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届《史记》研究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 2017-11-14
来源:北大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届《史记》研究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2017年11月11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第二届“北京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史记》研究论坛”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院6号楼B124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4位教师、5位博士、3位硕士、2位本科生和来自北京大学的5位教师、1位博士、2位硕士、6位本科生共28位代表相聚一堂,各抒己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史记》研究的各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共宣读22篇论文,分为五个领域:
(一)古代汉语研究。共有八篇论文,分别从音韵、训诂、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孙玉文先生对《史记》“俎豆醴进”中的“进”进行了研究;李泓霖同学对“数见不鲜”进行了考证;林智同学对“城郭不集”中的“集”进行了考释;雷瑭洵对《史记》三家注中的特殊音注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翊同学对“在镳曰鸾”进行了综合辨说;唐琪同学宣读了关于《史记·礼书》的三则札记;魏胜昆同学联系《战国策》及《论衡》,对《史记》中形容词句法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汪雅琪同学对《史记》中“临”的句法语义展开了研究。
(二)文学创作研究。共有四篇论文。高益荣先生对《史记》“赵氏孤儿”书写中的情与理作了两维的考量;蔡亚玮同学就《五帝本纪》中黄帝形象的塑造进行了研究;王海燕同学对《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萧何的形象塑造进行了研究;袁方愚同学对《史记·封禅书》中的“表里”叙事展开了研究。

(三)文本传播、接受与影响方面的研究。共有四篇论文。郭雪妮老师从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考察了《史记》在日本平安朝宫廷的容受问题;杨海峥老师对《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刘佳琪对日本平安朝女性文学中的《史记》出典展开了研究;宁开颜就《源氏物语》对《史记》的化用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四)文献学研究。共有四篇论文。刘彦青同学对《史记评议》所采《史记论文》进行了精彩的考辨;张亿同学对《史记》所引《诗》进行考证,认为司马迁引《诗经》具有兼采各家的倾向;刘晓同学对“邦国之志”的整合与《世本》文献的生成展开了研究;金琪然同学对《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倒书进行了考证。
(五)思想史研究。共有两篇论文。曹祎黎同学深入分析了《史记》中的外交思想;马倩同学深入研究了《史记》中的民族认同思想。
以上五个方面的论文精彩纷呈,大都言之有据,材料翔实,方法得当,逻辑清楚,结论可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推进《史记》的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及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直提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学术准则,努力建设“三古融通”平台和“古今融通”平台。“三古融通”,是指古代汉语、古文献和古代文学互相融通;“古今融通”,是指三古与现代文学及理论研究互相融通。同时北京大学也致力于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创造“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交流机会。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实现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国学术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