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的杨晦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杨晦先生(1899-1983)是我国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五四运动时参与“火烧赵家楼”,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北大中文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为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者集中讨论了杨晦先生在创作、治学、教育等方面的宝贵精神遗产。上午9点半,会议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开幕,由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主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首先致辞。他与杨晦先生都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对于杨先生常有精神相交之感。他认为杨先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这见诸其生平经历,更见诸其对学术、学者的理解;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分的专业格局是由杨先生奠基的;通过本次纪念会,追怀先生的事迹,发扬先生的精神,有助于共同思考中文系未来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接着致辞。他谈到,杨晦先生早年参与“火烧赵家楼”,参与创建沉钟社,何其壮怀激烈,但在中年之后发生转变,这是因为他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英雄主义变为更沉潜的力量。他表示,杨铸老师代表杨晦先生子女于2018年将先生760余件珍贵资料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些档案中寄寓着杨先生高贵的情操,是最为珍贵的宝藏,日后将由文学馆举行捐赠展。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表示,虽没有亲炙其教育,但一直对杨晦先生心怀仰慕。杨先生学贯中西,对世界思想和文化持有开放态度。其次,杨先生完美地展现了学者和创作的关系,他的为人与其创作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他的剧本充满现实感和时代感,这与杨先生对时代的关切不能分开。杨先生以其治学和创作向我们展现了规范与生动之间和谐的统一。中文系原系主任严家炎表示,他曾有幸成为杨晦先生的亲授弟子。杨先生担任系主任十多年,培养了众多人才。同时他努力营造安稳的学术环境,将外围影响降至最低,以至受到上级的批评。严家炎以自身清晰的回忆探讨了杨先生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中文系原系主任陈平原回忆道,当他到北大读博时,杨晦先生已经去世,但他不断在历史资料中与这位北大先贤相遇,杨先生代表着五四那一代人的精神气质。陈平原重点谈了杨先生的三重身份:文论家、教育学和五四的老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文艺理论学科的地位上升,但作为文论家的杨先生在主持文艺理论研究班时为苏联理论家毕达可夫所撰写的后记中,强调了毕达可夫的苏联背景,提醒学生警惕教条主义。作为教育家,杨先生长年担任系主任,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五四的老战士,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总共写了7篇纪念五四的文章,最后一篇《追求真理的渴望》发表于1979年。杨先生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大喊口号,反而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历史细节。总之,杨先生这三个身份都有杰出表现。

至此,嘉宾致辞环节告一段落,全体与会者合影。
11时,会议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吴泰昌老师表示,自己1960年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导师就是杨先生,求学时曾多次去杨先生家里受其指导。在自己要去《文艺报》任职前,杨先生告诫其两句话:第一是要广泛接触文艺现象,第二是要始终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杨先生为人低调,对自己的成就几乎闭口不谈。最后吴泰昌老师对中文系举办本次纪念会表示了赞赏和肯定。现代文学馆计蕾主任代张炯先生宣读了发言文稿,张炯表示,自己与同学一同编写《中国文学史》时受到杨先生的支持,同时杨先生支持学生创办文学刊物《红楼》,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念。张少康老师表示,自己1960年毕业后留校,当杨先生的助教,与先生接触较多,杨先生一共招过四届研究生。古代文论作为学科开始于1961年,他给57级的学生讲历代文论选,每节课前要先请杨先生指导要点,才去授课,这样坚持了一年。张少康老师将杨先生的治学心得归纳为四句话:第一,中西并重;第二,古今结合;第三,理论和创作并重;第四,文学为主,兼通艺术。杨先生始终认为要广泛了解文学史,接触文本,并在之后尝试开拓文艺思想史。“文革”开始时,杨先生被批判为修正主义,但实际上这恰是因为他始终有自己的文艺标准。陈松岑老师表示,自己1954年进入中文系语言专业,大二时语言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这是因为杨先生强调这两个学科间的有机联系。陈松岑老师对此表示赞同,过分强调学术专门化可能导致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安平秋老师是1960级本科生,他重点怀念了与杨先生在特殊时期共患难的经历。刘烜老师强调,要学习杨先生的精神,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中文系。杨先生有一种乡土底色,对受苦的群众、底层的人民始终关怀有加。他注重中西理论的相通,授课时从《田螺姑娘》开始讲起浪漫主义流派。此后,92岁高龄的唐作藩老师发言,追怀杨先生,为上午的会议画上暂时的句点。

下午1点,会议继续进行。王一川老师表示自己与杨先生的三位高足均有师生缘分,王世德老师是其本科导师,胡经之老师是其硕士研究生导师,严家炎老师对其有知遇之恩。王一川老师宣读了王世德和胡经之两位老师为大会特意撰写的纪念文稿。杨先生继承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他是一位有风骨的文艺理论家、有智慧的中文系主任。严绍璗老师表示,自己的一生受杨晦、魏建功两位先生影响深远。自己1959年进入北大中文系,开始是学习古典文献学。杨先生对外语十分重视,经常对自己说:“外国人研究了我们很多东西,我们总归要把它们搞清楚。”在其指引下,严老师开始学习日语,今后也从事了一辈子东亚文化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冯姚平(冯至之女)表示,杨先生于其父乃是长兄般的挚友,他表面冷峻,心中却有一团热火。通过书信,冯女士回忆沉钟社成员青年时期的青春交往,他们献身于文艺事业,力图以文艺救国。沉钟社是一个坚韧的社团,而其关键就是杨先生。郑苏伊(臧克家之女)亲切地称杨先生为“杨老伯”,杨先生是其父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是良师,是因为当臧克家考入济南第一师范时,杨先生正在那里任教,臧克家一生尊杨先生为“慧修师”。1948年3月,臧克家为杨先生五十岁生日写了祝寿诗,郑女士深情地朗诵了这首诗,其中有一句写道“你喜欢青年,青年是你的一面镜子”,杨先生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地赞美青年、扶持青年、爱护青年。孙钦善老师是中文系55级的,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他评价杨先生把中文系大家庭团结得很好,坚持学术民主,尊重知识。陈丹晨老师认为杨先生殷切地希望后辈们成长起来。杨先生坚持说真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硬骨头”。张剑福老师说自己是怀着敬仰先人和时光不再的感怀来参加本次会议的,杨先生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是因为北大中文系基础深厚。杨先生能以铮铮铁骨在潮流来时不为所动,这种魂不能丢,我们不能忘记杨先生。卢永璘老师是张少康老师的学生,其教学践行的就是杨先生和张老师的思想。他特别提到,杨铸老师的《文学概论》也深入贯彻了杨先生的文艺思想。卢老师非常仰慕杨先生,当年先生辞世时系里的挽联就是由他亲笔抄写的。之后,江西师范大学詹冬华老师发言,他是杨晦先生的三传弟子,著有《杨晦评传》,他说写传就是和传主对话,杨先生是一个既可爱又可敬的人。杭州师范大学凌玉建老师汇报了《杨晦文集》的编纂工作,拟出版4卷,分为剧作卷,文论、杂文、书信卷,翻译卷,这项工作10年前就已开始筹备。最后,金永兵老师替温儒敏、毛庆耆、段宝林三位老师宣读了他们特意撰写的纪念文章,并宣布以本次会议为开端,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我们要继承杨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把中文系办得越来越好。

下午3点,纪念会正式结束。与会人员集体前往校史馆,参观“杨晦先生纪念展”。杨先生的铮铮铁骨,生花妙笔,他的音容笑貌,不但鲜活于这些历史资料中,更永存于我们的心中。
(供稿: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