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创办60周年,为了纪念古典文献专业的诞生,也为了回应版本学、目录学逐渐被边缘化的学科困境,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和6号楼B124会议室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学者,以及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合影
23日上午,刘玉才老师发表了简短的开场。他指出近年来古籍整理看似繁荣,但繁荣背后是文献学被边缘化的现状,而这一研讨会就是为各位新生代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如何在版本目录学领域做出新的突破,实现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研讨会由专题报告、分组发表、圆桌会议三部分组成。
专题报告环节中,中华书局编审许逸民老师首先做了发言。他回忆起1959年成立古典文献专业的缘起,即旨在培养专业范围既广大又精深的人才。许先生指出当年的办学思想对今天而言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关于目录学,他认为要跳出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发展和建立现代目录学。
接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辛德勇老师发言。他主要就版本目录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及版本目录学知识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两方面展开内容,结合其业师黄永年先生和自己的研究经历举例说明。同时他还强调人文学科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自己的研究方法也未必是一定之规。
接下来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陈捷老师和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丽娟老师分享了自己选择学术道路的心路历程。陈捷老师回忆了自己从高中到现在选择文献学、参与《全宋诗》整理、前往日本进行学术研究的经历,她说自己的学术道路大多并非自己的主动选择。此外,她对自己在日本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扼要说明。张丽娟老师表示可以称之为主动选择的就是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关于版本学,她指出我们需要明确版本的价值,包括文物性的价值和文献性的价值两方面。而且,图书馆界和学术界关于版本的研究应当打通。

许逸民老师发言
专题报告结束后,23日下午开始了分组发表,共分为两个会场,即青年学者会场和研究生会场,研究生会场均有老师进行评议。至24日下午,各位新生代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讨论。
分组发表结束后,24日下午3点10分开始圆桌会议,由张学谦主持,清华大学历史学系马楠、社科院文学所刘明、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人民文学出版社董岑仕四位老师作为引言人,就“基础与边缘”的主题发表了看法。马楠老师指出,文献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相比于余嘉锡、王重民等而言没有显著的发展。她对目录学的研究提出了将之与书籍史紧密结合的设想。刘明老师主要讨论了文学文献的问题。李开升老师提出版本学就是实物版本学,需要和文本版本学也就是校勘学进行区分。而董岑仕老师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讨论了版本目录与古籍整理出版的相关问题。与会师生就这些问题及相关衍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圆桌会议结束后,刘玉才老师对为期两日的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提到,文献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研究的固化,因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改变研究范式。他同时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非常有意义,以后可以再办,就文献学的“文本与阐释”、书籍史等议题继续进行讨论。
最后,刘玉才老师对各位与会学者和会务组同学表达了感谢。
文字:席云帆
摄影:胥纯潇
编辑:蔡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