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上午,阴法鲁先生学位论文手稿及珍贵文物捐赠仪式在北大中文系举行。捐赠仪式由中文系副系主任杜晓勤教授主持,阴法鲁先生儿媳唐黎民女士、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教授、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杨海峥教授、中文系刘玉才教授、中文系图书馆王亚林老师等出席了仪式。

阴法鲁先生(1915-2002),山东肥城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1942年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是该所首届研究生。阴先生生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职,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之一。阴先生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和中国文化史,侧重古代音乐舞蹈研究,在古代音乐与文学交叉领域有突出贡献。他在导师罗庸先生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词与唐宋大曲之关系》。此文全面梳理大曲的来源与组织结构,深入分析词调与大曲之关系、大曲曲词之特征,探究词的起源问题。研究植根于深厚的音乐史背景,视角独到、推理缜密,澄清了唐宋大曲及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许多关键问题。唐黎民女士代表家属将这部阴先生撰写修改、罗庸先生签批的论文手稿捐赠中文系,一同捐赠的还有阴先生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磁带以及学术活动照片、印章等珍贵遗物。

唐黎民女士在发言中,从理想信念、家风、学风等方面深情回忆了生活中阴先生言传身教的点滴。表示适逢新中国建立70周年,古典文献专业设立60周年,希望继承阴先生的遗志,将他身后的珍贵文献、文物无偿捐赠给中文系,保存在阴先生终生学习和耕耘的地方,以作为纪念。

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教授代表中文系对阴先生家属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说,这批西南联大时期的珍贵文物是百年中文的见证,代表着文脉、学脉的传承,值得后辈学人瞻仰。阴先生既是北大中文系培养的学者,也是中文系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端正学风、文风,将老先生的精神遗产传承好。


刘玉才教授是阴法鲁先生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位研究生。他从高尚的人格魅力、学术履历和重要建树方面介绍了阴先生的生前情况,深情回忆了阴先生教书育人的点滴。杨海峥教授回忆了阴先生严谨、朴素、谦和的课堂形象和对学生的教导与关心。

中文系向阴先生家属唐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学生代表杜雪向唐女士献花。该批文献、文物将保存于中文系图书馆,并陆续整理、出版,为学界提供研究之用。
编辑:胡海洋 周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