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园学术讲座第四讲|江蓝生:我的治学之道
发布时间: 2017-12-10
来源:北大中文系
2017年11月14日,汉语语言学和汉语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社科院学部委员、《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江蓝生先生受邀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静园学术讲座的课堂上,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我的治学之道”的专题讲座。
江先生从她进入大学后的人生经历开始讲起。她曾经历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四清运动”,同时也是一段“青春闪光、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很多的时间阅读书籍,但谈起那个充满了情怀、热烈与激昂的时代,江先生深情总结道,“每一次挑战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随后,江先生谈到了进入中国社科院后遇到的恩师吕叔湘先生。吕先生曾教导学生,一方面做学问要处理好通和专的关系,“要做哲学家,需要念不是哲学的书”。语言学研究的几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等)是有机联系的,不可有所偏废。学术研究要有所突破,就要自觉地拓宽学术的基础,不能局限在狭窄的专业小天地里。此外他还强调,对于编书,要突破前人,有特色、有新意,“不然还不如不编”。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思想、对学术的一腔热忱深深地影响了她,是她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接着江先生为同学们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她用三个词来概括“学无止境”、“思勿停顿”、“笔耕不辍”。
首先是“学”。江先生引用《庄子》里“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话,来形象地阐释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需要阅读第一手资料,并要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变成了一个难题。江先生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的研究,各种跟语言学有关的期刊杂志有几十种,她每月收到的不下十几、二十种,再加上中外学者的有关专著,令人应接不暇,读不胜读。面对这样的情形,江先生采取的办法是泛览与流观,有的仅翻一下,看看目录、摘要,遇有感兴趣的才全文、全书阅读,有创新点的经典文章则反复阅读,以得其精髓。此外,对于过去读过的书和文章也要拿来重读,因为“重读”并不等于“重复”。重读实际是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的重新学习,往往能发现以前所未能发现的知识、理解以前所未能理解的问题,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其次是“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江先生说自己从不着急着进行写作,她平时习惯把遇到的问题和思考的问题记在一个本子上,把看到、听到的有关材料和自己的想法也记在上面、现在是电脑里,久而久之,渐渐发觉可以用一根线索把纷繁的现象联系起来,开始产生一种想法,进而提出一种假设。有了设想之后,又继续搜集资料看能否得到验证,等到眉目基本清楚后,这才开始着手写作。就这样学而思、思而学,反复不已,真知就浮出水面。
最后,江先生谈到了“行”。“行”分为三个角度,首先只停留于学和思还不够,还要勤于动笔,把心得付诸文字。二是要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第三,学以致用是学术研究的新境界。江先生特地举出了“罢了”和“而已”的例子,并为同学们细致地讲述了其中未曾被我们注意到的区别。

讲完治学,江先生又对中文系的同学们提出了建议,要有爱国之志,不要“让无知和富有在一起”,拥有“智慧”,更要拥有道德。
江蓝生先生娓娓道来,平实却又饱含哲理的治学之道,对中文系学子的谆谆教诲,赢得了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江先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座,为大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也是自己追求学业和人生理想道路上重要的激励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