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2月16日,静园学术讲座第六讲由北大中文系孙玉石教授主讲。此讲意在与同学们谈谈作为一名新生,如何尽早摆脱对专业的摇摆,养成学术兴趣,提升理论思维,并扎下根来,扎扎实实前进。孙老师先从自己求学经历谈起,他于1955年怀揣当作家的梦来到北大,前一年半时间,除上课、考试,几乎全部沉浸在诗歌写作中,而未按老师要求进行相应训练。到大学二年级准备学年论文时,才发现自己在文史学研究的理论素养和史料阅读储备方面均很不足。1958—1960年参与大北学生“红色文学史”的编写,虽是带着极左色彩的写作,但对中文系55级学生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学术实践,自己也逐渐学会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并深感大学的意义仍在于学术研究。到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王瑶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训练与水准都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孙老师通过回忆自己从开始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到编写文学史,渐具史的眼光,到最后独立进行研究的学术历程,表示自己的经历是一个教训,对于众多带着作家梦的同学而言,兴趣可以保留,可以发展,但大学最重要的目的仍在于培养和提升理论思维,训练学术研究能力,同学们应珍惜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
??? 其后,孙老师同样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到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素养、特长,选择学术上的主攻方向。孙老师指出,一则要看这一方向是否有研究的积累,是否有突破的可能性,一则要考虑自身的情况。他谈到自己在文革后重返学术研究,并择定从鲁迅的《野草》研究和李金发及象征诗研究入手。同时,在主讲的现代文史、鲁迅《野草》研究等课堂上,与同学们一同进行复杂文本的解读,意在为被认定为文学史逆流的作品做恢复历史原貌,恢复文学史地位的工作。孙老师强调这一过程中学术素养的“养成”,并忆及林庚先生的诸多教诲和启示。对现代文学研究而言,必须通过大量作品的阅读,才能培养敏感性,真正提升分析解读能力。这既是学术研究的必经过程,又如林庚先生所言,是“人生的提纯”。
??? 孙老师接着谈到学术意识和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对当今学术研究中的玄学化、拔高化、功利化倾向,孙老师提出了严厉批评,并以现代文学作品的校勘问题为例,主张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倡古典化原则,反对研究中的随意化现象,因为稳定性、科学性才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讲座最后,孙老师朗诵了从1945年2月20日《文学新报》辑出的徐迟《京胡》一诗,以此作结。
??? 孙老师此讲内容丰富,有大量经验心得之谈,令同学们获益匪浅,也为本学期的静园学术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