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正值北京大学中文系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12月4日—6日,第二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视频讨论会以线上视频方式举办。此次会议属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1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100多位学者共聚线上,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会议还通过哔哩哔哩平台进行全球直播,据统计,直播间最高人气值达3.6万。
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肇始于1981年,是在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的直接倡导和支持下创办的,迄今已走过四十载春秋,是汉语学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语法会议,其务实为本、探索创新的风格传承至今。
开幕式上,会议主办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分别致辞,朱德熙先生家属代表朱襄女士以视频形式发言。
张伯江研究员回顾了朱德熙先生参加前五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的情形,同与会学者一起重温了朱先生的苦心嘱咐:一是“要重视事实的研究”,朱先生说“科学是事实,事实都不研究,研究什么!”“语言事实讲多了,讲透了,本身也是规律;离开了事实,没有什么理论”。二是“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用西方语言的眼光,也能看到差异,看到汉语的特点,但远不如用朴素的眼光,可以看到更本质的汉语事实。三是“防止不知不觉受到束缚”,对来自国外的学说和方法不能过于迷信。
贺桂梅教授介绍了朱德熙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的学术合作,以及两位先生对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的大力支持,高度评价了朱德熙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对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学科建设的贡献以及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风建设的贡献。她指出:纪念朱先生,不仅要纪念他的学术思想,也要纪念他的爱国思想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中文系将沿着老一辈学者开辟的道路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朱德熙先生的女儿朱襄女士分享了父亲身患重病时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无比冷静、理性、勇敢面对人生最后至暗时刻的样子。她还谈到父亲朱德熙先生与丁石孙先生的友情,评价说:“时穷节乃见,他们的样子始终好看,始终没变:从容、达观、理性、善良、高贵。我想,这也是他们除了在学术上做出的不朽贡献外,难以被我们忘记的原因之一。”
会议共设20场大会报告和88场小组报告。为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会议在“构式的形式及其语义解读”“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等现代汉语语法的常规议题之外,特别设置“朱德熙语法学思想研究”专题:
北京大学陆俭明、马真两位先生做了《引领与创新——朱德熙先生的为教与为学》的报告,指出:为教上,我们要学习朱先生那种“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高度的教育责任心;为学上,我们要学习和继承朱先生那种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一丝不苟、虚怀若谷的学风,那种内容充实完备、条理清晰、定义确切、文字深入浅出、朴实无华的文风。
南开大学马庆株先生做了《守正创新,弘扬朱德熙先生的学术思想——纪念恩师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的报告,回忆朱德熙先生在学业上对自己的要求,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感念朱德熙先生无私奉献、提携后进的博大胸怀。
北京语言大学崔永华先生做了《学习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研究哲学》的报告,讨论朱德熙先生的治学精神,分析朱先生汉语语法研究成就卓著的原因,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取法乎上;第二,以事实为根本;第三,有数学头脑,秉持科学、严谨的语法分析态度和分析方法;第四,跨学科眼界和多途径研究能力;第五,洋为中用,理解并恰当借鉴国外理论方法。
江苏师范大学张爱民先生做了《词组本位理论的语法学价值》的报告,强调: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中提出的词组本位理论,对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从词的同一性理论、句法结构与句法成分、层次分析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词组本位理论。
北京大学郭锐教授做了《朱德熙〈华语教材〉的语法系统》的报告,介绍了朱德熙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公派对外汉语教师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期间编写的授课讲义《华语教材》的语法体系,并与《语法讲义》进行对比,认为《华语教材》是以《语法讲义》为代表的朱德熙语法学的源头,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做了《朱德熙先生若干语法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初步追溯》的报告,通过分析朱德熙先生的有关论文和著作,分别追溯“粘合—组合”“指称—陈述”“自指—转指”这三对语法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渊源,并简述后人对此的运用、发展或细化的有关情况。
香港科技大学张敏教授做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类型学地位——朱德熙先生的观察与分析引出的课题》的报告,从朱德熙先生提出的现代汉语“属性词”三分,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对立,形容词划归谓词三个重要学术理念出发,介绍了由此引出的类型学研究课题,并简要介绍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伯江研究员做了《复杂句式的扁平化——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的报告,选取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中分析过的几个复杂句式,采用陆俭明(1980)所讲的易位的办法进行分析,有效证实了朱先生对结构分析的合理性。指出:朱先生对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是用“朴素眼光”分析汉语句法的典范。
