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1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新诗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代诗的可能资源与另外路径(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召开。13日会议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举行,14日会议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参会嘉宾50余人,吸引了两校众多师生旁听。

13日会议合影
会议第一日(8月13日)共包括五场讨论。上午的两场讨论分别以“当代诗与当代思想社会场域”和“重新打开‘80年代’”为主题,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亚思明分别主持;下午三场讨论分别以“文教传统与跨界视野”“90年代诗学‘论衡’”“研究方法的开拓与检讨”为主题,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苏伟分别主持。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宝林、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研究员王东东、敬文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昶、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张洁宇、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行、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张伟栋、张桃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担任各场评议。

13日会议发言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文亮把海子看作“知识分子写作”起点,认为其诗学和思想谱系中明确包含了黑格尔的哲学语汇,透过海子能够理解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何以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生成,并与此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相勾连,讨论了诗人如何在黑格尔意义上的“散文时代”重新追问自身的角色和价值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冷霜提交的论文探讨骆一禾的中国革命认识与其诗学观念的联系。骆一禾的诗学观念的形成有其特殊性,他的诗作与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并不统一,他的“革命”理解和“人民理解”也与新启蒙思潮的认识逻辑拉开了距离,由此,骆一禾可以被视作当代诗重要的可能资源,但其可能性仍有待另外的认识中介来进一步打开。陈昶的发言将北岛写于1983年前后的《走向冬天》看作折射其“历史意识”变化的节点,由此提出了以“1970”作为理解中国当代新诗开端的一种可能,以及一种不同于“出版史”或“发表史”的诗人“创作史”逻辑。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吴昊关注“民刊”对九十年代诗歌场域的塑形,与官方刊物相对应,民刊能容纳异质性的探索作品,并促成诗人之间诗歌友谊;但另一方面民刊也形成了圈子化的积弊。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诗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臧棣从“海子的诗歌英雄主义”谈到“王在写诗”的话题。海子诗中提到的“王”是能够驾驭、胜任诗歌的生命主体,写诗的行为也可以也被理解为生命最高潜能的自我实现。敬文东在回应中补充了海子的“王”还包含了“皇帝”之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海鹏注意到“第三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世界”,并认为诗人多元化的“世界”意识包含了特定的现代汉语意识,也是对中国重返“世界”之后当代新诗所感受到的双重合法性焦虑,这种“危机感”具有遗产和债务的两面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凯成试图讨论1980年代中后期诗人对于“传统”的理解,它在此阶段构成了一种认知装置,既包括诗人们对传统的朝向,也包含着他们对于文化符号意义上的传统的反思。张凯成指出,为“九十年代诗歌”创造基础、提供认知动力的,即作为“九十年代诗歌”的传统的1980年代后期诗歌。上海大学文学院王玮旭老师关注八十年代复旦诗社创办的诗刊《诗耕地》,由此延展到本刊物中书写市民生活的“热态生活诗”和“冷态抒情诗”这两类诗歌,辨析了对其评价的落差、老诗人和前辈的引导作用,并借此反思了九十年代诗歌的“日常生活”话语。

13日会议现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范雪直面作为今日现实的现代化逻辑,将1980年代的诗歌视作中国千年文教传统的“最后一秒”的重要部分,指出了诗歌重新发现自身的社会性位置与功能的必要性。苏伟以牟森和于坚共同创作的戏剧《彼岸》、艺术家大同大张等个案为例,重新审视了“85新潮”之后游离在主流艺术场域之外的艺术家。王璞在回应中提到,艺术家极致的“去个性化”追求在当代诗歌中同样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关注戈麦的《没有人看见草生长》一诗,识别出其中源于博尔赫斯、帕斯捷尔纳克显著的影响,甚至勾连起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广而流传的通俗歌曲《小草》。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辰龙老师在通俗歌曲、电影、电视剧的参照之下,谈论了与流行文化处于同样的社会转型场域之中的新诗,认为诗人需要面临社会转型期涌现出大量“能人”的挑战,或回应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感受与情绪。

