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系列研读会第四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研读会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围绕温儒敏教授新近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展开。
该书收录了五十七篇论文,集中呈现了温老师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折射了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影像,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阐释、“文学生活”研究空间的打开等关键议题。

会议现场
研读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多位学者与会。研读会上,温儒敏老师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和语文教育三个方面,回溯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强调现代文学学科的格局不宜太小,要有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做好老师和学者两项工作,将学术变成志业并回馈社会。

温儒敏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强调文学研究要坚守底线,说现代中国人的话,说自己的话,说真心的话。现代文学的基点是作家作品,要回归常识回归文学。现代文学研究要有活气,与现实对话参与当代现实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重点评析了温儒敏老师的社会关怀、学术组织能力,从学科史的角度对温老师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指出“文学生活”这一话题的重要性,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格局,提供了将文学经典与大众对接的有效途径。

钱理群教授发言

陈平原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王中忱认为温老师的学术视野开阔,全面均衡,不炫耀、不煽情,有立足本土经验的理论原创性精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强调文学创作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人与事上,“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极富生产力的新方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温老师接续鲁迅精神,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战士形象,用现代文学撬动社会文化精神脉络。随后,吴晓东、贺桂梅、姜涛、程凯、李国华、段从学等学者也发表了精彩观点。
温儒敏老师最后提到中文系应主动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要多关注社会问题,学术研究空间是有的,问题是有没有心。这次研读会为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打开了新的空间。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