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译林出版社、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系列研讨会第二场:李敬泽文章之道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学术机构及出版行业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党委书记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等先后致辞。贺桂梅教授代表北大中文系向与会者表示欢迎,她强调了李敬泽的文学理念与实践活动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期待与会专家不仅围绕其已经出版的实体作品发表真知灼见,也充分开掘李敬泽的文学创作观念,阐发他对文学发展的贡献。曹文轩教授指出,李敬泽文章的选题常常出人意料,且总是能从看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普遍问题,将朴素日常经验转变为深刻论点。他的文字涵盖广博的阅读经验,更能智慧地将广阔的知识加以转化,富于独特的风格与价值。袁楠女士代表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译林出版社向李敬泽致敬,她充满感情地回忆了李敬泽与译林出版社的深厚渊源,认为李敬泽不仅是凤凰出版的合作作家、获奖者,更是同行者和知音。她提醒与会者,李敬泽非常重视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关系,关注文学编辑的工作与成长,他不仅是令人尊敬的作家和批评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编辑家。

邵燕君主持

贺桂梅致辞

曹文轩致辞

袁楠致辞
研讨会分上下半场,围绕李敬泽的散文创作、批评实践、文学编辑与组织工作、个人性情与家学渊源,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讨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孟繁华指出李敬泽的批评文章不局限于文体限制,同时注重历史细节,在残简断章中揭示生活观念,并通过对经典的当代化重述,开辟了历史书写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李敬泽以对写作的深刻理解,使自己成为一名文体家,用文章承载他的夫子之道,道出他惊涛裂岸的思想,那才是他“必将长存”的所在。

孟繁华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从李敬泽的教育背景谈起,认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家庭背景影响了李敬泽的笔法,使他最早的文学批评带有一点趣味主义的痕迹,也使他的散文写作隐约透露出京派的遗风。但同时,李敬泽以先锋派的笔法解构了京派,颠覆了传统,使他源于京派又远离京派。

孙郁发言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从传承与激活的角度探讨了李敬泽文章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出李敬泽打通古今,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中书写历史、社会、人生,展露出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近乎庄子的风格。他通过自己的写作将杂文转换到纯文学之中,让文学真正回归其应有的文史意义。

王尧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院长吴俊将李敬泽视为一名谦虚的现实主义者,肯定其既能深度思考、又能从容写作的掌控能力,认为李敬泽对于总体性有自觉思想认知和考虑,他的文章总在试图发现世界被遮蔽的一面,以此揭示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吴俊发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以“人在根深叶茂间”为题谈及他对李敬泽文章中自我形象的理解。他指出李敬泽既是抒情的考古者,也是关照当代事态的对话者、批评者、质疑者,其文字中建构的言说主体从容、睿智、犀利,在沉重和轻盈之间不断转换,表现出对于中国历史的通透理解。

郜元宝发言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从李敬泽本人谈起,指出他不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重要的编辑家与批评家,也持续关注并参与解决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许多作家、批评家的出现或转变过程中,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洱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空山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散文,其丰富性在于书中的每篇文本都包含演讲的世界与演讲改变的世界这两个维度。李敬泽通过演讲把个体的思想和审美实验,以文字的形式恢复为古老的口语文学,因此构成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言文实验。

何平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高度肯定李敬泽散文从范式替换的角度改变了人们对散文的刻板印象,拓宽了作为文体的散文的表现力,更新了随笔这种文体的叙写范式。他以乔治·钦纳里《奔跑》一文引入,提出李敬泽的文章并非普通的静态名词思维,而是一种动词性思维。

敬文东发言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富于幽默感与话题性地指出李敬泽文章的家世渊源,通过梳理其文风变化,阐发李敬泽学识与才情的特殊质地,并强调李敬泽表面平静且温润的文字背后实际上存在一种尖锐感,一种不容妥协的对趣味的坚持品格。

谢有顺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对上半场发言进行了评议,认为每位发言者都抓住了李敬泽某一部分的独特气质,触及其精神品格的根本,阐述了其写作的高度、广度、深度与复杂度。他指出,专家们以李敬泽文章为出发点的深入分析,同时也可以视为对当代散文发展的学理性探讨,对文学史、文化史,以及学术传统的梳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陈晓明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的非虚构写作,与李敬泽的鼓励与推动不无关系。她盛赞李敬泽是“最早敏锐感知文学与现实裂缝”的文学思想家。2010年,李敬泽在《人民文学》创设“非虚构”栏目,不仅深度回应当代文学的困境,也重新开启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之间的通道。这一理念延续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人文传统,将文学从审美实验引回现实关怀,引领写作者在书写中重新理解何谓真实、何谓文学。

梁鸿发言
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十月》主编季亚娅提到,李敬泽近年的主要散文创作多首发于《十月》,这些作品语言灵动而富含知识密度,呈现出中文散文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高度与完成度,标志着散文文体从古典传统迈向现代转型,体现出李敬泽对汉语表达与文化根系的深切自觉。