13日会议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瓒从“理解性批评”的角度出发,来反思和清理“90年代诗歌”,也希望能通过正向的提取、梳理和方法来谈论90年代,在相关讨论中期待的是一种“反思”加“实践”的联合行动。张伟栋在回应中重新申明了“未来诗学”系列讨论的源起及其理论针对性。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颜炼军对“90年代诗歌”的讨论以“理解与反思”为题,指出“90年代诗歌”概念在诗学上的成立,既有特定的外部来由,也源于诗人和批评家的自觉思考和广泛争鸣,重释形成于当时的诗学关键词(“个人写作”“叙事性”“中年写作”等)仍是重要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整全的历史叙述背后,总是会存在“非历史”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徐钺老师从朱朱的《楼梯上》一诗谈起,通过王家新、萧开愚、孙文波等诗人,谈论90年代作为“个人”的主体叙述与不清晰、匿名的群体图景,指出九十年代诗歌凸显出来的主体形象都是值得审慎面对的。河北大学文学院马贵老师以多多、欧阳江河、张枣这三位诗人为对象,从他们各异的“流亡”状态或写作中展现的“流亡感”为起点,通过对他们对“语言本体”的思考的呈现,来展现他们主体认同、伦理观念中各自的特质与迥异的路径。

吴宝林的讨论以贺照田“青年思潮四讲”作为重心,提出了作为新的批评概念和解释架构的“内在性历史”概念,并将“内在性历史”置于近年学界关于“历史化”研究潮流与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内在视野”之间做出对照,希望这一概念可以作为重建历史感、 探讨文学与现实生成机制的一种方法论路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光昕将骆一禾与胡续冬两位诗人视作观察四十余年当代新诗史叙事的“一段标点”,将二者的相似与参差加以对照,再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镜,展现其背后整体性的创作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和转化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丹鸿老师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左翼诗人任钧、蒲风的观察切入,反思了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感官诗学”的广泛影响力及其适用性,并提出了一些问题: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体验”能否直接塑造革命主题?作为“动员”终端的“情动”,能够导向历史中的行动吗?山东大学博士后辛北北集中读解马骅的诗歌《完美的一天》以及他的诗歌友人对这首诗的朗读行为,力图避免对当代诗“危机”的讨论持续空转的阐释趋向,通过马骅这个在诗艺上“不完美”的抒情者,来呈现出一个体现了八九十年代诗风合流,同时体现出90年代的时代感性开放的案例。

13日会议现场
会议第二日(8月14日)包括五场活动。上午两场论坛分别以“当代诗的材料、机制与类型”“诗的‘深读’与再发现”为主题,由周瓒、李国华分别主持。下午的青年论坛围绕“年代的可能性”“诗人与诗学”“身体与主体”“谱系与潜能”四个主题展开,由徐钺、吴昊、张凯成、李海鹏分别主持。西渡、颜炼军、张光昕、范雪、马贵、王玮旭、苏晗、余旸、吴丹鸿、王辰龙、辛北北做评议。青年论坛结束后,举行了圆桌会议。

14日会议合影
上午论坛上,一行、张伟栋、王东东、王璞、余旸、亚思明、苏晗分享了各自的观点,讨论对象涉及“九十年代诗歌”中的材料主义诗歌、“书写的诗”与“行动的诗”、当代长诗、咏水诗、“女性诗歌”等诗歌类型或诗学问题。一行认为,“材料主义诗歌”最能体现诗人心智的开放性、庞杂性和综合性,深刻影响了当代诗的写作方式和形态;张伟栋借助海子对“热爱生命”与“热爱风景”的区分,对“行动的诗”做出解释,他认为“热爱风景”的诗才是“行动的诗”,在其中诗恢复了它的最高意义。王东东指出,在上世纪末,除了“盘峰论战”,还有被研究者忽视的“后新诗潮”,有重大的影响。他强调了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1989、1992),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即“事件”“共同体”“戏剧诗学”。王璞讨论了“一首当代新诗有多长”与“如何将‘长诗’置于当代后社会主义中国文学与文化之中”的问题。

