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经始灵台”第一期先秦秦汉出土文献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举办,并得到“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支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陈侃理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李宗焜教授、邵永海教授、董珊教授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管文韬主持,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举办初衷和基本情况,并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教授朱凤瀚致辞,回顾了李学勤、张政烺、郑天挺等老一辈学者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与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处事原则,勉励青年学子多从前辈学者身上学习优秀品质,做出更大的成绩。
朱凤瀚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宗焜在致辞中回忆了他在史语所期间主办的青年学者论坛,与会学者现都已成为学界中流砥柱,因此他对此次与会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李宗焜还强调了在学科分化的背景下,举办高质量学术论坛,倡导多学科交流与整合的重要性。
李宗焜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永海在致辞中强调出土文献解读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最底层的知识仍是传统的小学。当前出土文献、汉语史、语言学的整合研究已成学术前沿,期待青年学者能参与其中,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观察出土文献材料,做出更多的成果。
邵永海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珊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古文字学的学术传统,指出利用出土文献材料开展研究可以有多种学科取向,各学科之间应多作了解沟通。目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进展日新月异,青年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字学教研室愿意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互相砥砺学问。
董珊致辞
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在中文系门前合影。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会议共分为八场。
01
11月9日上午第一场会议内容涉及商代文字与商代史,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陈哲主持。
陈哲主持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展翔报告《殷商职官本体及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展翔全面爬疏相关成果,评价其得失;反思了目前研究的问题,提出需加强甲骨文与其他古文字材料及古书的对读,分析后世较成熟的职官系统,开展溯源工作。
展翔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肖威报告《从“”的复合氏名看晚商时期的“一地多族”现象》。肖威指出目前可见的与复合之氏名有“羊”“”“龔”“”“”等大族名号,皆出现于武丁祖庚世以后,这正是“”地由不臣到顺服的时间节点。复合氏名中的“”可能是地名性成分,“+族名”意味着驻守地的大族分支。
肖威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黄博、张天宇评议。在座学者对相关卜辞缀合、“族徽”铭文释读等问题展开讨论。
黄博、张天宇点评
02
上午第二场主要涉及玺印、封泥、符节文字,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博士后张天宇主持。
张天宇主持
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聂菲报告《先秦秦汉出土与传世文献所见“阳陵”》。聂菲通过考察罗振玉旧藏阳陵虎符的地望,指出齐地曾有县一级地名“阳陵”,即秦虎符、傅宽侯国“阳陵”和齐地所出封泥“阳陵邑丞”所在。先秦秦汉文献中另有多处“阳陵”,不应将包山简“昜陵”与汉晋汝南郡“郎陵”联系。报告还讨论了阳陵虎符的真伪问题。
聂菲发言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后纪帅报告《从几方玺印的释读谈古玺印的学术价值》。纪帅考释了三晋复姓“多(端)茅(沐)”、古玺人名“(惄)卹”“義巨(渠)”、楚官“戠(职)言”、燕国地名“夭(租)”等,并梳理了“矛”“”等字形的演变。
纪帅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肖威、李美娟评议,在场学者对虎符辨伪、“茅-沐”相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肖威、李美娟点评
03
11月9日下午第一场围绕竹简整理研究展开,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孙倩主持。