大会报告还涉及诸多丰富的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先生的报告《动主名谓句——为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从三部文学作品中收集到300多个主语为动词、谓语为名词的句子,对其进行分类描写,指出动主名谓句是从对话发展出的并置结构,进而说明这类句子对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重要性。
北京语言大学陆丙甫先生的报告《层次分析的必要性与改进》,提出“向心轨层的层次观”,这样能够保证得到限度为七个左右的有限多项式,排除了无限切分的可能性,并解决了“语序单位”是什么的问题。
暨南大学邵敬敏先生的报告《反语祈使句“要你V!”的演变与博弈及其启示》,讨论了反语祈使句“要你V!”(如“要你管!”)的句法语义特点,并从历史演变和交际博弈角度论证了这类句子形式同语义相悖的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张谊生教授的报告《类型学视野下当代汉语单音节名、动词形化再研究——以“肉、娘、轴、面、瓜”与“挑、搏、撩、搭、雷”为例》,考察当代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在程度性成分促发下向形容词演变的现象,认为二者的形化机制分别是隐喻和转喻。
南开大学王红旗教授的报告《“有定”“无定”与指称的功能概念的关系》,梳理了与指称相关的几组概念:“有定、无定”是指称的形式分类概念,而“有指、无指、定指、不定指”等则是指称的功能分类概念。报告进而说明了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恰当使用这些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灿龙研究员的报告《试谈一种对仗式话题—说明结构》,考察了汉语中两个NP并置的表达形式(如“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这类表达在形式上对仗、在结构上是话题—陈述关系,可追溯至古典诗歌的“半逗律”传统。
北京大学詹卫东教授的报告《现代汉语构式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形式与意义表征问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构式数据资源库建设方面的工作,针对构式内部关系弱化、成分去中心化、成分去范畴化、结构线性化等特点,提出采用关联的复合命题对构式进行释义的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陈小荷教授的报告《1980年代北京口语中的“哈”》,采用上世纪80年代录制的一批北京口语自述体语料,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了作语气词和叹词使用的“哈”,考察了“哈”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分布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员的报告《副词独用现象再探》,采用自然口语会话材料对副词独用现象做了进一步探讨,指出:多义副词独用时解读偏向主观性意义,是源于其在应答语位置上的行为解读;会话序列的行为类别及其在序列中的位置,都会影响独用副词的意义解读。
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的报告《“一个”名词短语的构式变化及意义浮现》,讨论了复杂名词短语中与多项定语相关的系列问题,认为数量词“一个”的位置变化造成名词性词组指称性质的差异:相较于“一个+修饰语+名词”对个体的一般性修饰,“修饰语+一个+名词”构式具有唯一性指称的功能。
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的报告《合成复合词系统的生成机制研究》,通过建构语体语法的时空性原理及其运作规则系统,分析了含动合成复合词OVN(如“汽车修理工”)和VON(如“修车工”)的合法性条件,解释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复合词生成过程中型的一致性和例的特殊性。
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的报告《汉语方式存在句的性质与来源》,讨论了汉语中“处所+V着+NP”句(如“桌上摆着一盆花”)的特殊性,英语中找不到结构完全对应的句式。汉语史上这类句子最初是一种操作说明句,施事的不出现逐渐导致动词动态性丧失、句子演变为方式存在句。
小组报告异彩纷呈,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理论方法讨论了组合与粘合问题、构式问题、副词语义问题、信息结构问题、指称问题、否定问题、情态问题、互动交际与话语功能问题、汉语形容词问题等等,在语言事实的发掘和语言现象的解释上都有不少有价值的收获。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为本次会议专门制作了《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视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专门制作了《光阴的故事——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四十年》纪念视频,在会间休息时循环播放。
闭幕式上,会议主办方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郭锐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并分享了朱德熙先生当年的四条教诲:第一,做研究不要为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歪曲事实;第二,不要把谁都明白的道理说得谁都不明白;第三,做语言学研究不要把自然科学庸俗化;第四,不要盲目套用国外的理论,要针对汉语事实,用朴素的眼光来发现汉语自己的东西。
本次会议的论文将选编集入《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十一)》,作为“中国语文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将于2022年在安徽大学举行。安徽大学吴早生教授作为下届会议主办方代表发言,邀请学界同仁两年后相聚安徽合肥。
正如主持闭幕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员所说:四十年来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伴随着许多学者的成长之路,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语法工作者。我们要感谢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开创了这个会议的求实、创新、民主的学术风范,更要秉承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精神,努力做出原创性的、不负时代的研究成果。
供稿:大会会务组 文颖
图片:大会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