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15日,中文系“孑民学术论坛”与“静园学术讲座”第7讲开讲,主讲人为我系学术委员会主席、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盪教授。
??? 严老师开场谈到周其凤校长在今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的嘱托,并忆及1959年入学时马寅初校长在东操场对59级新生的欢迎辞,两相比较,告诉同学们,由马校长而下,八代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精神一致,都寄托了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就是要做“时代的主人”,这是北大精神的重要内涵。严老师深情地说:自己在北大学习工作了50年,每一年每一天,只要踏进北大校门,总有一种肃穆而又神圣的感觉,正是许许多多北大生活的“碎片”,影响了他的学识与人格,造就了他的一生,希望借这次讲座,与同学们分享他学术生涯的诸多感悟。
??? 接着,严老师回忆了他在北大走过的五十年。1959年考入北大刚刚设立的古典文献专业,当时魏建功、顾颉刚、王力、游国恩、林庚、吴组湘、冯友兰、张岱年等名师的亲自授业让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诸位恩师的鼓励与教诲让他终生难忘,也影响了他的学术选择。二年级时,魏建功先生亲自指点他应学习日语;游国恩先生授“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始终强调学问要有“底气”;顾颉刚先生亲授“中国经学史”,对同学们耳提面命,年轻人有想法要记下来,但文章不急着发表,经过沉淀与锻造才是真知灼见,等等。1964年毕业后,参与整理“哈佛燕京学社”封存在北大的原始档案,第一次接触到所谓“sinology”的原典材料。不久“文革”开始,工作中辍。1969年,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但严老师仍携带日文版的《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坚持自学日语。1971年,从干校回来,在未名湖边的花神庙,遇上尚未平反的老系主任杨晦先生,杨先生竟还关心他的外语学习,令严老师十分感动,同时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对国家、对北大以及对他个人的关注与期望。
??? 1974年,由于精通日语,严老师于得到首次访问日本的机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日本学研究。1978年,他为中科院情报所编写研究中国的日本人名单,后扩大成《日本的中国学家》一书。接着由古文献学而至日本中国学,又延申到日本的文学与文化,再至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直到今日。严老师戏称自己是为学术“开门挖洞”之人,他的学术道路既随时运,也很“随性”,学术定位更无法用今天的学术边界来框定。
?? 具体谈到做学问,严老师指出,首先要有学术兴趣和学术激情。其次要有平静的心态,不要过于计较生存的问题。这一点,严老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为搜集日本中国学家的资料,他曾天天到北京图书馆借抄书籍,早上去,中午不吃饭,晚上回家整理一天所抄的资料,如是坚持了两个多月;为写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他用了22年时间,39次往返日本,在似乎看不见尽头的长期工作中坚持与坚守着。这些经历令他深感做学问要有奋斗、忍耐和坚持的精神。再者,要处理好做学问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最后,要拓宽学术道路,养成健全的学术心态。在这点上,严老师特别强调人文学者需要积累批评,不可急功近利。同时,严老师还对日本中国学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工作,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严老师的回答再次强调了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坚忍和拼搏精神,以及清心自守的平静心态。
?? 这次讲座,严老师以其50年治学经历阐述了他对学术和人生的理解,以及他眼中的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并期待同学们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对年轻刚入北大校门的新生而言,严老师的讲座,有太多的启迪和勉励,值得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细细品味,可谓深受教育,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