导法和翻译的方法收集语料,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语料往往不能反映语言的真实全貌。本文以笔者十余年来调查龙溪羌语的经历为例,说明自然语料与自编例子的不同。当我们对比翻译的句子与自然语料时,会发现采用翻译调查提纲或诱导法得到的句子看似整齐,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重视收集自然语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该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自然语料 羌语 形态句法 语用
濒危语言贵琼语的田野调查
------------------
作者:杨晓燕
提要:本文以濒危语言贵琼语为例探讨了田野调查对濒危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田野调查中,才能更好地调查濒危语言的社会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发音人。对社会文化的调查要涉及居住、人口、婚姻等多个方面,对发音人的选择要包括不同年龄层以及涵盖专项技能发音人。在田野中对濒危语言特点的调查主要包括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语言功能上,要从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域三方面入手;语言结构上,要区分语言的基础特点和濒危特点。总的认为,濒危语言的调查必须深入田野,才有可能获取真实、可靠的语料,还要注意由于语言濒危带来的新问题,思考如何有效解决。
关键词:田野调查 濒危语言 贵琼语 语言功能 语言结构
西南官话连读变调研究
------------------
作者:曾晓渝
提要:本文以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武汉话为例对西南官话连读变调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西南官话两字组连读存在语音变调和音义变调两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语音变调前字降调形变平调形,音义变调后字变高阶调;语音变调前重,音义变调后重,呈现为“前/后重型”的节律类型;语音层面的连读变调机制允许低调相连,限制降调相连,由此形成高低对立平调为主的连字调格局。
关键词:西南官话 连读变调 协同发音 音变规则 节律 变调机制
试析汉语方言入声韵尾-k化现象
------------------
作者:栗华益
提要:韵尾-k化是汉语方言入声韵尾合并演变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闽语及其周边的粤语、客家话和极少数吴语、平话中。本文分析汉语方言韵尾-k化的具体类型,归纳韵尾-k化的规律是:一般从主元音为低元音的一二等入声韵向主元音为高元音的三四等入声韵发展。
关键词:汉语方言 入声韵尾 语音演变 闽语与粤语
晋语并州片古入声韵今读分析
------------------
作者:覃俊珺
提要:晋语并州片各方言古入声韵今读基本属于两种韵母型:a组(aʔ、iaʔ、uaʔ、yaʔ)和ə组(əʔ、iəʔ、uə、yəʔ)。但是各方言点同一组韵母辖字范围不完全一致,并且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本文选取交城、祁县、孝义、文水、太原五个方言点作为代表,对晋语并州片古入声韵的今读进行了比较和层次分析。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为晋语并州片入声韵构拟了原始形式。
关键词:晋语 并州片 入声韵 层次分析
语言构拟与语言亲缘关系研究的新思路
——《原始纳西语和纳西语历史地位研究》述评
------------------
作者:刘文 侯念含
提要:《原始纳西语和纳西语历史地位研究》(下称《研究》)是纳西语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材料上,《研究》选用六种纳西语方言构拟了原始纳西语,详细考察了三种之前未被调查过的纳西语方言,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语料。在方法上,作者采用并调整了“还原比较法”,首次在严格语音对应的基础上构拟原始纳西语,并提出“同音关系差异法”这一新的亲缘分群方法。此外,《研究》将原始纳西语与原始彝语、原始嘉戎语进行两两比较,论述了三者的亲缘关系,对学界争论已久的纳西语历史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总而言之,本书对于原始纳西语以及现代纳西语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比较 原始纳西语 亲缘分群
刊物稿约
1. 《语言学论丛》简介
《语言学论丛》是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前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不定期同人刊物,于1957年创刊,共出版25辑。后自2002年的总第26辑起,改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面向海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共出版至总第65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5年起)。
202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语言学论丛》由原来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转为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2097-1796,中国标准刊号为 CN10-1810/H,国内邮发代号为82-515,季刊,16开本。2、5、8、11月的26日出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以中国境内语言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将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刊载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语言学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
2. 主要刊登内容
《语言学论丛》主要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学术动态和学术活动消息等来稿亦受欢迎。
3. 本刊审稿制度
来稿均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辑出版,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6个月。
4. 来稿注意事项
本刊接受投稿的唯一邮箱为luncong@pku.edu.cn。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接受中文稿件。请提供word和pdf格式的电子文本各两份:一份不含有任何作者信息(供匿审用);另一份注明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资助信息,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编辑部邮箱。(2)本刊实行通讯作者制度,编辑部只接受文章通讯作者的来稿。(3)书评稿件应附原书,以便审稿。(4)来稿文责自负。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予以注明。(5)来稿请遵守学术规范,稿件评审期间请勿一稿多投,如发现本刊将作相应处理。稿件以不超过20000字为宜,5000字以上的稿件需附300字以内的提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文题目、提要、关键词。(6)冷僻字、特殊符号、需要制版的图表请另纸用较大字体开列,并注明在稿件中的位置。除有必要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圈明),应一律使用简化汉字。(7)稿件刊出后,对内地作者支付稿酬,并赠样刊2册;对海外作者赠样刊4册。(8)稿件一经刊用,文章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稿件录用后版式根据出版要求再行调整。本刊所付稿酬已经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9)来稿恕不退还。如须撤稿,请告知编辑部。
5. 本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 《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信箱:luncong@pku.edu.cn
------------------
《语言学论丛》往期均可在北京大学期刊网(ccj.pku.edu.cn)下载,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本期下载页面。
来源:《语言学论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