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研究平台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协办的“礼学文献”中国古典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大雅堂115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礼学文献研究展开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与主题演讲:重申礼学之基
4月1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会议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郜同麟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杜泽逊先后致辞。

杜晓勤首先解释了本次会议的题目——“‘礼学文献’中国古典学前沿论坛”,指出礼学研究是近年学界的热点、显学,而中国古典学是北大中文系自2017年来着力打造的贯通三古专业的学科建设平台,培养了一批经学人才和经学队伍,本次会议也是中国古典学系列会议,希望与会老师能在贯通中国古典学的视野中研究经学与礼学。

刘玉才指出,研究礼学需要贯通文、史、哲诸学科,将其置于中国古典学视野之下,并结合18日召开的《群经单疏古钞本丛刊》出版座谈会,认为经学研究应当植根于古籍整理工作,出经入史,多维交叉。

吴飞谈到,自己虽然属于哲学系,但多年来礼学研究过程中,与中文系、历史系诸多老师结成深厚友谊,对继续贯通文、史、哲进行礼学研究深有期待。

杜泽逊认为,经学在大约二千年内是主流意识形态,礼学是经学色彩比较浓厚的部分,然而辛亥革命以来以礼学为代表的经学一度边缘化,今天北大中文系召开礼学会议,无疑是经学重新走上正轨,作为“源头活水”、作为“根脉”回到中国人心中的强烈信号之一。

刘玉才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贾海生报告了题为《西周时代羌人践行周礼的现象》的论文,以张家坡羌人墓地为研究对象,从随葬青铜器数量及铭文论证该地羌人在“鼎俎奇”、婚礼、冠取字、随王师等方面深受周礼影响的礼仪实践,提出“生死皆周礼”的学术判断,并认为墓葬保持竖穴洞室墓的形制可能是在采用周文化背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的民族认同。

杜泽逊介绍了《礼记注疏汇校》的进展,并回顾了项目团队《礼记注疏》的底本选择过程,梳理了几种通行《十三经注疏》版本的特点,说明了最终选定北京国子监本作为汇校底本的原因。

吴飞作了题为《茹荼轩文献及其整理》的学术报告,对张锡恭的学术历程与著述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以《丧服郑氏学》为例,介绍了搜集、整理文献的曲折过程,还展示了张锡恭诸多稿本、抄本及其收藏、拍卖情况,最后预告了后续整理成果的大致出版时间。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关长龙的报告题为《礼学文献的经纬之思》,从辨析广义与狭义、“礼经”与“礼纬”的概念入手,对礼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礼学的文本与践行进行阐述,指出应注重礼经、礼纬交织出的“礼帛”结构,拓展了礼学文献的思维边界,并对当代如何延续这一传统提出思考。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吴国武报告题目为《〈檀弓〉篇文献问题的再考察》。他围绕历代诸家对《檀弓》篇章文本的质疑与证成展开考察,以特殊语句等个案分析《檀弓》文本的形成过程,认为此篇不应当仅仅置于《礼记》的视角中进行考察,而应当将之作为孔门文献研究,并进一步揭示了此篇研究中的文献视角、古今得失。

学术报告第一场:“古礼”考释
首场报告聚焦古代礼制的典章解释与制度演变,由贾海生主持。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史应勇报告了题为《〈春秋〉中的“鼓用牲於社”礼考》的论文,对比研究《春秋》三传中关于“鼓用牲於社”的叙述与阐释,指出《左传》保留更早的礼制叙述,《谷梁》所述礼制为次古,《公羊》所述礼意则最晚。通过对祭礼用牲的制度化变动分析,揭示礼坏乐崩后儒者的因应态度,也展现出儒家传统对礼的不同诠释角度。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马清源指出,这篇文章延续作者既成的比较研究思路,对《春秋》三传的阐释做出精确比勘,揭示出三者的重要异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顾涛报告了题为《周代饮食之礼的制作与施行——从清华简〈大夫食礼〉说起》的论文,从清华简《大夫食礼》出发,辨析“燕”字名义,分析“燕”从安乐到燕食再到宴饮的引申次序,再就从主、宾相对到段、顾之争,辨析飨礼的含义及其敬老、尊贤、贵贵的礼义交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渊指出,虽然报告主要就文章的三、四部分展开,但前两部分同样精彩,是使用新出材料推进礼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报告了题为《“三恪二王后”礼新探》的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恪二王”制度的发展与内涵,指出此制度在于构建政治正统与礼乐秩序的象征性意义,起源于尧舜、经西周制度化,并延续至两汉儒学注解中,具有“尊贤安政”的政治理性。贾海生充分肯定论文的研究,指出这一议题尽管重要,但既往讨论尚不充分,此篇文章很有价值。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绪波报告了题为《礼经门闑考——兼论〈礼记•玉藻〉与〈仪礼•聘礼〉中的入门之仪》的论文,考辨《玉藻》《聘礼》中“门闑”制度,讨论“一闑”“二闑”之说的出处与沿革。结合郑玄、孔颖达、贾疏等训释系统,不应将文献记载视为绝对一元,需要结合具体诸侯门制和大夫门制进行分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袁茵肯定了文章对问题的细致梳理,并就材料提出几点意见。

