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下午15点,东亚古典学雅集“和刻汉籍善本管窥——主题报告与版本展览”在人文学苑6号楼156会议室举行。本次雅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小龙主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潘建国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与谈,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陆胤主持。
陆胤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缘起和李小龙老师所藏和刻汉籍善本的大致情况,并对李老师的分享和诸位师生的参与表示欢迎和感谢。
李小龙从三个角度分享了收藏和刻汉籍的感受和撰写《考录》的原因。关于收藏的动因,李小龙自我调侃为“书的拜物教徒”,热爱书籍从而转入收藏是个人的必然。但也有偶然性,即2012年,他被北京师范大学派往日本京都大学工作两年,期间常逛旧书店,有意追迹晚清在日访书的大藏书家杨守敬,寻找古籍。但日藏汉籍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同时在访查中慢慢发现和刻本的价值,便开始转而购买和刻汉籍。由此又萌生了为和刻汉籍制作目录,考据源流,为学术界提供参考,填补空白的想法。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李小龙考察了七八千种和刻本,从中梳理出533种放在书中,并加以考证,写就了《和刻汉籍善本考录》一书。
关于言及收藏和刻本的意义,李小龙认为,这个问题要从本书给和刻汉籍善本五个层面的定义来看。第一个层面是中国已经完全失传,如《群书治要》《游仙窟》等;第二个层面是中国没有失传,但是日本留存的版本比中国的版本要更完整、更多,如《鹤林玉露》等;第三个层面是中国也没有失传、日本也有,但日本的本子比中国更早、更可靠,如《孔子家语》等;第四个层面是中国没有刊刻过,却因各种原因在日本刊刻的书,如《莽苍园稿》等;第五种相对宽泛,即有一些书在中国公藏里不超过三本,均算入其中,这类相对较少,之后在修订过程中或许会考虑删除。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和刻善本在丰富汉籍自身的版本系统方面有重大价值。
在分享了关于《蔡襄集》《七书讲义》《唐诗精选》等和刻本的趣事之后,李小龙介绍了这本书的不足。一方面,受限于日语能力,本书主要依托传统的文献学知识,在与日本研究结合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其次是虽然斟酌很久,但体例仍有差池,如排除《古逸丛书》,现在看或许并不合适;再就是还需补充更为古老的版本。李小龙总结说,本书从印刷开始就一定会保持修订,希望各位师友积极提供意见。
在对谈环节,刘玉才提到本次雅集动议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当时就希望北大师生能够观赏到李小龙的收藏,丰富对和刻本的认识。这次李老师的藏品可谓版本齐全、内容丰富,对在座师生来说,本次雅集是一次很好的了解和刻本整体面貌的机会。
潘建国则结合李小龙所完成的整理工作,称赞李小龙是有心之人,留心于海外汉籍文献;也是有才学之人,能筛选出善本说明背后有长时间的研究投入;还是有公德心之人,想到没有目录指南便自己勉力为之,嘉惠学林,令人敬佩。
谷曙光感慨做学问既要专一,也要有开阔气象,不能过于局限。他称赞李小龙在小说戏曲研究已取得突出成果之后,仍能再辟新境,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在和刻汉籍这个领域成为国内研究有贡献的学者。
李小龙还讲述了关于自己及谷曙光与《杜律分类集注》的故事,对此,谷老师表示敬佩其不惜金银,甚至节衣缩食地收藏研究和刻本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有一份尊敬和热爱。随后,董婧宸、董岑仕、李成晴、张学谦及其他与会教师也陆续分享了自己关于《孔子家语》《真山民诗集》《玉篇》等和刻本的故事。期间,李小龙还介绍了本次带来的《察病指南》《玉篇》《真山民诗集》《黄山谷集》《北齐人书〈左氏传〉》等和刻本的版本源流,并分享了背后的藏书故事。
现场师生也和李老师展开了交流。北京大学图书馆赵兵兵对北大图书馆藏和刻本的两大来源展开了分享,并表示新的和刻本编目工作已经完成,可更好地帮助师生展开阅读研究。其他同学就《李峤杂咏》《杜律分类集注》和刻本情况及唐宋文献在日本的流传情况等进行提问,李小龙均进行了详细解答。
此外,在座师生还提到对于书籍价值的认识,中日学者可能存在差异,如长泽规矩也等人认为没有训读、返点的刻本缺乏日本主体性,但该类刻本恰好有利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因此要仔细辨别。本次藏品实物的阅读也有利于师生触摸历史,深入了解和刻汉籍的物质形态、特点及传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