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典礼现场
7月1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年毕业典礼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党委书记贺桂梅以及刘玉才等44名教师代表,系友代表著名作家石一枫出席典礼。290余名应届毕业生、700余名学生亲友参加典礼。典礼由系副主任程苏东主持。

程苏东主持

典礼现场
乐声落处,骊歌渐起。暖场演出后,毕业典礼在奏唱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程苏东宣布典礼开始,向全体参会人员逐一介绍出席典礼的教师及嘉宾。

毕业生观看风采展示视频
意许长天将济世,身怀健笔可凌云。毕业生风采展示视频收录了本硕博学子对往昔时日的真挚分享以及毕业时刻的深切感怀。这些不同毕业生个体发出的心声,交织成关于成长、坚守与远方的三重奏,既镌刻着“北大中文人”的精神印记,也映照着毕业学子以初心致未来的灼灼信念。

杜晓勤致辞
系主任杜晓勤以三句嘱托寄寓期望:其一,“铭记身份”。“北大中文人”的精神内核是“士志于道”的刚健精神与“铁肩担道义”的社会使命感;其二,“终身学习”。号召毕业生以终身求索践行“成人、成才、成群”的培养使命;其三,“自主思考”。强调人需永葆思想的自主性,呼吁毕业生慎思明辨,不随波逐流。最后,他以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词与诸君共勉,祝福大家在变动的时代中寻得心安与自得。

李祁珈发言
毕业本科生代表李祁珈以“人既要被繁华震撼,又要被质朴感动”概括求学体验。她认为中文系赋予的不仅是智识,更是“对真理的敬畏、对美的敏感、对善良的坚守”。最后,她以艾青“光荣的桂冠用荆棘编成”喻指“北大中文人”的身份担当,愿同窗们以清醒之心跃入人海,也为祝愿同学们毕业快乐。

刘文欣发言
毕业研究生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刘文欣以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比喻切入,探讨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谈及江西田间劳动的实践经历,她强调“土地与人的关系”需由躯体体验抵达心灵认知,这正是AI无法替代的人文温度。由此,她祝愿毕业生以中文系赋予的“读书智慧”拥抱社会这本“大书”,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勇毅前行。

刘玉才发言
教师代表、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教授刘玉才以“执着”与“担当”为关键词,希望毕业生不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所裹挟,择一事终一生,久久为功,成就属于自己的时代叙事。他指出人文学术并非“荒江老屋之事”,而是关乎世道人心,与国家民族命运深度绑定。AI可以胜任知识梳理,甚至是问题考索,但是无法复刻直指人心的人文关怀——而这恰是经中文传统浸润的学子在时代浪潮中最珍贵的精神所在。
镜语传箴,祝福凝情。临别之际,中文系征集并制作了教师祝福视频。来自不同教研室的老师、本科生班主任以镜头为信笺,将治学箴言与人生哲思凝练成句句嘱托,真挚祝福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石一枫发言
中文系1998级系友、作家石一枫笑谈自己“以文学谋生”的小众路径,回忆同窗中不乏从事各种领域的佼佼者,“会说人话”却成为中文人的共同标识。“说话即世界”,他认为中文系的训练赋予学子对“人话”的敏感,这份敏感是在AI时代证明“人之为人”的精神底色,愿毕业生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以“说人话”的初心服务社会。

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斯文在兹,桃李盈门。2025年,中文系39名同学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12名同学获推荐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金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贺桂梅向毕业生代表赠礼
文心相赠,薪火长传。中文系为2025届毕业生备下中文学人访谈集《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和“中文人”四季回忆主题雨伞作为毕业礼物。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向毕业生代表赠礼,愿大家循着前辈学人治学与理想的精神足迹,体悟“士志于道”的本真精神。雨伞更承载着中文系对同学们“风雨无阻”的祝愿。今日“散”去,但中文系永远是可以回望的港湾。

毕业生代表向老师献花
师泽绵长,恩铭于心。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蜕变,都离不开师者们的匠心培育。毕业生代表向恩师们献上鲜花致以深切感恩。老师们亦依次赠予临行嘱托与祝福。镜头里师生并肩的画面背后,蕴藏了无数个浸润着“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的瞬间。

典礼现场
文脉永续,征帆启航。典礼最后,本硕博毕业生依次喊起口号,从“出发”的意气到“堪用世”的担当,最终落定于“担道义”的使命,恰似中文学脉在代际间的接力传承。拨穗礼成,学程圆满。毕业典礼结束后进行学位授予仪式。潘建国、邵燕君、宋亚云、李成晴等老师先后为毕业生拨穗。

学位授予仪式
典礼在惜别的氛围中缓缓收官,而所有美好的祝愿将一直伴随学子们奔赴四海征程。

本科毕业生合影

硕士毕业生合影

博士毕业生合影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