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陈守仁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海外、港台及大陆高校的35位嘉宾代表就这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期望,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意见。
??? 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指出论题的设定既指向历史研究也涉及到当下的教学实践。他提到了《中青报》对“中文百年,我们拿什么来纪念”一文的回应:提到大学,人们往往关注校长一职,却往往忽略了学术分类上的系主任一职。陈平原主任提出其实各个院系的领导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更大,因为他们可以切实解决教学与科研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在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学术竞争,他提出在当上系主任,全面了解老师的情况后,才发觉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促进中文系的整体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在进行管理时,手段应尽可能“温柔”,既能形成无形的压力,促进学术的良好竞争,又不至于让老师反感。在内部管理中,陈平原主任提出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即如何体现教学上的成绩。他还提出,不仅研究本专业的知识,还关注社会、人生、政治改革问题,和整个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北大的传统,并且不可丢。而这个传统明显与评估体系不符合,这就要看领导是否能顶住压力,为老师创造出宽松的环境。他还提出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程编写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思考。
??? 面对北大中文系的现状,前系主任孙玉石(在任时间1989—1994)提出必须清醒认识到北大中文系走向整体性学术衰微、边缘化的局面。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术市场化、产业化、媒体化的趋势使得大学教育、学术研究“守阵创新”的口号渐渐变得比较空泛。他深切的提出,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和重量级、悠久性的学术成果。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下决心改变评审体制。他表示要敢于突破,官方模式化的体制一日不休,中文系或其他学科的发展便无再生之日。
??? 接着前系主任严家炎(在任时间1984—1989)就“从现代文学起点的发现到近现当代学科的变更”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及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发展与演变的相关问题。而后前系主任温儒敏(在任时间1997—2008)提出应该思考自己的位置,思考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他强调了两点:要尽量为年轻人创造条件,摆脱项目化生存;本科教育是大学之本,人才培养是第一要义。即使现在局面很艰难,但仍然应尽自己的心,为学术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 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台湾等大学代表也分别讨论了各校中文系的发展,并对北大中文系未来在海外教育界的交流提出期望。面对文化的全球性和独特性,应追求语言教学的多元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并探索中文教学和其他学文之间的跨领域合作。
??? 北京师范大学、纽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代表也对中文教育的国际化及危机与转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面对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竞争时,四川大学代表表示要真正地、深入地进入西方和中国的传统之中,将两种文化传统在现实语境中激活,大学教育中关注和传承下去,由此带来中文教育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