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
???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网、中国广播网联合推出系列访谈《共和国文本》,深度解读曾经凝聚人心和鼓舞时代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解读王蒙的《青春万岁》。以下为访谈实录:
那时青春的朝气如此真挚
???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联合中国广播网为您推出的《共和国文本》庆祝建国60周年的特别访谈。今天请到直播间这位嘉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
陈晓明:网友朋友们,你们好。
主持人:在访谈开始之前,我想先念一首诗的节选: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濛濛里的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 我觉得这首诗非常美,而且充满青春朝气的诗句,您一定知道这首诗的出处吧?
??? 陈晓明:当然,这首诗从50年代初期王蒙19岁的时候写下的,一直穿越这么漫长的历史,直到今天,它还依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还依然打动着无尽的年轻人。
???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这里就跟大家一起解读王蒙的《青春万岁》。这部描写第一代新青年生活的小说影响了好几代的青年人。请问您是什么时候读到这本小说的?
??? 陈晓明:我印象中应该是1981年左右。我记得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我是和於梨华《又见棕榈》一起读的。於梨华表达另一种感情,孤独的,寂寞的,哀伤的。王蒙先生这首诗表达了50年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洋溢,和於梨华的《又见棕榈》描述50、60年代写台湾无根一代青年的心境,那是非常鲜明的对照。
??? 主持人:您今天还带来一本书,能不能给大家看一下。
??? 陈晓明:这是王蒙文集,不是1979年的版本。
??? 主持人:看起来也是比较古老,而且一看也是您翻了很多遍。您看这本书的时候,最感动您的是哪一点?
??? 陈晓明:是那里的青春朝气,这是这本书非常显著的特点,可能就这点来说,我读这本书也是22岁。那个时候确实也有一种青春。其实青春是双重的,我们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一方面显现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忧愁。但是50年代的年轻人是要扫荡那种忧愁的,要表达是青春的朝气,青春的豪气。
??? 主持人于文:这本书描述的是52年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高中校园生活,您觉得书里描写的,跟您当年在高中的生活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陈晓明:那非常不同。因为他们是刚刚解放,而且写的是女中。主要是那个时候刚刚解放时候中国青年满怀希望的豪情,那是非常真实的感情。我读高中是文化大革命,我高中毕业是1976年就下乡了,我们那个年代也有豪情,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到广阔天地练红心,也有豪情,但那很不一样。我们的豪情里面已经隐藏着很深的忧虑了,不像王蒙先生那个时候的豪情那么灿烂,那么明媚,确实是非常青春和闪亮。
??? 因为我也很难还原那样一种历史。在某一种历史阶段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历史的宠儿,有一部分人是历史的失意者,比如小说中呼玛利是被历史遗弃的,要改造的,要改变的。郑波、李春她们是奋发向上的。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你家庭出生不好的青年,还可以投身革命洪流,还没有那么强的阶级眼光。那个时候整个青春都是充满热情的。
??? 主持人:您觉得这本小说描述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反映出当时时代什么样的特色呢?
