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 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17日11时在北京大学医院去世,享年75岁。
??? 遵照周强教授生前意愿和家属意见,周强教授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 周强教授,又名周兆新,1935年出生于山东胶南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于毕业即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斐然。著有《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铁马金戈话三国》(大象出版社1997年),主编《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参与编写《中国文学史纲要(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并发表了《话本释义》等学术论文。他的论著,尤其是有关《三国演义》成书演变的考辨及思想内容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普遍好评。退休以后,周强教授依然坚持学术研究,担任了《中华大典· 哲学典》编委及《诸子百家分典》主编,并积极参与学术普及工作。
??? 周强教授一生追求真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敢于坚持原则。他淡泊名利,忠于职守,以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品格,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周强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0年6月18日
白淑荣女史:
??? 闻周强兄离世的噩耗,虽然感到他终于解脱病苦的折磨,但仍有一种突然袭来的深深意外悲哀和沉痛之感,一时哑然失语,不知怎样向你表达我们心中的慰念之情才好。
??? 读了讣告文字,让我们心中黯然,眼里含泪。想起自留校共事相与为邻多年以来,周强兄留给我们的种种难忘印象。周强兄最令我们非常尊敬的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无数多变曲折的政治风浪中,他不畏惧种种压力和打击,对于自己相信的真理和信念,始终不渝的执着坚守,什么时候都敢于说真话,敢于尊重事实,敢于表里如一,敢于承受各种精神重压。观名利似草芥,视诱惑如粪土,不粥官以求,不见风使舵,不俯首贴耳,不迎合潮流,不弓腰权势,不人云亦云。在我们同龄这一代人中,周强能够真正做到了保持一个知识人的良知、清醒和耿介。与周强兄,在十九楼、燕东园、蓝旗营,我们曾或近或远,相与为邻,因研究学科不同,交谈并不多。但我们一直尊敬他的耿介、热忱和人格。前些年,很长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骑自行车,往清华游泳池去游泳,每次见面时,都忘不了打个招呼,相互致意。2006年夏天一个中午,他自清华照澜园归来,在蓝旗营小北门,偶然与我相遇,于急匆匆中,他还特意跳下自行车,告诉我冯钟芸先生于那天早晨突然病逝的噩耗,他脸上,他心里,满是如失去自己亲人一般的真诚悲哀。那一刻的情景,让我至今还无法忘记。
??? 周强兄先是从事古典戏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竭心尽力。已是中年之后,还毅然作了学术的转向,下真功力进行对于《三国演义》一书成书及衍变历史的考辨梳理,以及进入全书弘富内涵及艺术臻境的深度探索,所获得颇富新议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肯定和赞许。在这一辈学人中,他为学为文不急功近利,不浮光掠影,崇尚沉潜坚实,敢于默默无闻,他以自己严谨学风和少而精的学术成果,为真正承传国学研究先驱大师们的朴学风范,作出了一份非常难得的努力。
??? 周强的一生,不愧为难得一见的光明磊落的人,不愧为难得一见的真共产党员。他是一名好老师,好学者,好丈夫。我们大家将永远怀念他!
望多节哀,多保重!
————————————————————————————————————————
赵燕娇教授(北大汉语学院):
??? 孙玉石夫妇对周老师的评价非常中肯,非常准确,他们说出了大家想说的真话。
??? 周强对信念的执着,对学术追求的认真,对名利的淡薄,都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这些品德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诵的美德,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为人为学的终生追求。周强一生从未做过一点点损人利己的事情,一个人清清白白,安安静静,非常低调地坦然走过了70多个春秋,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人伦道德如何江河日下,他都依然故我。能做到这一点的北大人当今能有几个!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当下又有几人!周强的去世实在令人痛心,令人惋惜!他的品格和精神将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