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至11日,中国语言文学系举办北京大学2024年优秀中学生暑期课堂(中文),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名高中生参加。此次暑期课堂主要包括学科素养测试、燕园文化体验、名家讲座、专业分享等内容,带领学员们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入了解中文学科,提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员们在万柳公寓前台报到
8月8日晚,暑期课堂开课仪式在理教107教室举行。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副系主任宋亚云、党委副书记叶威惠出席开课仪式,仪式由中文系团委书记张辰主持。首先,全体学员共同观看中文系110周年系庆视频《斯文在兹》,感受中文系的历史文脉和学术传承。杜晓勤在致辞中表示,北大中文系坚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学科传统,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士君子”。他鼓励同学们在暑期课堂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脚踏大地,眼望星空,做好人生规划,追求人生理想。宋亚云介绍了中文系本科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情况,包括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一对一导师制度,以及古典语文学、中英文联合培养项目等二次选拔模式,向学员们展示了中文系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2023级本科生徐华遥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自己在中文系学习的收获与体验,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未来几天的课程中感受中文系的独特魅力。

杜晓勤致辞

宋亚云致辞

徐华遥分享
8月9日上午,学员们在理教102、103教室参加了学科素养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下午,学员们前往中文系系楼参加专业分享活动,活动分为文学、语言学、文献学和应用语言学四个专场,邀请相关专业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分享专业特点和学习感受。学员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会场,通过与高年级本科生的交流,学员们加深了对中文系各专业方向的了解,对未来的专业选择有所帮助。

学科素养测试

专业分享介绍
8月10日下午,学员们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校园参观。各班级首先来到校史馆参观,结合丰富的馆藏陈列,深入了解北大的历史沿革和各个时期的办学发展情况,并参观了校史馆一层纪念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纪念展“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随后,学员们先后观览了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与古籍馆、华表、大钊像、西南联大纪念碑、塞万提斯雕像、静园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燕南园、振兴中华碑等燕园著名地标,并在石舫前合影留念。穿梭于夏季绿意繁茂的校园,学员们且行且思,燕园风物沟通古今,激发了大家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无限憧憬。


校园导览参观
在名家讲座环节,共有九位教师为学员们开设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古典文献、文艺理论等领域,为学员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极大激发了学员们对中文专业的兴趣。
文艺理论教研室教授周兴陆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读《文心雕龙》学写作”的讲座。讲座伊始,周兴陆老师以自己创作的诗句“相约未名畔,来年争上游”勉励并欢迎学员们。周兴陆老师从典籍性质、撰著缘起、后世评价与篇章结构等方面介绍《文心雕龙》,指出作者刘勰传承文明,教益后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独具卓见,但不标新立异。他结合《文心雕龙》诸篇文本中的创作论与文体论,进一步讲解了《文心雕龙》中透露的作文之法,如不同文体之“势”、文章义脉、辞采、写作心态等,并对高中作文中常见的议论文论证中如何做到“穷于有数,追于无形”作出讲解。讲座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周兴陆老师就同学们提到的学习生活中的写作疑问一一作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文士精神与文论传统》作为纪念。

周兴陆讲座
古典文献教研室教授漆永祥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文言应用文格式与创作举例”的讲座。漆永祥老师首先分析了文言应用文的不同文体类别与应用场景,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为大家列举了若干正误用法,并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陈情表》等篇目为例,详细讲解文言应用文的写法与立意。结合若干历代应用文篇目,漆永祥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文言应用文的用典、句式、词藻与对偶等方面的技巧法则,并将自己曾经创作的部分应用文展示给大家,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学习具体下笔之法。最后,漆永祥老师鼓励同学们打开眼界,拓宽日常阅读的范围,如多读唐宋以来的类书、笔记等,强调阅读与积累的重要性。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写作与阅读中的具体困惑,漆永祥老师为大家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欲觅金针渡与人》作为纪念。

漆永祥讲座
当代文学教研室助理教授路杨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了题为“《边城》:牧歌中国与批判的抒情”的讲座。路杨老师从“知人论世”与“文本细读”两大阅读方法入手,从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出发,深入作家复杂的经验结构与自我意识,对沈从文城乡对照的文学视野与代表作《边城》展开细读。路杨老师指出,在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情境中,《边城》以“无事的悲剧”展开“批判的抒情”,写出了牧歌中国与美好人性这座希腊小庙上的裂痕。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沈从文小说的未完成性、延伸性写作中的困难等问题积极互动,路杨老师建议大家建立阅读的坐标,将写作训练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构造与重造: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作为纪念。

