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调研项目启动会暨近代文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研究论坛”在北京景明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高校文学教材建设深入研讨,对推动我国中文学科高等教育的学科架构更新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极具意义。
会议开幕式由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主持。杜晓勤热烈欢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代表基地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杜晓勤主持开幕式
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首先对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和调研项目进行介绍。宋亚云衷心感谢各位与会嘉宾的支持,并汇报了训诂学的教材与课程建设调研现状。宋亚云梳理了学界对训诂学性质、功用与学科定位的研究,指出有关训诂学在中学教学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总结了自建国以来高校本科在训诂学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的诸多经验。随后,宋亚云结合当前学界对训诂学教材及历代学者的评介,归纳出对训诂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训诂学有大量专业术语,在相关专业教材中应有具体体现;并指出训诂学教材的建设也应当注意与数字人文技术融合。
宋亚云发言
随后,作为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预聘副教授李成晴介绍了基地2023年度重点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展情况。李成晴指出,课题组成员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中文学科的大部分二级学科;项目研究不仅涉及中国文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与大学国文等基础教材,也包含跨学科与数字教材的研究。课题组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聚焦并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体例、育人功能与文化意义,阶段性成果包括文学理论教材书籍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的调研报告、对现行诸种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研究反思、《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等重要教材史料所带来的教学相长的启示、大学语文教材现状的研究等。最后,李成晴介绍了课题团队今后的研究重点方向,即以建设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旨归。
李成晴发言
壹
会议第一阶段由杜晓勤主持。首先,杜晓勤逐一介绍了各项目组首席专家与核心成员。随后,来自文艺理论、古代文论、创意写作与古代汉语四个项目组的专家依次发言。
文艺理论项目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嘉军以“反本质主义视域下的文艺理论教材编写”为题汇报。21世纪初学界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引发了对文艺理论知识生产与教材建设的思考,王嘉军以几本文学理论代表性教材为例,总结教材编写中的共性与问题,以反思与超越反本质主义为学理考量,认为教材应体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注重中西交融,并汇报了新编教材将理论性与应用性高度结合的体例逻辑。
王嘉军发言
古代文论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简要介绍了古代文论教材编写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他追溯20世纪文论教学与教材编写情况,回顾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地位的变化,及由此引发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教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指出应把古代文论上升为中国文论,课程教学中应把古代文论与现当代文论贯通起来,应重视理论的阐释,既避免“以古释古”,也克服“以西释中”;中国文论应切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研究汉语汉字的特点,秉承注重经验性、实践性、现实性与文学性的文论传统。同时,周兴陆指出应充分调研全国高校古代文论课程的开设情况,积极应对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周兴陆发言
创意写作项目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吴俊主要汇报了创意写作学科教材的调研情况,借助学位论文、期刊学术论文与图书学术发展趋势图展示宏观情况,指出中文创意写作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及研究成果将成为近年与未来中文领域的高显示度聚焦热点。吴俊特别强调了学术对于创意写作教材建设的引导,亟待开发具有系统性、合理性与普适性的中文创意写作教材。现行教材存在碎片化等问题,需要在方法与案例等多个综合维度改进提升。同时,吴俊指出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创意写作发展具有迭代特征,并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写作趋势的多方面影响,包括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的文学”的观念歧义,创意写作的未来关联文学价值观和人文价值地位的认知。
吴俊发言
古代汉语项目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兆惠对《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汇报,涉及教学沿革、教材编写建设、知识结构及经验反思等方面的内容。魏兆惠指出,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有“二结合”“三结合”“四结合”等典型思路,呈现出编排体例多样、知识结构不一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内容有待优化等方面的不足。
魏兆惠发言
最后,在项目组专家自由发言中,古代汉语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学诚指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教学体系可进行进一步优化,打通学科壁垒;古代汉语的教材编写应根据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创新,融入汉语史的学术眼光。文艺理论项目组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国华指出,文艺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课,应对教材的编写与评估予以充分重视。
华学诚发言
朱国华发言
贰
会议第二阶段由宋亚云主持。来自语言学、现代汉语、古文字学与对外汉语四个项目组的专家发言。
