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园学术讲座第三讲|温儒敏: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与学术传统
发布时间: 2017-12-07
来源:北大中文系
静园学术讲座第三讲|温儒敏: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与学术传统
2017年10月31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前系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受邀来到中文系静园学术讲座的课堂上,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与学术传统”的专题讲座。
“静园学术讲座”课程主持人、中文系副系主任宋亚云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温儒敏老师。“看到你们朝气蓬勃的模样,我感到很亲切,给你们年轻人在北大讲课,是我最幸福的事情。”温教授说。

“她(北大中文系)的100年,浓缩了中国学界的一个世纪。”温教授首先从他主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和散文随笔集《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燕园困学记》说起,将北大中文系的传奇历史娓娓道来。
通过丰富的照片和生动的语言,温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诞生历程。京师大学堂开张的时候并没有中文系;北大中文系的诞生日应当是1910年3月31日——这是京师大学堂举行分科大学开学典礼的日子。北大中文系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门”。
那时,京师大学堂位于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这也是北大中文系旧址的所在地。到老北大时期,陆续增设了二、三个校区,包括沙滩附近的汉花园、北河沿,以及城南的国会街等几处,分别称为一、三、四院,马神庙则称二院。著名的红楼建成于1918年8月,“五四”以降许多知名人物都曾在此讲学、工作和活动。老北大中文系长期以此为“家”,许多故事传奇也曾在这里发生。1952年10月,中文系随学校迁到原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在文史楼设系办公室。院系调整后的北大中文系集合了原北大、清华、燕京(后来又还有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的师资,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文史楼称得上是五、六十年代全国一流文史学者的“杏坛”。
温教授总结道,中文系建立之初的学派之争与学风流转,使得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在矛盾纠结中日趋交融变通。北大,从此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全国文科研究和思想启蒙的中心。
温教授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北大中文系的七次大变革。第一次是1919年废门改系,原文科国文门改为中国文学系;第二次是1925年课程调整,出台“分科专修制”,为一年级设定共同必修课,二年级以上“分类选修”,分类选修的科目实际上对应着语言文字、文学研究、古籍整理3个专业领域;第三次是抗战西南联大时期,清华与北大两校中文系联合,强化基础性训练,很好地发挥了两校的优势;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三校中文系(包括新闻)合一,随后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又并到北大,北大中文系达到一个鼎盛;第五次是“文革”时期,开门办学,当时的种种运动导致系所元气大伤;第六次是八十年代学科复兴,教学正常化,中文系语言、文学、文献三足鼎立的框架日趋完善;第七次是2000年以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奠定了现在中文系教学的基本格局。
中文系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也是温教授本次讲座的重点之一。《图史》列出了北大中文系诸多名家,包括陈独秀、胡适、黄侃、刘师培、刘复、刘文典、王力、游国恩、魏建功、唐兰、王瑶等人,他们无不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引领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温教授勉励我们向名家们学习,并教导我们:“自由和严谨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学术重镇的北大中文系,有她独特的“系格”,“系格”由某种主导性的氛围长期熏陶而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风气与习惯,一种共识与游戏规则。在这里,有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有严谨求实的治学风尚。不同的观点、思路完全可以在这里共存,但有个前提:做学问必须严谨认真。学风浮泛之人,久而久之,必会露出马脚来。

讲座的最后,温教授阐释了北大中文系的魅力所在。“她的魅力,在传统深厚、思想活跃、学风纯正,更在于她的办学理念——不搞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而是力图让学生学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格精神都有健全的发展,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能为之精神饱满地努力下去。”
文/中国语言文学系17级本科生 吴宛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