??? 陈晓明:那个时候的特色我们从这样二十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波折,磨难甚至是苦难、悲剧,一个战争接着一个战争,社会动乱,人民非常的贫困,流离失所等等。刚刚抗日战争完了之后是解放战争,从战争过来的人体会到新社会,确实有新社会,那样一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新社会是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憧憬,那样的心境,年轻人感觉到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是充满着光明的前途和整个祖国的命运,和民族复兴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个人的命运完全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种豪情确实是非常宏大的,和我们现在个人的奋斗,比如我考上高中,考上好的大学,考上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和那样一种荣誉感是不一样的。
??? 主持人:所以看了这本书,也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想去了解以前的历史了。
??? 陈晓明: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现在去重读那个时候,我们不能笑那个时候那种年纪的人单纯、天真、幼稚。有一种献身的东西,比如像我们这个年代教育过来的人,在我们那个年代,你遇到坏的事情要做斗争,一定要挺身而出,你捡了东西一定要还,这些道德教育对我们根深蒂固,不能损人利己,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王蒙先生专门从新旧社会转型过来,对新社会怀着那么大的憧憬,那个时候是有献身的意志。
??? 50年代的故事打动80年代的人
??? 主持人:这本书创作的时候是在53年,真正发行的时候是在79年,它发行的时候,当年书中描写的那一代高中生都已经年近不惑了,已经到三四十岁的样子。
??? 陈晓明:都不只了,26年过去了,40多岁了。
??? 主持人于文:我知道他们很多人看完这本书以后都非常激动,您觉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陈晓明:我们总觉得历史会有很大的跨度,变化非常大。今天去读巴金的《家春秋》,依然会有一种感动。我们读过去的古典时代的甚至读诗词都会产生某种感情。但是读王蒙先生这部作品,大家的感触可能会更为强烈,因为作为一种青春写作,作为浓聚了青春激情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个人如何献身于这样民族的伟大的未来,我觉得这本书是登峰造极了,。前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后有《青春万岁》,那都写出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还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类的话都有,他那里也有青春的悲凉,我们说是古典时代的青年、少年的态度。但是王蒙先生这书里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豪情,他是与民族新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样的豪情。
??? 主持人于文:这本书在80年代的时候,被评为当时中学生最喜欢的书,十本里它占了一个名额,它里面哪些因素打动了80年代的中学生?
??? 陈晓明:跟80年代,某种意义上有点像,80年代从文革过来,粉碎四人帮过来,也仿佛从告别旧的过去到了新的未来。中国社会在20世纪总是充满了很多转变,很多转折,这种转折总是新旧两重天,80年代也是这样,从文革封闭的历史走出来,面对未来,觉得非常有希望,非常有憧憬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中学生也是满怀着豪情,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为中国复兴读书。你可以看到那样的感情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能够从中找到很多共同的地方,很多共鸣的东西,就是为一个国家,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去读书,去奋斗,所以他那里的中学生,也有学好科学的,能够用科学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也好,为国为民奋斗也好,这个和80年代是很像的。
??? 主持人:所以它其实也是会影响80年代的中学生们,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到现在为止,很多的年轻人都没有看过,而且他们可能会觉得书里描写的校园生活有点不真实或者离我们特别遥远,您觉得这本书现在会不会受到中学生的喜欢?
??? 陈晓明:确实有一定的差距,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生活,我们一说真实这个概念,当然是文学研究中始终很困难的概念,到底什么是真实,为什么我们会像他要求真实,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是没法讨论。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年轻人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真实吗,比如在校园里,我们现在小说写,他们听MP3,听摇滚乐,上网,看视频。中学生认为写我们也不真实,他们内心有很多的苦恼,他们有很多复杂的,微妙的情感。
??? 我觉得对现在的青年来说,的他们生活的道路也有大家的困难,也有他们面对的挑战,也有他们面对的压力,是另一种问题了。我觉得从50年代看他们那个时候的父辈,甚至爷爷辈,看他们走过的道路,他们那种献身的精神,他们的青春态度,是会有好处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作为了解历史,也有必要去读一读,现在的青年很有必要读这本书。
??? 主持人:您现在会跟现在的中学生推荐这本书去读一读,您觉得他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带给他们什么?