季亚娅发言
光明日报文艺部文艺作品编辑室主任、高级编辑饶翔认为,李敬泽的书写呈现出多重变化的“我”——既有自信张扬、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收敛克制的书写姿态。在《上河记》中,他展露出知识分子在苦难面前的焦虑与不安,《会饮记》则开启了一种强悍且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表达。

饶翔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紧扣“文章之道”的主题,评价李敬泽以兼容并蓄的笔法并置异质题材,于看似松散中建立自我秩序,交织出端庄与狡黠、美感与思想的张力。李敬泽兼具写作者、批评家、编辑等多重身份,不仅展现出纵横古今、融通中西的广阔视野,也塑造出“和光同尘”的独特气质。

刘大先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从“元批评”的角度,指出李敬泽的写作根植于对当代性的强烈认同,相较古典学强调既定范式,他主张历史与知识需由当下建构,文章必须“面向未来”。从《小春秋》到《空山横》,李敬泽透过碎而能聚的文体探索,展现多重辩证思维,最终指向的是对当代危机的正面凝视与文学可能性的重新开启。

陈培浩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李敬泽的书写融合东方虚构与西方理性,既具生命力亦富声音感,堪为“有生亦有声”的典范之作。文体则结合巫性与史性,成为当代少见的“巫史书写者”,延续了中国叙事传统中最具创造性的路径。他以“鬼脸儿”形容其书写策略,认为李敬泽的作品不仅召唤读者共舞,更在不断解构中重构文本秩序,于技术去魅的当代语境中发出珍贵的文化绝响。

杨庆祥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黄平指出,李敬泽的散文深刻重写“春秋”这一中国精神源头,在当代语境中再次激活古典诗文的精神资源,实现思想与语言的现代转化。其散文融合随意戏谑与庄重古雅,展现出“无穷无尽、随物无形”的自由文气,超越五四以来的散文书写模式,开拓出一条直面当代精神危机的文章之道。

黄平发言
《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编审曾攀以“台风眼”为喻,形容李敬泽散文书写中理与势的独特张力。李敬泽的文章如强对流般在冷热气流中冲撞、酝酿,走神与联想不断游移,最终在宁静的中心积蓄能量,释放出猛烈的语言风暴。正如《上河记》中描绘黄河激流,他的散文于沉静中爆发、于节奏中生势,展现出独有的气象之道,这正构成了当代散文难能可贵的“李敬泽时刻”。

曾攀发言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刘诗宇从批评史、学术史与创作史三重面向切入,点出李敬泽对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李敬泽以小说家的笔法与抒情性的笔调重塑文学批评,他对语言变化的敏锐观察,也为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李敬泽的文章不仅展现风格之美,更开启一种面向未来的知识之路与文学可能,成为当代文学转型中的重要标志。

刘诗宇发言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以《空山横》首篇为例,围绕“命题作文”“鹅掌楸”“跑步”“星图”等几个关键词,讨论李敬泽的文章之妙。在他看来,乐于和善于做“命题作文”,恰恰证明了李敬泽浩瀚的知识与磅礴的才气,足以面对任何行文的难度。李敬泽文章令人目眩的复杂章法,有赖于“鹅掌楸”一样扎实的积累,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长成舒展美好的样子。李敬泽对“跑步”的热衷,也让他在将身体放进世界中去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轻盈感。李敬泽在富于现实感和速度感的跑动当中,连接起复杂的信息,勾勒出他的文学星图。

丛治辰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评论》主编杨辉对下半场发言给予评议,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以“天人”“勿我”“破力”三词概括李敬泽的文章之道,认为其书写展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学修为。李敬泽一方面承续古典文脉,一方面于当代语境中破旧立新,重塑“我”的思想位置,不仅重新书写传统,也为当代文学开启崭新的表达范式,堪称一代文章家的典范。

杨辉发言
李敬泽以一贯的幽默感和反思性回应了与会专家,他仍从日常生活谈起,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信念和精神资源。他认为母亲的无产者精神与北大的自由气质,共同构成他写作的支柱。他不乏沉重、但更多乐观地指出,面对AI与大数据垄断语言的时代,文学或许真有可能走到山穷水尽,但也因此逼近本质,我们将如同殷商人在甲骨文上刻字、在荒野书写般重新发声。谈及自己的创作,他表示不愿自限于“散文家”之名,更希望学习鲁迅,以“杂文章”回应时代。他笑言专家们的发言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并表示自己还很年轻,创作热情未减,将继续写下去,希望能写出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母亲的作品。

李敬泽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
延伸阅读
李敬泽,当代著名批评家、散文家、编辑家。四十余年来,他的文学批评、文学编辑与文学组织工作,对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敬泽的言说、文章和文体,贯穿他的工作、活动和写作,构成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他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的文章之道,追摹鲁迅“杂文学”的传统,在评论、散文随笔、讲演等诸多场域,都具有极具标识性的个人风格。他的《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会饮记》《上河记》《空山横》《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等作品和尚未结集的《春秋传》《正典》《情感考古》系列专栏,为当代散文随笔增添了一道令人难以忽视的风景线。整体性地观察和研究李敬泽的工作、写作、智识和感性,对认识和拓展汉语文章的当代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马安妮、徐濬思
摄影:程佳俊、李宜倢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