马清源报告了题为《〈公羊〉学“三年丧”礼论的成立及其展开》的论文,追踪《公羊传》中“三年丧”礼制理论的生成与逻辑基础,认为产生于战国晚期的“三年丧”折月说被《公羊传》接受,并用以强行解释《春秋》经文,对经文的解读出现“诠释优先于事实”的现象,通过剖析何休注如何利用礼书规范重塑传文意义,论述何休将《公羊传》尚显粗疏之说纳入后世已经成熟礼论的努力。史应勇对文章建构的“三年丧”的产生与阐释提出疑问,指出文章在论述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袁茵报告了题为《青铜器铭文所见两周祔祭考论》的论文,通过分析彝器铭文中“祔祭”相关内容,以作册嗌卣为例,关注器物制作对象与使用者不一致的现象,揭示器物施用与礼典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使用实物铭文研究周代宗法礼俗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顾涛指出,本篇论文考证详实,通过铭文研究对既有的两周祔祭考论提出新的观点。

学术报告第二场:礼学文献的辑佚与考证
第二场学术报告聚焦礼学文献的校读、辑佚与注释传统,由王锷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然报告了题为《〈唐月令•秋令〉疏证》的论文,重新复原并疏证《唐月令·秋令》部分,将之与《礼记·月令》对比,并结合天文学、物候学相关研究,对《唐月令》文本的改造与重塑路径做出详细分析,从实际需要和文本修整角度分析《唐月令》文本的内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婕指出,本篇研究对《唐月令》的复原和梳理都很精当,并就部分具体材料进行补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井超报告了题为《成伯玙〈礼记外传〉辑校》的论文,梳理、辨析清代成伯玙散佚文献的辑佚与校勘,共整理出73条《礼记外传》佚文,对辑佚的《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来源中佚文详加考辨、分别陈列,并详细梳理清人整理、使用《礼记外传》的工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涛肯定了辑佚的工作,并就其中的条目提出意见。

张涛报告了题为《南宋史浩〈周官讲义〉遗文序说》的论文,通过挖掘南宋大臣史浩为身为皇子的孝宗讲经而撰的《周官讲义》文献,在清代三礼官臣辑佚的基础上,揭示《周官讲义》作为特殊礼学文献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指出其不追求发明深意,而援引各经,反映当时政治理念的特色。吴国武结合自身就宋代经学史的研究,肯定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并指出讲经的文类应该区分讲经对象是否为已成年的继承人,研究时需要关注具体的历史背景。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金少华报告了题为《〈西京赋〉李善音注疏证一则——兼谈〈周礼·大宗伯〉故书“罢”》的论文,以《西京赋》“置互摆牲,颁赐获卤”,李善注“摆,芳皮切”材料入手,指出李善是将“擺”读作“披”,而《周礼·大宗伯》“疈辜”,故书“疈”作“罢”,郑众以“披磔”释“罢辜”,同样是将“罢”读作“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超颖指出,这篇文章串联起一批音义族,揭示了古人反切可以表假借,在训诂学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报告了题为《〈礼记〉郑注校读札记》的论文,依据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提出20则《礼记》郑注校读札记,以《曲礼下》“士视得旁游目五步之中也”等条为例,发掘并肯定古本的异文价值,并指出《考文》古本性质复杂,对于异文判断应回归经注文本身。王锷指出,清代以来山井鼎的研究就在学者间产生重大反响,但对其中古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文章抓住并研究这一问题很有价值。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柱报告了题为《〈续汉书•礼仪志〉校证二例》的论文,报告了《续汉书·礼仪志》的两条校勘记,一是从司马彪、刘昭各自体例、毛晋影抄宋本、《东汉会要》等依据,论证“谓之禊也”一句正文误为注文;二是指出《风俗通》中“《周礼》‘卿大夫之子名曰门子’,《论语》‘谁能出不由户’”为据《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误植之语。王天然认为,两条考辨都精当且令人信服,并就具体材料的解释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完善的疑问。

学术报告第三场:礼学的成立与阐释
第三场学术报告围绕礼学的学理基础与经学体系展开探讨,由关长龙主持。
郭超颖报告题为《郑玄弥纶经义专论》的论文,聚焦郑玄礼注背后六经揆一的经义背景,论证郑玄礼义会通群经及诸子百家之说;同时揭示《公羊》解经手法对郑玄的影响,郑玄以训诂、文法为切入,基于经义进行语法与语辞创造,以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瑞杰在评议时特别就文中郑玄“相人偶”、《公羊传》“人之”、《穀梁传》“始人之”三者的概念层次界定问题提出了自己精到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到稳报告题为《孔子是礼学大师吗?——构建儒家经学专业主义评价体系的一番尝试》的论文,聚焦1912年以来经学史研究与礼学相关的著作,通过分类、归纳,总结近代以降礼学研究的研究特点,充分揭示研究的国际化焦点,梳理礼学的学术史发展脉络。陈绪波指出,文章提出“经学的虚无主义”等概念,对当下经学处境深入分析,对学科建设的思考具有意义。