路杨讲座
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杜晓勤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唐诗经典作品文本细读与诗意探微”的讲座。首先,杜晓勤老师以一首唐诗经典之作孟浩然《春晓》的标题异文讲起,从其版本、用韵、内容所涉时节、诗旨与其他唐诗文本等方面加以论证,由具体案例指示讲解文本细读的具体路径。随后,杜晓勤老师分析了李白《峨眉山月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居易《长恨歌》等经典唐诗篇目,指出细读文本、准确深入理解诗意,需多方综合考察,比勘众说,择善而从,或发明新说,方有所得。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杜晓勤老师对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耐心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作为纪念。

杜晓勤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唐宋诗词的魅力”的讲座。康震老师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分析,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唐宋诗词的绚丽世界。他以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苏轼等名家为例,引导同学们鉴赏《上李邕》《饮中八仙歌》《定风波》《答李端叔书》等著名诗词。康震老师的讲授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同学们探索唐宋诗词宝库的大门,让大家在诗词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康震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详细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古诗词81课》作为纪念。

康震讲座
古代汉语教研室教授邵永海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语文的本义和偏枯”的讲座。邵永海老师深入探讨了“语文”的名实之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语文能力”的内涵,包括能够清晰而透彻地进行理解和表达、能够判断语言的恰当与否、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以及能够准确掌握和使用大量词汇。邵永海老师的讲解为同学们打开了全新的语文学习视野,激发了大家对语文本质的深入思考。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邵永海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详细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读古人书之孟子》作为纪念。

邵永海讲座
语言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宋作艳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语言与认知”的讲座。宋作艳老师首先从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入手,以“肉夹馍”这一常见的表述为例,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宋作艳老师分析了空间与时间的认知与表达,并深入讲解了认知隐喻,指出隐喻是我们借助一个概念来解读另一个新概念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组织其概念系统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语言编码着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宋作艳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耐心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研究》作为纪念。

宋作艳讲座
古代文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陆胤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中国传统读书法概说”的讲座。陆胤老师指出,有声的诵读在古人的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吟咏常与修身相关联,诵读的发言还具有地方性和阶级性。古人认为,记诵与修身有密切关系,读书是一种养心、处世工夫。他以朱熹、曾国藩等著名人物为例,说明诵读对古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陆胤老师指出,吟咏声调与诗文体裁相关,他为学员们展示了几段传统读书录音实例,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传统读书法的魅力。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表达对读书方法的感受,陆胤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给予细致解答,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行变》作为纪念。

陆胤讲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曹文轩老师为学员们讲授题为“漫谈文学感觉”的讲座。曹文轩老师指出,文学感觉是从事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素质和才能,他从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觉、特殊感觉、精微的感觉、时空与感觉、感觉的无限性、感觉与文化七个话题切入,展开对文学感觉的讲解和阐释。曹文轩老师认为,生活阅历的增加可能会带来新的文学感觉,文学感觉是步入艺术殿堂的敲门砖。他鼓励学员们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文学感觉,积极尝试文学创作。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文学创作的问题积极发言,曹文轩老师耐心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为同学们送上亲笔签名的作品《青铜葵花》作为纪念。

曹文轩讲座
8月11日晚,结课仪式在理教107教室举行,全体学员及各班级班主任参加。副系主任宋亚云在致辞中感谢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与大家一同回顾了几天来的学习交流时光。宋亚云指出,中文系高度重视暑期课堂的筹办,希望让同学们感受到北大中文的精神意气,一睹文学、语言、文学与文字之堂奥。他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切顺利,欢迎大家日后报考北大中文系,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五位学员代表分享了自己参与暑期课堂的感受,从对北大中文系的印象、聆听讲座的收获、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感受等多个方面表达了此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难忘体验。各班级班主任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并为每位学员发放纪念徽章作为纪念。最后,各班级依次上台合影,为学员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宋亚云在结课仪式上致辞
为期四天的暑期课堂通过一系列讲座、参观和实践活动,帮助学员们深入了解北大中文系,培养中文学科素养,收获宝贵的知识、珍贵的友谊和无价的成长。8月12日上午,学员们有序办理退宿并离校,此次暑期课堂圆满结束。
文字:吴纪阳、阚萧阳、岳世敏
摄影:岳世敏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