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
发布时间: 2021-12-16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
2020年底,教育部社科司发布通知,宣布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遴选所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实力强、真正做到学科交叉、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取得重要研究创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入选实验室以5年为建设周期,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标的,瞄准学术前沿,通过创新研究范式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化研究。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22号),正式公布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含试点9个、培育21个)。隶属于中文系的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
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宗旨
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北京大学语音乐律实验室”。1921年11月,刘复先生正式向蔡元培先生提交了一份《提议创设中国语音学实验室计划书》(《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1月16日),提出“鉴于研究中国语音,并解决中国语言中一切与语音有关系之问题,非纯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可”。语音乐律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语音学的正式开端。

刘复在北京大学语音乐律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发展历程
1925年春,在法国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复回到北大国文系任教。同年9月,在其主持下,“语音乐律实验室”正式成立。
实验室最初隶属于国文系,内有研究语音乐律及进行教学实验的仪器多种(部分仪器由刘复先生亲自制造)。当时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是调查全国方音,制成方言声调曲线及图表。1928年,实验室改属文科研究所国学门。1934年起又归属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34年刘复先生逝世后,罗常培先生接手主持语音乐律实验室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北大南迁到昆明,与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1946年10月,北大复校回到北京,实验室恢复工作。
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时该实验室的一部分划入语言所。五十年代中,实验室新购置了浪纹计等设备,由王福堂先生负责管理。1978年,实验室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士元教授的援助下重建,由林焘先生主持,并被列为北京大学重点文科实验室。1992年,沈炯教授接手主持实验室工作。实验室于1996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实验室,成为国家“211工程”子项目。2021年,隶属于中文系的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现由孔江平教授主持实验室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
目前,实验室的研究主要涵盖四个子领域:
(1)基于语言文化融合和认知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2)中华虚拟发音人研究;
(3)古人类声道演化研究;
(4)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干预研究。

语音学实验语料录制
部分研究介绍
1. 中华口传文化数字化研究
中华口传文化的数字化展示需要有坚实的声学和生理研究基础。实验室利用各种不同的仪器,分别采集了多种口传文化的语音信号、视频信号、嗓音信号、呼吸信号,通过信号处理提取出相关参数,最后通过构建中华虚拟发音人模型来展示口传文化的呼吸运动、唇形运动、声道运动和声带运动。这种数字化展示方式可以生动地展示口传文化及其原理。实验室目前关注的口传文化主要有:(1)藏传佛教诵经的喉音唱法;(2)拉马白族抖喉的声咽唱法;(3)汉语诗词吟诵中的最古老的越吟;(4)汉语诗词吟诵中的唐调;(5)广西侗族大歌的中国式和声;(6)蒙古族呼麦的泛音唱法等。

2. 中华民族乐器数字化研究
中国有很多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实验室从刘复教授时期就开展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声学研究,这是实验室的一项传统。目前,实验室正开展民族乐器的声学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如,对古琴古文献的考证,对古琴材质的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山东峄山地区“峄阳孤桐”),对古琴谱的研究,对古琴的声学研究等。
3. 中华虚拟人发音研究
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控制发音器官运动的肌肉如何协同工作一直都是言语产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研究课题,实验室使用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可以模仿人类发音器官的生理模型,该模型包括舌头、下颌骨、舌骨、声道壁等发音器官,以及控制发音器官运动的肌肉组织。此外,实验室还建立了一套模型的自动控制方法,使模型可以用于探索人类言语产生的生理机制。

4. 古人类声道演化研究
使用3D核磁共振数据,实验室孔江平老师的团队建立了猩猩和现代人类的声道模型,参数包括前腔长度,后腔长度以及形状相似性。通过对黑猩猩和现代人类的声道模拟,重建了大约5万份3D声道,并合成了各种声道模型下的声音样本;通过语音感知测试,发现了元音出现的时间。未来,对此进一步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于语言器官进化以及人类语言起源的理解。


Science宣传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
5. 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干预研究
在智力、认知和语言沟通交流正常的情况下,书面阅读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出现能力缺陷的障碍被定义为阅读障碍。目前,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阅读障碍的测试诊断方案,测试内容包括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读前能力三个方面共计12个项目,分别为:


国际合作
(1)北京大学、台湾大学联合系统和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2) 香港理工大学语言与大脑认知实验室
(3)美国耶鲁大学哈斯金斯实验室
(4)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古人类系
成果发布期刊和平台
(1)《语言学论丛》:中文系学术期刊。
(2)《中国语音学报》:中国语音学会集刊。
(3)Himalayan Linguistics。
(4)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中国语音乐律预印本平台。
网络平台建设
(1)中国有声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2)北京儿童阅读障碍自动检测系统(正在建设中)。
来源: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