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21-10-21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
10月16日,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大人文学苑举行。会议由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中国现代文学馆、新星出版社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和夫人卢晓蓉,以及谢冕、钱理群等中文系老教授代表参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李书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秘书长孙庆伟,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新星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严家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议题。会议开幕式由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主持。

会议现场
严家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教育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成体系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人才。2021年8月,十卷本《严家炎全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全集收录了经过挑选的严家炎有代表性的文章或书籍,成为其一生的学术思想精华汇总。

《严家炎全集》书影
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对严家炎先生学术思想和治学风范的深深感佩。他指出,严家炎先生的学术贡献与“认识中国,服务中国”这一宏大历史任务紧密结合,其论著具有沟通古今中外的气象,学术视野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北大中文系已建成跨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平台,将从严家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中走在前列,为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人文学科体系作出北大贡献。

杜晓勤致辞
王博对严家炎先生的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严家炎先生将现当代文学研究置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广阔背景之中,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多元发展脉络,为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在教材编写、培育人才方面做出很多开创性工作。他希望中文系以严家炎先生为榜样,以教育和学术承担起大学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学科,为加快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王博致辞
谢冕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严家炎先生在动荡中的学术坚持,通过一件件往事描绘出严家炎先生“求真求实”“严谨严密”的学人形象,表达了对其人格精神和治学风范的敬佩之情。他强调,严家炎先生独立求真的学术态度,和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结合起来,引领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始终成为“走在前列的身影”。

谢冕致辞
李敬泽回顾了学生时代受教于严家炎先生的经历,表达了对师长教诲的感恩之情。他高度评价了严家炎先生在学科建设和批评实践上的双重贡献,感谢其将书信、书籍与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并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将认真做好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发挥其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随后,李敬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严家炎先生捐赠图书颁发证书。

李敬泽致辞
会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严家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该奖项为研究会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严家炎先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为严家炎先生颁发奖杯。

严家炎先生在会场
卢晓蓉女士提及,严家炎先生为此次会议修改发言稿数日,因其身体抱恙,由她代读发言稿。严家炎先生在发言稿中回顾了他在北大的求学生涯,指出北大及中文系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自己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发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他讲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提出几点希望。一是秉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做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发掘、探索、梳理和研究工作。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为信息交流带来的便利,推动现当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创新。三是坚持“文学是人学”的理念,做到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原则和美学原则并重,对更多作家和作品进行更为新鲜和深入的解读。

邱水平向严家炎先生献花
开幕式最后,邱水平代表学校向严家炎先生献花,对严家炎先生为北大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感谢之情。开幕式后举行了四场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结合专业领域,围绕继承发展严家炎先生的学术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文学学科体系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卢晓蓉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奖杯
第二场学术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主持,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作为严老师的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他回忆自己在北大求学和工作期间严老师对自己的四次保护,赞赏了严老师“学术的公心和正气”,是学术后人的培育者和保护者,并衷心地说道:“谢谢您,严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发言,赞扬严老师作为学科领军人物,不仅继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沉稳的风格,并且善于开拓进取,关注鲁迅“复调小说”“金庸小说”等,对现代文学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学界代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王晓明发言,祝贺十卷本全集的出版,怀念逝去的几十年间学术风气和学术共同体的状况,并提出学术工作始终要与社会人民的文化进步联系在一起。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进行主题发言,高度肯定了严老师编写编文学史的重要贡献,他回忆在《二十世纪小说史》的编写过程中,严老师如何保留了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自己的学术个性,赞扬严老师律己严格,而待人通达。
在由中文系教授高远东主持的第三场会议中,温儒敏指出严家炎的治学风格具备“清正宏放”的特质。所谓“清正”,是指严家炎在从事文学研究时能够深入文本缝隙并寻找充足的史料,他所做的从不是标新立异之学,而是“正本清源”的学问。所谓宏放,则是擅长以小见大,从小问题中引发出重大的学术生长点。此外,严老师还一直尝试打通现当代文学、雅俗文学等绝对分界,并在方法论上做到“理论”与“历史”的完善统一。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认为,十卷本《严家炎全集》体现出严老师广博、睿智、宽厚、有创新力的学术论文写作风格,并且呈现出一种具备开放性的学术态度,也即在打开对象的同时,也打开研究主体的所思所感,并具备与前代、后代学者的学术研究不断对话的可能。在陈思和眼中,严家炎既是严谨的文学史家,又是关心时事的文学批评家。