语言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秀芳指出,对教材使用对象的调研需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学生是教材的接受主体,教师是让教材活起来的关键要素,应调研不同背景的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看法。对教材与课程的调研中可以关注教材的发展史、目前国内外正在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关注对一部教材的修订史的调研、教材的类型、与相关学科(如现代汉语)教材的对比,以及课程性质与教材的关系。最后,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教材建设的三项目标:教材的与时俱进,使教材建设更好地适应AI时代;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教材编写的新内容,审慎地把汉语研究中得出的较为广泛接受的理论观点写入教材;提供多元资源,更好地适合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
董秀芳发言
现代汉语项目组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柯西钢从国内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使用现状、现代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思路、现代汉语教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三方面展开报告,首先介绍了多种最具代表性和通行度的现代汉语教材各自的特色;指出现代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思路应坚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线上调研与线下访谈相结合;最后提出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中需注重将语言资源研究融入教材建设、注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建设、注重现代汉语教材教学资源建设。
柯西钢发言
古文字学项目组专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传官首先介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所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的基本情况:该教材由中心团队历时三年多编成,全书120万字,上编为通论,下编为文选。随后他指出:此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类著作(通论、读本、科普)虽不乏佳作,但存在偏重理论建构、过于浅显简略或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符号观等问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这一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4年度教育部规划项目在这一背景下立项,旨在为后续的教材修订提供帮助。该项目从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梳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的历时发展和阶段性特点、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材现状与对策三方面开展研究。
张传官发言
对外汉语项目组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小红指出,对外汉语教材依课程种类分为对外汉语教育专业课教材与国际中文学习用书两类。目前对外汉语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存在两点特殊性:一来,2022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牵头制定《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提出了细致的要求;二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顾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需要,提升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结合度。目前国际中文学习用书则具有国际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出版社依照国家数字教材的管理规定,通过“版权合作”的方式,为海外学习者提供视听资料和数字资源。此外,陈小红指出教材与教材之间的协调、教材建设要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陈小红发言
叁
会议第三阶段由比较文学项目组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时磊主持。来自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四个项目组的专家发言。
现代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梳理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现代文学教材的方法论能为未来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且当前大学文学史教育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也是项目组需要调研的基础工作。随着现代文学研究范式在新世纪初完成转型,教材的调研与撰写工作也需代入新的视野,尤其是贺桂梅教授所提出的20世纪文明史阐释范式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及对于新时代特色教材建设的提供了启发性指导。吴晓东又指出,调研要围绕原创性实践建构原创性理论,如进一步探索归纳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历史特质,建立与中国古代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传统;调研组的初步构想是重建20世纪文学史图景与历史叙述,从启蒙的世纪、革命的世纪、现代的世纪与人民的世纪这四个维度建立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吴晓东发言
当代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指出,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批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担了组织、规划、调研和部分编写工作,具有前瞻性意义。当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概念,也代表了当下的文学实践,当代文学的教材应体现出其特点与活力。贺桂梅回顾了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史与洪子诚、陈思和等老一辈学者编写的典范性当代文学教材。目前当代文学教材种类丰富,亟待整理与反思;当代文学学科作为文学史的性质与其介入当下的实践性呈现出极大的张力,又面临传播媒介革命的挑战与大众文化主导的时代背景,文学的位置相对于现代时期与古典时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应在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材编写中予以呈现与探讨。
贺桂梅发言
