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伦理·家人父子——由中国现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持续思考
时间:2015年9月20日(周日)15:00-17:00
何为“家族”?杜正胜的界定是:“凡同居或共财的称为‘家庭’,五服之内的成员称为‘家族’,五服以外的共祖族人成为‘宗族’。”(《中国式家庭与社会·编户齐民》)
何为“伦理”?这里的讨论限于家庭伦理,即五伦中的父子、夫妇、兄弟。
“家族”是天然的文学题材,陈忠实的《白鹿原》,巴金的《家》,张炜的《家族》,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刘醒龙的《圣天门口》,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只消随手一列,便是一份长长的与“家族”有关的书单。大家庭被认为更有可能达到历史的纵深,便于铺陈复杂的人际关系,经由人物伸展触角,编织社会的“缩图”、模型。
同时,农民进城、乡村的城镇化这一几乎发生在中国每一个村庄的事实也正改变着“家族”的存在形态,乡村的空心化、空壳化,留守老人、弃养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古代建立、经五四解构,一路发生悄然变化的家族制度。
本期读书会,著名学者赵园将围绕家族与伦理的主题,借由妇女史、宗族史对话中国现代文学,构建家人父子的历史生活想象,探讨家族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赵园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