孙倩主持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后李美娟报告《丁家嘴M2卜筮祭祷简复原研究》。李美娟结合丁家嘴M2卜筮祭祷简的物质形态,如茬口形状、编绳位置、反印文等,做出多组缀合编联,改释、补释了一些残字。
李美娟发言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博士后许子潇报告《荆门林场遗址K1车马坑出土遣策初识》。许子潇说明荆门林场汉墓的概况,重点介绍遣策材料及其与同墓器物的匹配情况,指出简体遭遇多种病害,完整者极少,但仍对研究秦汉名物制度、墓葬等级有重要价值。
许子潇发言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豪报告《北大秦简校读拾遗》。李豪调整了《隐书》简序,并改释北大秦简中的若干字词:将《隐书》第一首隐语中的“騼”改释为“骊”,将第二首隐语中的“民”改释为“氏”,读为“是”;将《禹九策》中的“偃与狸”读为“鰋与鲤”;将《善》篇中的“丘”读为“阿丘”;将“取出”改释为“卧出”。
李豪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聂菲、纪帅、沈奇石评议。在场学者就遣册的图版材料、出土韵文文献的整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聂菲、纪帅、沈奇石点评
04
下午第二场围绕出土文献与汉语史展开,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博士后许子潇主持。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博士后刘晓晗报告《“燮”词义考——兼及“治”“乂”“干”“理”》。刘晓晗指出“燮”的初文象手持物在火上燃烧或烹调之形,语义可分解为“A.NP2+Vi:NP2呈现好(和顺)的结果/状态”“B.NP1+Vt+NP2:[NP1施行某种动作]致使[NP2出现好的结果/状态(和顺)]”;“治”“乂”“干”“理”等词与之相近,它们均属“平治”类“动作-状态”作格动词,都可从动词引申出名词和形容词用法,并据之重新校读相关辞例。
刘晓晗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黄亦陈报告《楚简中“余”“舍”相关诸字的字词关系》。黄亦陈通过对楚简中“余”“舍”“豫”等字形的梳理,指出“余”是记录第一人称代词的本字,“舍”是记录给予义动词的本字。“予”对“余”“舍”的替换可能与楚简中书母的“豫”有关。
黄亦陈发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沈奇石报告《据出土及传世文献试说上古汉语中“开启”义动词兼有“视”义》。沈奇石列举传世文献中“启”有“视”义的确定用例,指出出土文献中“启”及其异体有相同用法;出土文献表“视”义的“幵”声诸字也能表“开启”义,而传世文献中的“开”同样有“视”义,可作合证。还指出“开启”义与“视”义的转喻关系,讨论了其他“开启”义动词的同源“视”义词。
沈奇石发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生王鹏远报告《甲骨文“其”的认识情态语义及其发展》。王鹏远指出卜辞中的“其”是情态动词,但已出现朝情态副词演变的趋势。“其”在不可控事件中主要表达[盖然]情态语义,可能存在[盖然]>[祈愿]的语义演变。人们倾向于认为希望发生的事是事实,不希望发生者则非,故分别用非情态句和情态句表述,“司礼义法则”是语用驱动的语言现象。
王鹏远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王翊、孙倩、陈哲和陈琦评议。在场学者就“予”“鼠”等字的上古声母、违背“司礼义法则”甲骨卜辞的理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翊、孙倩点评
陈哲、陈琦点评
05
11月10日上午第一场会议围绕甲骨文字考释展开,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展翔主持。
展翔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陈琦报告《释甲骨文中的“迈”字》。陈琦认为卜辞中被隶定为从“束”从“步”的字当分析为从“步”“剌”省声,象两足迈过“束*”之形,专为“迈越”的{迈}一词所造,又可假借为“疠病”之{疠}。还讨论了在构形、构意上与“剌”相关的“桼”字与“㓼*(刻)”字,以及“利”“黎”二字。
陈琦发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黄博报告《释甲骨文“竖”字——兼论祭祀卜辞中男女人牲的搭配》。黄博指出商代文字中的“”字可释为“臣竖”之“竖”,本指被阉竖的臣仆,作动词时表阉竖行为,可读为“剢”。祭祀卜辞中“竖”和“婢”常搭配出现,他们本都是来自异族的俘虏。类似传世文献记载的“宫者”“奄尹”等宦官,或许在晚商已经出现。
黄博发言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杨熠报告《目验与缀合:史语所藏甲骨文字补说两则》。杨熠首先据目验补说了乙1486的释读,指出该版上、、三字分别作()、、(执);其次通过缀合乙5512、乙5667、乙5513、乙6432四版甲骨,补足乙6432“安*”所在卜辞,指出甲骨文中的“安*”和“”都应视作“宾”字异体,对陈剑《说“安”字》所揭示的“安”和“宾”在字形上有严格区别的意见进行了补说。
杨熠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李豪、许子潇和展翔评议。在场学者对商代人牲的身份、“”字的读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李豪、许子潇、展翔点评
06
上午第二场围绕金文考释展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沈奇石主持。