14日会议现场
在对具体诗人、诗作的重读中,学者们产生了新的思考与发现。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副教授余旸从《到江南去》的诗歌文本出发,考察了张枣从1996年到2000年的诗歌写作及观念;亚思明从“咏物诗”与“元素诗”的角度,讨论了戈麦的“咏水诗”及其在新诗史上的位置,并梳理了从闻一多到卞之琳、冯至、张枣的“咏水诗”传统;上海大学文学院苏晗老师从“写者姿态”的角度讨论了“女性诗歌”与“第三代诗歌”的对话性,指出了王小妮诗歌中的“直言结构”。
在发言与讨论中,嘉宾们提出或回答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诗学命题。王东东指出,“未来诗学产生于偶然,但也与当代的写作与批评的焦虑有关”,苏晗提出了“革命需要女儿吗”的问题,王璞重新讨论了“批评的意义”,范雪则指出了青年写作中“好学生”的天然局限性。

14日会议现场
为了汇集、展示诗歌批评和研究的新锐力量,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青年论坛”环节,参加者均为目前在读的高校硕博生。在青年论坛上,青年学子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切入80年代、90年代诗歌写作,梳理当代诗歌的诗学谱系。崔家驹指出了第三代诗歌的“宋诗化”美学特征;陈敬言谈及“90年代诗歌”中对于叙事学、及物性的强调所带来的抒情的衰落与“诗美的陷落”;易文杰讨论了1980至1990年代中国当代新诗中被忽视的诗学谱系;李文彬探讨了新诗中“日常生活”书写的位置、流变及潜能;周子晗重新将余秀华置入当代诗脉络中进行讨论;章旻辰从“媒介”视角重新审视当代诗写作的“前提”与“位置”;刘萧在AI视阈下讨论了“语言本体论”的意识觉醒与当下语言大模型从“文本”到“文本”的创作方式间的关联;曲晓楠和王亚的文章都涉及诗歌声音的分析,曲晓楠以“戏仿与‘渎神’”为主题,讨论了“朦胧诗”后当代诗歌声音分析的可能性,王亚则在海子和骆一禾的史诗性质的“大诗”中找到了冲击极限的激情,针对他们诗中的“加速度”,从诗人的精神生命状态与节奏语义的角度展开分析;康俊和郗磊的发言都涉及诗歌的空间问题,康俊结合1990年代诗歌的兴起,分析了诗歌中的“南方”,郗磊则探索了与“90年代诗歌”写作中热闹的市场化上海不同的萧开愚笔下的另一个暗淡、寂寞的上海;黄舜与李娜围绕身体转向与身体政治展开论述,黄舜言及当代新诗的身体转向与感官路径,李娜以伊蕾及其诗作为出发点,重新探讨了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女性诗人围绕身体经验与性别意识展开的语言探索;罗翻文和伯竑桥发现了诗人的主体性问题,罗翻文关注到戈麦与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转型问题,从中发现了一种“厌世者的主体诗学”,伯竑桥讨论了“Z世代青年诗人主体性问题”,并分析了“90年代诗学”在新世纪的历史作用力。

青年论坛第一组发言现场

青年论坛第二组发言现场
青年学子们还重读和重释了八九十年代年代的若干重要诗人和重要诗作。马欣雨围绕舒婷和顾城的写作与《今天》杂志展开了对“自我”“无我”与理想主义的可能的讨论;冯昕希望在“朦胧诗”中被经典化的诗人之外,寻找更多可能,她认为谢烨其人其诗被重新发掘有恰逢其时的意义;黄雨陶通过重读被学界忽略的《秋天的戏剧》组诗,在其中找到了张枣在《镜中》《何人斯》中还很模糊又很关键的观念意识。
圆桌会议上,学者们针对两天会议中引发热议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涉及诗歌研究的方法论、诗歌写作在个性与共性间的微妙平衡、诗意的磁场共振、“行动诗学”的当代意义等问题。圆桌会议由钱文亮主持,西渡做总结发言。

14日圆桌讨论
两日的会议议程密集,所涉及的论题广泛,展现了开阔的诗学与文化视野,各位学者的发言也不拘常规,立足于对当下变动情境的敏感,展现相当具体、迫切的针对性,既有精彩的对话与交锋,也有耐心的理解与倾听。
文字:冯昕、曲晓楠
图片:胡启明
排版:吴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