古代文学项目组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鲁小俊指出,有关古代文学的教材资料搜集工作已经展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古代文学教材“编年纪事”和“总目提要”的编撰。鲁小俊详细介绍了以上两项工作的编写标准与当前进度,并指出项目组也已开展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综合研究,涉及文学史教材的著述文体、断代分界等。下一阶段,项目组将进一步扩充“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资料库”的文献储存量、调研当前各高校对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使用情况,深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和教材编纂实践研究。
鲁小俊发言
古典文献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认为,古典文献学的教材编纂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刘玉才首先回顾了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建立与学科发展史,并梳理了现有相关教材的学科背景与架构。在不同的文献学教材与学者著述中,对文献学存在作为工具之学还是方法之学的不同认知,而文献学依赖学科背景的复杂性也成为教材编写的挑战。随后,刘玉才对于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分层与方法论发表了意见,提出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典学术的基础,应从治书之学回归治“本”之学,即以文本分析解读为中心,兼具思想之学的特点。刘玉才还强调了古典文献学的交叉学科与实践功能属性,古籍整理研究可以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基础。古典文献项目组将在充分调研现有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学科架构与教材编纂设想,力争以新编教材引领学科发展。
刘玉才发言
肆
会议第四阶段由吴晓东主持。来自民间文学、比较文学、海外华文与少民院校语言文学四个项目组的专家发言。
民间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首先简单梳理了民间文学学科和教材建设的发展历史,指出中国学者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在世界同行中具有独特贡献,比如史诗学研究的突出进展,共时性形态研究也已建立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文学教材大量涌现,但内容尚局限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随着民间文学学科定位的日趋稳定,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展示情况正在逐步实现突破,所追求的“人民性”不再囿于人民中的某一类和某一形式。民间文学教材建设中的一项关键问题在于更恰当地设定基本概念和学科框架:比如民间文学的根本属性究竟是口头性还是集体性,等等。此外,少数民族也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编写中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融合。
陈泳超发言
比较文学项目组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时磊作题为“多元、自主视野中的比较文学教材编写”的报告,就现有教材的调研分析、教材编写的理念和设想、教材未来工作的几点思考这三方面阐述。首先展示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比较文学教材和现有教材内容的相对完善的体系。随后提出比较文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兼容性和开放性;应具有多元的视角;应坚持创新意识和创新性,同时与新文科建设保持一致;亦要有助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关于教材未来工作,宋时磊指出将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比较不同教程的特色、成绩和不足;进一步凝练思想,确定教材编写的理念,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共识;汲取先前经验,组织编写团队,编写出一部《比较文学》教材。
宋时磊发言
海外华文项目组专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张礼就华文教材编写与研究工作进行报告,从教材编写现状、调研工作思路、教材建设对策三方面展开分享。首先介绍所编写的面向海外和国内不同受众(学生、教师、侨务工作者)不同层次的华文教材、考试用书等基本情况。目前,项目组已构建起比较齐全的华文教材体系架构,培养出一支较为专业的华文教材研发队伍,华文教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为彰显。在调研工作方面,项目组注重搭建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就教材编写的宏观中宏微观等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研。关于问题及对策,海外华文项目组关注新时代华文教材体系构建、部分国家基础教育教科书中国形象问题分析、新马华文教材对中国作品的编选处理等,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张礼发言
民族院校语言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钟进文作题为“‘铸牢’视域下重写中国文学史与民族文学‘入史’问题回顾与反思”的报告,他认为随着重写中国文学史和重写中国文明史以及国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观点的提出,重编文学国家教材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回顾过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呈现的是从“有意叙述-有限叙述-差异叙述-零叙述”这一种一路淡化最后消失的过程,对此要从文学创作主题进行深刻反思,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些重大转向是其深层原因。重编文学国家教材,要在“铸牢”视域下积极吸收既体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热爱,又彰显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高度认同;既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彰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优秀作品。
钟进文发言
大会总结环节由宋亚云主持,杜晓勤进行总结发言。
杜晓勤向各位与会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各项目组对教材建设所贡献的真知灼见,十几个项目组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打破了学科壁垒,助力大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很多项目组已经“不待扬鞭自奋蹄”,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杜晓勤指出,基地调研项目的工作不仅关乎教材建设问题,更关乎学科建设反思以及课程体系优化,各项目组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探索新时代建立与建设中国原创性的学科自主的知识体系;并祝愿基地在大家的支持下越办越好,完成教育部教材组、国家和人民赋予大家的光荣使命。
会议最后,宋亚云介绍了新加入参与基地建设的五位访问学者,宣布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调研项目启动会暨近代文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研究论坛圆满落幕。
会议合影
纪要:阚萧阳、孙艺淼
摄影:黄润琪
排版:杨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