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北京大学鲁迅人文讲座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拉开帷幕,中文系退休教授孙玉石教授作为演讲嘉宾,以《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为题,为在座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讲座由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致开场辞,吴晓东教授主持。中文系商金林、高远东、姜涛、张丽华等诸位教师,与数百名师生齐聚一堂,一同聆听讲座。
??? 孙玉石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以鲁迅《野草》的研究为例,主要探讨了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孙玉石教授首先对《野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梳理,并对2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期一系列从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视角出发进行阐释的《野草》研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指出这些成果为我们思考如何打破习惯思维限囿,扩大鲁迅阐释视野的同时,又如何做到坚持文学阐释方法论的科学性之间的平衡,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思考空间和进行学术研究方法反思的可能性。孙玉石教授一方面指出了鲁迅研究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也特别提出了鲁迅研究的限度问题。他借美国学者林毓生教授在与王元化先生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的一个普遍性方法论命题:“任何一元式的决定论都蕴涵了自我否定”,对那种以唯爱情论一说而否定其它各种阐释的研究思路提出批评,并指出要想不断拓展鲁迅研究的学术空间,研究者当从观念、方法和阅读的接受上,运用开放式的“理念型分析”蕴含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鲁迅研究探索空间的无限性和论述话语的多样性,达到在科学性意义上的学术发展和繁荣。
??? 孙玉石教授特别强调,研究对象自身的客观复杂性和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规约了学术研究的阐释限度,并从大量具体例证出发,对那种主观臆想、牵强附会式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于这些非科学性方法的所谓“包容”态度提出批评。最后,孙玉石教授通过回溯清末民初《红楼梦》研究中的“索引派”研究,探讨了这类以主观臆测代替科学批评的研究倾向的脉系与渊源,继而提出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并再次强调,学术研究作为一份严肃的事业,有其自身的自由空间与运作规则,学术的多元创新应当受到科学化的“度”的约束。
??? 在讲座的最后,孙玉石教授也对即将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青年学子们提出了深厚的期望与恳切的忠告,呼吁并期待着真正富有良知和责任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期鲁迅人文讲座落下帷幕。一同到会的还有孙玉石教授多年以来的诸位弟子,与在座师生一同表达对孙玉石教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