??? 陈晓明:会带给他们更加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本书写了很多集体的交流,大家过集体生活,那个时候的集体,我不能说现在的孩子不太懂得集体交流,不能下这样的定义,但是我觉得那个年代的集体,是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共同的东西,确实是一种不同的集体,现在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交往方式,但是那个时候的集体确实有一种共同的政治理想在里面。他们这种集体很容易一下子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现在的集体当然有他们更加单纯的少年友谊是不一样的,但是感受那样一种集体始终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主持人于文:我们从书当中可以去了解那个时代他们的一些心路历程。
??? 陈晓明:对,以及他们的交往方式。
??? 中国的文学一直是青春写作
??? 主持人:有个网友这么说王蒙老师在书的后记上有有这么一句话,一个穿过蔽天的松林的人还会注意细小的青草吗?一个经历过海洋的风浪的人还会喜欢树叶上的露珠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陈晓明:这句话当时会提出自己的人生,王蒙先生是经历非常丰富的人,非常波折,17岁就参加工作,他好像是14岁就入党了,他入党入得非常早,19岁就当了区团队副书记,革命战斗经历是少共,王蒙先生身上始终有少共的情结。他的经历非常波折,22岁就写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们》。他曾经沧海,穿越过森林的人,他就说其实穿越过森林,穿越过大海的人,我们过去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那是另一种说法,恰恰王蒙先生是反着来说这样的话,曾经有过那么丰富历史的人,有那么多生命的波折,他们依然会去热爱那么多细小的事物,依然会有非常纤细的感情。我同意王蒙先生的看法,恰恰有博大胸怀的人,恰恰是经历大风大浪的人,会欣赏露珠,会欣赏小草,会有更加细腻微妙的,对人性,对人心灵的关怀。
??? 主持人于文:我们从这本书当中,可不可以说,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王蒙先生走过的道路。
??? 陈晓明:当然写这本书,这本书的波折是非常漫长,19岁写完了,送了很多家出版社,当时已经在《文汇报》曾经连载过部分的篇章,否则有人说19岁能写出这样的书,会怀疑他的真实性,他几乎没怎么改。因为63年的时候曾经说给他出版,要他把关于苏联的一些东西删掉,他也只好删掉,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删掉原稿就找不着了,王蒙先生也很懊丧,后来79年又要求他删掉一些什么东西,他整个是没什么改动,就是他19岁时候写的,可以看出他的才华。现在说的少年作家可能要说王蒙先生是少年作家是首屈一指,他在那个时候写下这种东西。当然后有韩寒17岁写了《三重门》,当然那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所以中国是很有人才,中华民族的文学人才是层出不穷。王蒙先生这本书历经了这么漫长的历史,到了1979年出版,这本书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共和国文学历史的见证。
??? 主持人于文:今天我们一直都在聊有关青春的话题,其实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每个年代的青春有迥然不同的风格,这本书写50年代的青春,据您所知,有没有写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描写那个时候的青春的艺术作品?
??? 陈晓明:都有,其实我们给青春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文学一直是青春写作,当然是青年人写的,不一定写的是青年人的事,有些是写青年人的事,不同的年代。在早期现代文学方面,像巴金的《家春秋》,那个时候是巴金20多岁去写的。中国历史去研究很有意思,中国作家都是在青年的时候出名写作成功了,影响非常大。早期的陈建功写《飘逝的花头巾》等。这些都是很年轻的,他们写的都是青春写作。当时80年代影响大的,60年代是有《青春之歌》,这是最典型的,但是它写的事是更早一些,40年代参加革命的青年的那样一种历史。
??? 到了70年代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年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等,其实写的都是青年的事,都讲青年如何走上革命道路。青春写作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80年代影响大的是张承志《北方的河》,张承志是青春写作的激情,他跟王蒙先生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是《北方的河》在青年影响非常大,是1984年写的。
??? 主持人于文:看来有这么多描写青春的书,值得我们回顾青春。《青春万岁》这本书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有对祖国有无限的信任、热爱还有这种使命感,今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这个时代在进步,但是我觉得我们爱国情怀需要我们去继承,对于这点上,您怎么看?
??? 陈晓明:其实爱国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我相信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说他不爱国,这种感情,当然除了极少数卖国贼或者少数出卖国家利益的极少数,可能都是几百万分之一了或者说几十万分之一,那种人是非常少的。
??? 人的存在只要有国家,总是有国家认同,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国家的感情。比如说我们批评国家,不能说不爱国,希望这个国家更好,我因为爱它,所以我对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提出批评,这也是爱国的方式。非常狂热,天天高喊祖国万岁,祖国万岁,我也不否认,那也是爱国的激情。
??? 今天爱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要在更复杂的国际世界化的格局中来体会,来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因为今天我们的国家是处在世界的潮流中,中国成为世界的大国,中国要在世界上是引领潮流,同时中国的文化给21世纪提供更有建设意义的价值观。所以这要给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一个世界的格局当中去理解我们中国承担的责任和我们中国在未来应该具有的风范,我个人是这么去理解的。所以我对现在的青年人的爱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主持人于文:非常感谢陈教授今天做客直播间,跟我们一起来解读了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非常感谢您,同时非常感谢所有网友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陈晓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