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与会,围绕钱理群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教育理念、社会参与等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出席研讨会并向钱理群教授献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等到场并致辞。
钱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人文学者。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等。钱理群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学者,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周氏兄弟研究和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文学研究人才。
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主持致辞讲话环节,系主任杜晓勤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对钱理群教授学术思想和治学风范的深深敬意。他表示,钱理群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思想魅力久为学界称誉。他是学者的楷模和杰出代表,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下了巨量的精神财富。

贺桂梅主持开幕式

杜晓勤致开幕词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钱理群以学者兼精神界战士的姿态和境界写作,其著作生气淋漓,兼及史事洞察力和思想性。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在视频致辞中以“历史、思想、行动、人间”四个关键词定位钱理群的文学研究,指出钱理群是全球文化批评的视角下现当代中国文化思想界最重要的一位代言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认为钱理群为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表示,钱理群追随鲁迅精神,是赤诚的理想主义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认为,钱理群的研究兼顾学理化和主体性,体现出人文学者应有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现实深度。


陈平原、王德威致辞



王军、郑家建、刘勇致辞
随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该奖项为研究会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刘勇为钱理群颁发奖杯。

刘勇为钱理群颁发奖杯
钱理群向所有参会人员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他总结自己人生道路的三大追求,第一是与青年的精神联系,第二是游走于中心与边缘,第三是理论创作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高度自觉。他希望学界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沉潜十年,持之以恒。

钱理群答辞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王风主持第一场主题研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钱理群是“思想家的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的思想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表示钱理群代表了学科的品格,是一个有风骨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明指出,钱理群紧紧盯住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在学科持续专业化的过程中依然坚守思想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锡章在发言中指出,钱理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精神史、思想史都绕不过的丰富的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举例说明钱理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学者风采。他把写作当作信仰,并在其中融入了人格和理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建认为,钱理群开创的的学术范式将现代文学研究引向更大的格局与境界,将获永久的学术生命。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表示,钱理群关注重大命题,长期坚持,深耕细种,擅长做理论概括。他关怀当下,研究时代的同时也在研究自己。


温儒敏、黄子平发言


王晓明、何锡章发言


商金林、魏建发言


朱伟华、解志熙发言
主题演讲环节由贺桂梅主持。王博在致辞中以“老师”“学者”“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关键词就钱理群的学术特点进行讨论。他表示,对钱理群的学术思想进行研讨,是北大文科建设、人文精神传承的一部分。王博代表学校向钱理群献花,对钱理群为北大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感谢之情。钱理群分享了自己有关现代文学研究和现代学人研究的心得体会。他表示,自己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始终注重对文学史体例的探讨,对于现代文学三代学人的研究也深系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并期待后辈学人能发扬学术个性,为现代文学研究视野贡献力量。

王博致辞

王博向钱理群教授献花
第二场主题研讨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萨支山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表示,钱理群始终保持个人独立写作的独特立场关乎现代文学学科的长远发展,甚为珍贵难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评价钱理群是一个“人类未来主义者”,他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学术关怀的整体性、学术走向的理想性和未来性,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丰富和深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薛毅指出,在同周作人的研究对话中,钱理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表示,钱理群的作品包含一种富于内省的姿态,以及对“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持续追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指出,钱理群在著作中努力揭示历史的真相,展基于生活的文化观察与文化体验,对“活中国”的体悟和认识,是重塑现代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钱理群作为一名对媒介高度敏感的学者,始终保持着和当代青年的对话能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卫东表示,钱理群的研究由文学史研究、周氏兄弟研究、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和二十世纪历史研究四个板块构成,内在循环,超越“纯学术”的局限,同他的自身历史经验相互融合。

萨支山主持研讨


王中忱、高远东发言


薛毅、杨联芬发言


邵燕君、汪卫东发言
第三场主题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认为,钱理群在自己的20世纪40年代文学研究中坚持对作家主体经验的关注,以及对知识阶级的现实具体关怀,形成了自身研究的独特之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晓忠肯定了钱理群的平民知识分子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凯表示,钱理群一代被历史深刻打造的学人,持续深入地学术化书写个人经历,真正实现了“将自己作为方法”。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讲述了钱理群和《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的故事,其强烈的使命感和学科发展规划的历史雄心,也为当下的刊物编辑所继承发扬。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认为,钱理群的杂文写作和鲁迅杂文研究都意义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贡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提到,钱理群格外注重对鲁迅经验的当代实践转换,同时注重理论准备和理论自觉,实现治学与做事、思想与实践、求索与行动的种种统一。

孔庆东主持研讨


姜涛、孙晓忠发言


程凯、李蔚超发言


李国华、李浴洋发言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主持,谢茂松、姚丹、王家平、赵璕、张海波、谢保杰和付丹宁等数位嘉宾参与讨论,先后结合自身的治学经验以及同钱理群的交往经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人高度肯定钱理群的学术成就和精神价值,纷纷表达了对钱理群的敬意。

吴晓东主持圆桌讨论


谢茂松、姚丹发言


王家平、赵璕发言



张海波、谢保杰、付丹宁发言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王风主持闭幕式。他总结称钱理群曾经是现代文学学科内部的坚守,如今展现出新的学术可能,并祝愿钱理群能始终保持学术活力,继续深入耕耘。

王风主持闭幕式

现场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