沈奇石主持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生陈建新报告《读金文札记五则》。陈建新指出伯有父剑铭文中“用肓牛羊”之“肓”当读为“衁”;郘钟作器者之名应隶定为“”,铭文中旧释为“”的字应隶定为“”,“颉”当读为联绵词“竭蹶”;杨伯簋自名修饰语之字可隶定为“”,用法同“”,读为“羞”;陈簋盖铭文末句可改释为“作兹宝簋,用追孝于我皇(媓)。簋。”“皇(媓)”即《方言》“南楚瀑洭之间母谓之媓”的“媓”;新出簋铭文可释作“服伯、大姞易(赐)马、仆、臣,稽首,休皇于旧臣,其万年保兹宝,作簋”。
陈建新发言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博士后张天宇报告《海外新见倗季圆鸟尊考释》。张天宇披露了一件带“倗季”铭文的圆形鸟尊,铭文内容与纹饰特征均与保利博物馆藏倗季鸟尊相关,认为二者应盗自绛县横水墓地同一座大墓。类似同铭同纹鸟形尊+圆尊的组合在西周早中期大型墓中还有发现,是该时期较为特殊的铜器组合。
张天宇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李雨萌、管文韬评议。在场学者对簋中的“觅*”可读为“万”、倗季尊的年代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李雨萌、管文韬点评
07
11月10日下午第一场围绕古文字考释、甲骨学等方面展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黄博主持。
黄博主持
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陈哲报告《说古文字中的“㒸”及相关诸字》。陈哲指出“㒸”并非由金文“彖”字之讹形分化而来,“㒸”声字常表示与通道、孔洞相关的意义,其所从“八”形在古文字中也常代表凿通、开豁的事物,“㒸”可分析为从“豕”从“八”,会豕猪穿突隧洞之意,是通遂之“遂”的初文;甲骨卜辞中的“”字可释为“㒸”的异体,主要见于无名类卜辞的“兑”“㕣”、见于黄类卜辞的“”等字也可能读“遂”。
陈哲发言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李雨萌报告《说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及相关问题》。李雨萌将战国简中的“”字上溯至西周、春秋金文中的“”“”等形,释作“满”;指出“”由战国文字“”内部的“”讹变产生。还讨论了“”字形的演变过程。
李雨萌发言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晓晓报告《师组所见神名初步研究》。李晓晓全面考察师组所见神名,在字体分类的指导下,分男性、女性、自然神等进行梳理,指出师组祭祀时王武丁诸父最多,其中亲父“父乙”祭祀频率远高于其他;对男性祖先的祭祀多于女性祖先;直系先王的祭祀多于旁系先王;距时王武丁时代较近的祖先祭祀多于时代较远的祖先。
李晓晓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王鹏远、陈建新、杨熠评议。在座学者就甲骨文中的“㒸”字异体、金文中从“”声诸字的读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王鹏远、陈建新、杨熠点评
08
下午第二场围绕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证、名物研究等方面展开,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晓晓主持。
李晓晓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管文韬报告《〈尔雅·释器〉鼎名补证》。管文韬分析《尔雅·释器》记载的三种鼎名“鼐”“鼒”“釴”在出土文献中的写法、得名缘由,指出“鼒”原本指敛口圆鼎,后也可指代小鼎;“釴”是方鼎的专名,可能与“廙”是同源词;“鼐”目前仅见于楚简,尚不见于铜器自名。报告还讨论了“/”字读音演变、楚地文献中“胹”“臑”异文的形成原因。
管文韬发言
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孙倩报告《上古器名用字考辨三题》。孙倩指出两周金文中从“叀”声的“”字当释作“壶”,构件“叀”除了示音,还提示球形壶腹的特点;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遣策中原释“鬲”之字应改释为“”,读为“釜”,对应实物为带小足的釜,是由鬲向釜的过渡形式,器物形制影响了器名用字;云梦遣策木方上的“杯”写作“婄”,从女主要受杯底针刻文“大女子”影响。
孙倩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翊报告《两周之际历史记忆与〈诗〉的形成》。王翊认为依据新出史料,从两周之际的历史记忆切入,是观察《诗》反映的时代和形成过程的新视角;明确对二王并立史事的认识,可对《诗·小雅》中涉及周与玁狁作战的诗篇,以及一些旧被定为春秋早期的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政治立场有更深的理解。
王翊发言
本场报告分别由刘晓晗、李晓晓和黄亦陈评议。在座学者就淮伯鼎铭文释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刘晓晗、李晓晓、黄亦陈点评
主题报告结束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珊致闭幕词。董珊高度赞扬了与会学者的学术成果,并期望工作坊能继续举办下去,期待更多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北大中文系古文字学教研室愿意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从而构建更加完善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
董珊致辞
工作坊在与会学者欢快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
文字:“经始灵台”会务组
排版:杨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