会议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以“严家炎先生的文学生态观”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指出在新文学出现后,很多学者由于新文学家们的论述策略常常以决断的方式谈论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断裂关系,但严老师作为清醒严谨的学者与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当事人,敏锐意识到这一描述的问题,并再度发现了现代文学生态的复杂性多元性,乃至无法归类性。准此,严家炎致力于在文学史领域移动那些单一的坐标,建构一种能够透视文学复杂性的思维和研究模式,并特别强调对于差异性的发现。从僵化的逻辑中走出,才会发现世界的不同色彩。
曾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成为严家炎学生的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则站在历史的角度归纳了新时期以来严老师对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指出严老师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与守护者。这主要体现为严老师的学术研究对既有学术基础的巩固,对新兴学术领域的发现和探索,对具备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及学术生长点的看重,以及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再建设。严老师在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所做的一系列“翻案文章”以及主持编写的几部文学史著作,都体现出一种开拓思路、打破壁垒的自觉意识与严谨朴实的学风,堪称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完善的榜样与标志。作为严老师的学生,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解志熙概括了严家炎“善用比较优势,成就不可替代”的学术特质,并进一步回忆了与严老师相处过程中的几件旧事,令人感受到严老师的治学风格与其热忱、宽和、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为人处世之风的内在联系。
在由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王风主持的第四场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今指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是严家炎学术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比如,以鲁迅、金庸为线索,严家炎建立了一“雅”一“俗”两条文学现代化的线索,并关注其交汇互动。再如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的研究,就是关注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哪些小说流派产生了“现代”的特质,以及它们的异同。严家炎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始终内在于世界文学现代化潮流,这实际是“旧话重提”,早在1920—1930年代郁达夫等人就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而在80年代初,严家炎根据对史料的发掘分析恢复了前代文人的这一判断,这在当时的语境中意义重大。严家炎提出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世界各国取得共同思想语言的新文学”,这一观念在世界和学界都面临不断分化的处境中尤为引人深思,具备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稀方则进一步关注了严家炎学术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多元的文学意识,指出严家炎将包括旧体文学、通俗文学、加拿大等地的华文文学在内的文学种类都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尤其是对港台及海外地区华文文学的关注提示了翻译与现代文学之关系,为后来学者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阈。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则注意到《严家炎全集》中所收录的有关师长学友的回忆文章,从中体会到严家炎真诚亲厚的待人方式。与恩师挚友相处的这些“长长的瞬间”构成了严家炎学术生命的底色,也与其精微、精细、精道的文学研究风格交相辉映。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总结了严家炎学术研究在历史语境中所具备的“拨乱反正、开疆拓土”的重大意义。杨联芬指出,文学是人学,而文学研究和批评也常常呈现出批评者的人格与精神。严家炎对“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坚守、对文学文本的细致分析,对文学评价之历史与审美尺度的共同看重,都与他的精神气质、人格状态密不可分。

合影
在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主持下,中文系教授方锡德、商金林、高远东等严家炎的学生们一同追忆了师生之间的趣事,张丽华、李浴洋等青年学者也就严家炎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最终,中文系教授、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致闭幕词,指出严家炎等老一辈学者的身体力行对一代代后辈学人们的重要意义,对与会各方表示感谢,并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王岩、张明慧、孙慈姗
摄影:刘月玲、徐梓岚、张枭、张佳婧、张亮
编辑: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