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评审委员会评审,授予32位参会代表“全球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按姓氏音序排列):
白新宇(北京师范大学):
周作人留日时期文学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受容资源——以周作人阅读史为线索
陈凯迪(北京大学):
中国留美学生“胡适”的形塑——以美国报刊对胡适留美时期的报道为中心
丁思露(南京大学):
起承转合的“由道转术”与塾师的诵读教学
冯淑娴(北京大学):
汉字的牢笼:黄锦树的诗学问题与小说实验
郭青青(北京大学):
从选择到建议:互动视角下“或者”的功能扩展及内在机制
何翎格(北京大学):
《方言》楚方言词“跖、䟷”与先秦两汉文献比较例说
何卓伦(华东师范大学):
“虚构”里的诗与远方:城市生活与马原虚构小说观的历史生成
黄冬笑(北京大学):
汉语方言两类已然否定及其区分策略
黄亦陈(北京大学):
再论西周晚期册命铭文中的“谏” ——兼论《诗经》“是用大谏”
赖蔚晨(北京大学):
普通话语气词“吧”的两类来源及其分野
李昌俊(南京大学):
反殖图景、主体性建构与中国的中心形象:论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印尼表述
李非凡(复旦大学):
比并不例:六朝义疏学中的“论议”规则
李昊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The Nose’s Insight: Odours, Poetics, and Dynastic Crisis in Early Qing World
毛馨儿(北京大学):
缔结共同体:社会主义电影中的寻亲叙事
石景天(荷兰莱顿大学):
现代汉语动词性成分的程度义
宋佳骥(北京大学):
从移位到流水句:几类唐诗话题句的解读
宋佳霖(浙江大学):
删改权的让渡与李攀龙的“明诗”构想——重审《明诗删》的选本学意义
汪博润(台湾大学):
明中叶科举社会里的政治理想与经学素养——以林文俊“政学合一”说为中心
王彩文(南昌大学):
《校正杂字》系列文献音注所见两个半世纪来介休方言读书音的演变模式
王慧(中国人民大学):
“如此这般”:论古代通俗小说人物语言的构拟性
王佳琪(哥伦比亚大学):
Listening Through the Wind: Voice, Listening, and Distant Communication in Pre-modern China
王进(华中科技大学):
汉语音义文献自动分词研究——以唐五代佛典音义为例
王瑞霏(香港中文大学):
现代汉语否定标记“别”的句法研究
王天恒(南开大学):
切韵音系的舌根偏后与咽化
王燕君(南京大学):
语助喜罗:虚字与宋代文章的书写困境
魏珞宁(北京大学):
“贺知章还乡”事件的政教底色与诗学造就
吴晋邦(北京大学):
失落的宋诗:闽诗传统中的空白与补白
徐梓贤(北京大学):
“混合生活”的典范——莫尔《乌托邦》的一个思想史线索
许开彦(复旦大学):
从“一首”标注看中古文集的编纂与抄印转换
于亚飞(首都师范大学):
康乾时期巡狩赋中的政治意蕴探微
张静(北京大学):
明中叶以后吴中科举“脱嵌”与地方精英的“社会”转向
郑芩(北京大学):
体一分殊:陈靖姑叙事文本的系统分类与特征
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
2024年12月27日
排版:邓思锐