高瑞杰报告了题为《从〈礼记•檀弓〉看周道的三重特质——以文质论为核心》的论文,指出《礼记·檀弓》的文本具有“失控”的张力,从其中可以见出“周道”中的三重特质:一是在文质循环循环论中呈现出“周文”的面向、二是礼乐集大成的美备(集大成)面向,三是“人道至文”,情深而文明的面向。徐到稳指出,这篇文章融合了礼学与春秋学的阐释,并提出三条建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马楠报告了题为《高贵乡公幸太学始末发覆》的论文,重审曹髦“幸太学”事件,将其置于汉魏之际经学衰微与儒者政治地位下降的大背景下,指出曹髦所举问题均为传统经义论难套路化提问,但博士群应对失措,反映出经义论辩技巧的失裂。吴柱从才、学、识的角度,指出此篇论文,以汉代经义论难的范式论证魏太学教育的衰落,既新且精。

侯婕报告了题为《礼失求诸野:试论方志礼类文献的内容、特性及价值》的论文,提出方志礼类文献一般见于风俗志、典礼志、祠祀志、学校志四门,举例介绍四门所涉礼制、礼俗、礼教资料,以方志记载乡饮酒、宾兴、文庙祀孔礼为例,指出方志对地方社会礼制推行情况和实效的连续性、地方性书写,可为复原基层社会礼制、明晰礼制改革细节提供丰富素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教授蒋鹏翔指出,通过同地异时的方志记录考察礼制的动态变化过程,非常有意义,并提出三条建议。

学术报告第四场:礼学文献的个案研究
第四场学术报告围绕礼学文献个案研究展开探讨,由史应勇主持。
徐渊报告了题为《〈兴章篇〉的篇章结构与礼学内涵》的论文,聚焦新见汉牍蒙书《兴章篇》,先介绍此篇的形制、体例,是两汉时期礼学教育用书,再就此篇可与《礼记》对读的章节进行分析,指出本篇以“丧服五服”为编排纲领,呈现出鲜明的礼学结构,作者对《丧服》经传非常熟悉,最后分析此篇体例与《管子·弟子职》的相似性重新思考《弟子职》的成书时间与性质。马楠指出,此种蒙书类型可与《僮约》《小学汉官篇》等四言体相比对读。

蒋鹏翔报告了题为《曹元弼与〈礼经校释〉》的论文,首先介绍清末学者曹元弼的生平与交游、授业情况,并分析了曹元弼对贾公彦、胡培翚注释的态度,分析曹元弼《礼经纂疏》的规划及其与《礼经校释》的关系,《校释》的体例意义、分节、创新、影响等,指出其人其书在礼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张文指出,此篇研究扎实厚重,对于《礼经校释》的整理也揭示了其与阮元《校勘记》、胡培翚《正义》有重要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侯金满报告了题为《唐石经与清人〈仪礼〉校勘——以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中石经利用情况的考察为中心》的论文,对唐石经、《仪礼》校勘的背景进行介绍,归类、分析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条目,肯定唐石经《仪礼》具有严可均所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的校勘权威性地位,分析阮元在校勘中如何利用石经,并对唐石经经本的价值做出再认识。井超指出,石经的文本面貌主要靠拓本得出,论文揭示出阮本所用唐石经为二手材料,有所疏漏,但也要注意《校勘记》的底本问题。

郜同麟报告了题为《〈礼记正义〉对旧疏的移易删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的论文,利用《礼记正义》与早稻田大学藏《礼记子本疏义》比对,揭示孔颖达在撰写唐代义疏时对南朝旧疏所做的移易、删补与改写,指出这类改动造成重复、文意不全、文意不明、前后矛盾,通过梳理《礼记正义》有助于还原孔疏对旧疏的改造工作。金少华就文章结构、和文章具体材料解释提出两条建议。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杜以恒报告了题为《论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典范性》的论文,系统梳理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在分节标目、分记附经、直解经文、贯通诸礼、尊经抑传、推动传刻六大方面对此后礼学研究的深远影响,充分揭示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后世影响和典范之作的研究思路。侯金满指出,对于敖继公与朱熹的关系很有启发意义,可以再做挖掘,并可以将后代接受与非议的影响分离,深化论述层次。

闭幕式
在会议闭幕式上,会议召集人杜以恒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气候适宜、会场古雅、人才济济,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聚焦于礼学和礼学文献的考证、辑佚、校勘,从历时角度对礼学史进行梳理,具有极强的实证性,体现出目前礼学研究以文献为本位、侧重实证的研究方法。礼学文献不仅仅局限于目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层面,而是强调从文献出发、重视实证的严谨学术态度与研究方法,本次参会嘉宾来自文、史、哲各个院系就是本次会议主题的最好注解。
杜以恒向诸位与会老师、主办方、协办方及会务组同学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虽然本次论坛已经顺利闭幕,但礼学文献的研究热潮才刚刚开启。
纪要:蔡千千
摄影:隋雪纯
编辑:孙 宇
校对:蔡千千
审核:杜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