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5日上午,“众声喧哗的中国文学——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论坛”开幕式在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隆重召开。本次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以庆祝中文系百年华诞。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副系主任蒋朗朗、副主任沈阳、漆永祥、中文系夏晓虹、王风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容世诚,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兴无,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曹顺庆,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沈立岩,中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李炜,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春,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主任陈益源,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炳成,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等到会。参加首届博士生中文论坛的代表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6所大陆高校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5所港台高校、九十多位两岸三地优秀博士生。
???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主持了开幕式。中文系主任陈平原致辞。陈平原首先谈起了自己早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受到前辈推荐与鼓励的经历,由此指出了打破前代文学研究格局的重大意义,以及将青年人送上学术研究平台的必要性。他指出,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能够在各个文化领域掀起层层浪潮,而同辈人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同样重要。江山代有才人出,任何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而这一光荣与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代际的交接与文明的传承,同样需要同代人之间的交流互进。同学少年的经验会伴随人一生,给人难以估量的益处。陈平原强调了对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论坛的定位与愿景——好大学不仅要有好老师,也要有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切磋的同学,好大学不仅要为这些同学提供表现与发展的舞台,还要让这一舞台成为真正的传统。
??? 本次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从25日开始,至27日结束,共有讨论9场(除第一场之外,其他8场发表会均分为第一、二两个分会场进行),每场均有著名学者出任评议。自2011年春季开始,博士生论坛将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第二届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将由南开大学主办,第三届论坛则将交由台湾兄弟院校承办。
??? 承办博士生中文论坛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沈立岩、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主任陈益源先后致辞。
??? 曾于两岸三地多所大学任教的、现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曹顺庆在致辞中表示了对这次博士生论坛的期望,以及对中文系百年华诞的祝贺。
??? 最后,会议主持人总结大会准备工作,并宣布开幕式圆满结束。
??? 随后,在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本次论坛的第一场讨论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主持了这次会议,北京大学的陆胤、南京大学的李璐、复旦大学的李一、台湾大学的叶常鸿、香港中文大学的梁树风分别发言,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新加坡国立大学荣世诚、浙江大学吴秀明、南京大学徐兴无及陈平原分别进行点评。
??? 陆胤报告的题目是《文脉传承与知识重建——清末“中学”之争及古文家的应对》,他围绕晚清西学东渐之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当时的士大夫及趋新知识人逐渐形成与“西学”相对的“中学”观念这一问题,并敏锐地指出,中学以文为主背后还是西学的压力,他们背后的关怀则是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近代转换。在点评中,孙郁高度赞赏了陆胤对当时历史文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他提示针对日本近代化的问题还有可以继续阐发的余地,可以在此基础上打开新的视野。
??? 李璐则以《论废名小说用典的特征及其与庾信李商隐用典的联系》为题,主要关注并讨论了废名赋予典故新义的用典问题,即使用典故的字面意义,在语境中成为新意。荣世诚教授对她能够以细读的方法大量对比废名与古代文学的作品表示了肯定。
??? 复旦大学的李一以《“他们”时代之书写——从“弑父”情节论当下小说创作的一种虚伪解释》为题,上溯至五四时期的“弑父”情结,指出七八十年代作家对当下时代的集体失语,最后只好以现实生活的后退姿态放弃故事。因此在“父”正在离去的当下叙写中,一些小说出现了“中年的生命阻隔”现象。吴秀明教授认为她能抓住百年文学实践中隐秘的特点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她在文本解读中独具风格,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睿智,具有思想性,值得赞扬。
??? 台湾大学的叶常鸿则以《“前隐逸”与“后仕宦”的视野递代——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为题,以陶渊明的十一首以宦游为题或主要内容的诗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陶渊明的自我塑造及这种自我塑造如何干预了未来的接受史。徐兴无教授对她能娴熟运用西方理论表示了赞赏,认为她能够从经验、记忆、书写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细致、深入地对陶渊明的宦游诗进行了分析,展开一个新的解释,是难能可贵的。
??? 最后发言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梁树风,他的题目是《明末清初文人的桃源想象》,他主要考辨了明末清初文人墨客笔下、画中的桃源,藉以探求当时文人对桃源的想象与幻灭交错的文化现象。陈平原对他能够准确将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分开对待,并辨析官员/隐士、想象/现实中桃花源的不同,予以很高的称赞。
??? 在第一场发言之后,陈平原教授总结并指出博士生论坛是学术性和表演性结合的一个场合,要让观众听得懂,逻辑性就很重要。在有限时间中,让人一下子把握住自己的思路。因此他提倡正规场合的发表一定要写稿,以便一步步的推演、呈现。他认为学者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也是对听众的尊重。
??? 从第二场开始的论坛会议便移至静园五院中文系召开,分为两个会场,第一会场在一楼会议室,第二会场在二楼学术报告厅。先后担任评议的教师包括于迎春、王风、李鹏飞、吴晓东、杜晓勤、金永兵、林嵩、张颐武、刘永强、李杨、柳春蕊、陈泳超、王丽丽、夏晓虹蒋晖教授等。
??? 会上,来自两岸三地的博士生代表纷纷发表了精彩的论文,评议老师则针对论文的闪光点和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评论。其中部分的论文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如北京大学的马昕的《〈诗经〉六义新解:风赋·比兴·雅颂》,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认为可成一家之言。其它一些论文,如台湾成功大学林淑华的《历代书目著录白石词述略》、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柯希璐的《“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1920年代初文坛的“新”与“旧”》、南开大学杨传庆的《大鹤山人词集稿本考论》、香港大学杨露的《静水流深——浅析五四精神对钟理和小说创作的影响》等等,也显示出了重大的学术意义和问题意识,如果经过更加严密地论证或更深入的分析,均可成为佳作。
??? 此外,会上开放自由发言,与会人员均可针对论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良好的互动,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点。
??? 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于27日上午圆满结束。这次的博士生中文论坛是全国性的两岸三地协力完成的学术性论坛,云集众多名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角,促进了两岸三地青年学子大面积、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博士生论坛显示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试图促进学术交流上所作的努力,对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