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晚,中国当代的重量级作家张炜先生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发表了题为“留心作家的行迹”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亲自莅临现场,更是让演讲会的气氛异常热烈。此次演讲是“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演讲的第十二期,该活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发起并与《中国作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承办,通过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引进校园和北大师生面对面交流,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思想深度。这一活动,无疑是对北大始终秉持的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而周其凤校长的重视和参与,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 讲演开始前,周其凤校长热情致辞,表达了对于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诚挚敬意,和对于张炜先生的欢迎和感谢,也向在座有幸聆听作家演讲的同学表达了羡慕之情,并鼓励校园里的文学爱好者能够坚持文学梦想,希望北大的学子始终坚持人文关怀。
??? 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1975年即开始发表作品。他在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都有骄人的成绩,而尤其擅于长篇小说的写作。八十年代中期,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引起巨大的反响,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后《九月寓言》《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刺猬歌》等作品又不断将张炜的写作推向更加深厚和广阔的境界。2010年又出版长达10卷本长达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堪称鸿篇巨制。张炜始终怀有一种深沉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时又关注历史与现实,执著地在文化传统与当代生活当中挖掘诗意,并捍卫它。他对于美的坚定信仰和深刻思考,在此次演讲当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 在演讲中,张炜详细生动地叙述了自己的作家行迹和文学经验,就文学与自然、文学与生命等诸多命题进行了详尽独到的阐释。而尤其精彩的是,他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讲述了那些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大作家的行迹与心迹——由此也透示了张炜自己的行迹和心迹。张炜先生充分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卓越的叙述才华,在他的讲述当中,那些作家的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都闪闪发光,耐人寻味。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讲述当中,他向听众勾勒出了他内心的文学理想,他对于美的判断与理解。无论是中国的蒲松龄、苏轼,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美国的海明威、福克纳,张炜都如数家珍,通过这些作家的生活经验,引领我们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既让我们感知写作的难度,又令我们感叹于作家精神力量的强大浩瀚。张炜先生尤其强调作家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外部世界的超越常人的处理能力。因此他呼唤文学的生命力,他果断对文学下定义说:“文学是生命中的闪电”。他指出:伟大的作家不是躺在一本书上的,而是不断地重新回到生活中去,继续他的创作,不断挑战自我——这就是一种文学的勇气。“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完整的生命历程”,于是,那些活得足够长的作家的作品,展现了更为完整厚实的生命力量。
??? 周其凤校长在演讲结束后再次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感想,他说,张炜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他,他感受到作家对于文学的深沉的热爱,并就此提醒同学们,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够有所成就。他说:无论是做文学,还是做化学,都必须爱它们,否则就做不出好东西。
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主持,到场嘉宾有《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萧立军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黄子平教授和韩毓海教授、作家出版社副总编杨德华先生、《文艺争鸣》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朱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